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山市城墙的历史研究和价值分析、环铁城区域相关规划的对比研究以及国内外关于城墙保护利用的案例借鉴等内容,为中山市仅存的部分城墙及城墙沿线的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巷的保护利用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城墙;铁城环道;保护利用;中山市
引言
城墙在早期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显著,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逐渐成为限制城市扩大和发展的障碍。[1]民国时期开始,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不少城市开始对城墙进行拆除,具有特色的古城墙在历史变迁和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被逐步拆除。中山市城墙目前仅存30余米一段,但是城墙拆除后形成的铁城环道仍旧反映城市整体格局和特色肌理,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1 中山市城墙的历史演变
1.1中山市城墙
中山市是2011年获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古称“香山”,1925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国父孙中山逝世而将其家乡香山县改名中山县。铁城始建于南宋1152年,陈天觉“布铁砂于地以筑城”谓之“铁城”,铁城是中山市历史城区的核心区域,是历史城区“山-水-城”格局中“城”。明代城墙除东门外一段其余均已被拆除,铁城环道指明代城墙所在的位置的巷道,具体包含扒沙街、小较场街、弓箭巷、治安街、长泰街、方塔街、中河泊、上河泊8条街巷,总长度2610米。
1.2 宋、明清城墙位置与铁城环道的关系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第二次奏请设县获得批准,正式设置香山县,陈天觉主持建造县城,并修筑城墙,总长四百五十丈,有四个城门,城墙内称为“铁城”。①南宋城墙四百五十丈,根据《中山地名志》所列举的宋代街巷(“仁厚里”、"七星初地”)和县志中记载的长度推算,推测宋城墙可能的位置是仁厚里、寿山里、七星初地等街巷所在的位置。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守御千户陈豫扩展宋代修筑的夯土城墙,建设砖城,高1丈7尺,上宽1丈,下宽1丈8尺,城墙周长从450丈扩展至636丈,这是第一次扩城。约100年后,弘治年间(1488年),知县刘信拓展城池,从原来的砖墙处外扩2丈多,用蚝壳墙修建新的子城,这是第二次扩城。现所说明代城墙指明第一次扩城的城墙。明第二次扩城的
位置可在第一次扩城的位置外扩两丈的位置推断。明代城墙建设奠定了今天铁城的范围,清代变化不大,主要为修补城墙、改城门方向等。
明城墙环道六百六十丈(2160米)。根据1933年、1959年地图所示,右半城墙尚未拆除,可准确对准到现今的地图上,左半城墙根据1911年城墙与两侧街巷的相对位置可确认,城基位置在现今扒沙街、小校场街、弓箭巷、治安街、长泰街、方塔街、上河泊附近,详见下图所示。城门:北门拱辰门、东门启秀门、南门阜民门、西门登瀛门。
图 1 宋城墙(推测)与铁城环道的位置关系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 2 明代城基位置与铁城环道位置关系 图 3 明代扩城城基位置与铁城环道位置关系
(来源:作者自绘)
民国初年,城镇人口骤增,城里面积约0.2平方公里,有23条街道,1000户左右,以县署机关及官宦仕绅府宅为主。四方城门以外的城关地段,面积共约1.3平方公里。其中,西门外为商业区及交通要道,称石岐大街市及石岐津渡,有45条街道,5000户左右。北门外是农贸集市区,称沙岗墟,有21条街道,2400多户。东南两门外为普通居民区,有50条街道,4600多户。同属县城范围,只因一墙之隔,城外的发展比城里快。而且,商业、交通、集市的重点,都在城外。城墙,已成为县城建设的桎梏。[3]民国10年11月,就任香山县长的吴铁城,制拟了拆旧城,筑马路,建设新县城的计划,并付诸实行。其后县署几番易长,均按计划进行。1925年四门城楼先后拆除。城墙的完整的东半环到1933年的地图上仍有表示,到1959年只剩月山公园门口一段和上下河泊不连续的几段。
图 4 1911年清末城墙位置 图 5 1933年剩余城基位置 图 6 1959年剩余城基位置
表格 1 中山市城墙建设相关事件一览表(来源:根据县志资料自绘)
2 中山市城墙的现状
结合历史地图及对现状的考证,明代城墙被拆除后,沿线开始建造民居建筑,以岭南建筑和南洋建筑为主要建筑风格,形成了具有风貌特色的街巷,从平面上看仍完整保存原来的空间肌理特征,街巷与城墙遗址的位置和走向相重合。同时这些街巷的周围保存着众多历史遗存,这些街巷成为历史遗存展示的最好路径。
中山城墙虽然仅剩一段,但城廓格局仍旧存在,与烟墩山、莲峰山等山体和以石岐河为主体的河流水系之间共同形成了“山—水—城”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了中山文化景观中的重要部分。
图7:铁城环道弓箭巷段现状图(来源:作者自绘)
3 中山市城墙的价值分析
尽管中山城墙留存的实体部分较少,但是城墙遗址所构成的环线(铁城环道)仍然清晰存在,其历史肌理一直在延续。
城墙同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一样是稀缺资源,不可再生。它见证了中山的城市历史发展,是中山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中山现存城墙是明代所建,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原貌,其筑墙材料和砌筑方法等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技艺,具有美学和艺术价值。城墙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但能提高人们保护城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还可以丰富居民生活,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社会价值。
