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心理素质论文,试论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在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 评估
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对教育提出来的要求。只有抓住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四化,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良性运行机制。李岚清副总理在汩罗考察素质教育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①]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是保障素质教育良性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
素质教育的评估是一个新命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处于探索时期。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素质教育评估的关键,也是前提。
二
素质教育的评估应该包括学生素质的评估,教师素质的评估,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可以说,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估是素质教育评估的关键。
要对学生的素质作出科学的评估,前提在于对学生素质内涵的准确把握。目前,由于对素质概念的理解不一,以此为出发点而形成的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估就出现了多种指标体系。它们各有特色和长处,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对于心理素质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一定程度的忽视,或者说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究其因,还在于对心理素质在学生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关。
一般来说,人们一提到全面发展,都是以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为依据,而将心理素质或归属于德,或归属于体。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多是就事论事,只注意表面的显性的行为,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心理素质,使教育评估的功能不能全面发挥。也正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导致学生中出现许多心理问题。80年代,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工作者曾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小学生做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检出率均高于15%。广州市儿童体质健康研究会近年来对广州市4个城区6所中学1664人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欠佳的281人,占16.9%,患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等各类精神障碍者75人,占4.5%。[②]如果以16%的比例来对我国现有的1.8亿中小学生进行推算,将有近3000万名中小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尽快克服这些问题,使学校教育培养出来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人才,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
导向机制是教育评估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我国目前以教育目标分类为主要评估模式的情况下,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就成为关键的因素。确立什么指标,加权如何赋值,在教育实践中就会引导学校往哪个方向努力。因此,要使学校教育真正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就必须在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三
强调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与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地位相一致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又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效。
素质教育是以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开发,充分调动和完善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弥补和限制其素质基础之短,使教育在满足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对各种类型的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社会化和个性化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学校通过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所明文规定的,具有严格的形式和结构的显形课程和隐含于显形课程中的价值、规范、态度的隐形课程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层面上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运用它们的能力,并与此同时获得了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但学校的这种教育必须适应儿童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否则,教育活动难以奏效。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强健的体魄,发展智力和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等无一不是在学生心理素质这个大的背景上开展起来的。这个背景的状态如何,健康与否,水平高低都会影响学生素质结构中其它因素的发展。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各项工作,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应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背离了这一点,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学校教育同时又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来优化其它各种素质发展的效果,最终达到全面素质的发展。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心理素质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影响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中介作用。学生的心理素质制约着个体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如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构成了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前些年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这与抓不住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以德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儿童和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规律为基础,优化教育效果。再看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对学生掌握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有关智力与学习,兴趣与学习,情绪与学习,意志与学习,性格与学习等方面早已有大量的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也早已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所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必须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也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如许多心因性疾病,而且还会影响身体潜能的发挥。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它像一根主线,贯穿在其它各因素发展的过程中,并影响着它们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鉴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心理素质不仅应是一个独立的指标(不归属于其它任何指标),而且应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当然,由于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深层内蕴,对于它的评估具有相当的难度,但这正是我们所要研究和探索的领域。
注释:
①教育评价,1996年第4期。
②庄佳骝《心理素质培养与素质教育》,教育导刊,199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