民国时期,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墙被拆除。城墙拆除之后在原地修建了新的街巷和建筑并沿用至今。历经时代的洗礼,铁城的街道格局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城基的位置和铁城环道的位置基本上是重合的。这些传统的街巷空间和历史建筑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和场所,不仅承载着居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脉络,也记载着中山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
4 对中山市城墙保护利用的思考
4.1 案例研究
4.1.1 南京城墙的保护利用
南京明城墙因地制宜,平面形制表现为“非方、非圆,多角不等边”。1988年,南京明城墙全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设立南京市城墙管理处,1996年5月南京市启动了专项地方立法,颁布实施了《南京市城墙保护管理办法》。1998年,南京市政府完成《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以古城墙为纽带将中华门、中山门等地段的城墙联系起来,并投资建设周边的城市绿地。2004年,南京市政府出台《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总体规划和分段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让南京12段明城墙以“旧城墙、遗迹、绿化带、道路”等形式实现贯通,对前湖、月牙湖、东水关等地段明城墙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现今南京明城墙的外侧已经形成绿环,成为了古城南京显山、露水、见城、透绿的独特风光带。它串联起了城市中主要的风景点,加强了不同风景旅游景点的联系和互动。
4.1.2 意大利卢卡城墙的保护利用
卢卡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西北部,全长4195米,由12段30米厚的墙体及11座城门、堡垒组成,城墙内外墙体表面都用红砖砌筑。1970年前后,为了保护和活化利用城墙及城墙上曾经安置士兵和军械的建筑物,植入现代化功能,卢卡市政府批准私人出资修缮城墙上的历史建筑,并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实施内部装修。1999年,卢卡市长皮埃罗·法齐博士组建了城墙协会,作为卢卡市政府的专门机构,负责保护并安排城墙的维修、管理以及审批改公共空间的使用,促进有关遗产保护研究及环境、艺术等保护工程项目。如今,在卢卡完整无缺的城墙上,只栽种了一些树木,城内的建筑除钟楼或者教堂外,都低于城墙,在城墙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能俯瞰全城。卢卡城墙的外围,是城市公园和防护林,将古城与现代城市相互隔绝。卢卡城墙成为全欧洲保存最完整的城墙,是卢卡市政府最引以为豪的名胜古迹。
4.2 中山环铁城区域的保护利用建议
通过对中山城墙的历史研究和价值分析、环铁城区域相关规划对比以及国内外两个城墙保护利用的案例借鉴,对中山环铁城区域提出以下建议。
(1)古城墙的保护不仅着眼城墙本体,还应将城墙、周边绿地和街巷建筑等都融入保护中,城墙环道作为线索,串联起城市周边公共空间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历史要素的转译,不复建城墙,利用绿化景观、标识系统等各种方式,突显城墙的历史价值,使环铁城区域成为中山古城的文化标志。
(2)在铁城环道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分清政府与居民的主体界限,政府以市政设施更新、街巷铺装、街道家具等工作为主,对于铁城环道两侧建筑立面提供指引,并配套相应资金,先从公房和历史建筑入手,做出示范,引导居民自主更新。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对历史街巷、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开展积极措施。通过政府主导、市场介入、公众参与等多种方式,积极促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
参考文献:
[1]马正林.论中国城墙的起源[J].人文地理,1993(01):1-7.
[2]马正林.论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102-107.
[3]张华.近代中山城市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葛维成,杨国庆,叶扬.意大利卢卡城墙的历史与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01):98-105+5+7.
[5]李立.南京明城墙保护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注释:
①宋始开设土垣,号“铁城”。初陈天觉奏允,欲就其乡釜冲建置,众以非形执争之,不可。乃阴布铁砂于今城址,曰:“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土重。”乃取二处,上秤之,竟以铁砂土重,遂建焉,因号云。元因之,周四百五十丈,门四,南曰阜民,西曰登瀛,其二失记。——嘉靖县志卷一•三
论文作者:王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城墙论文; 环道论文; 街巷论文; 铁城论文; 中山论文; 中山市论文; 位置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