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式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入手--以合理设计课堂三维目标为例_数学论文

由一节公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说开去——例谈课堂三维目标的合理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去论文,教学目标论文,公开课论文,课堂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回放与分析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平行线的特征》,在发给教师的教案上醒目的写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并归纳出平行线的三个特征的重要过程。

(2)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即两直线平行:①同位角相等;②内错角相等;③同旁内角互补。

(3)会利用平行线特征进行简单说理(推理)及计算。

(4)认识平行移动(平移),理解平移特征,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训练,加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的说理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学生几何推理言必有据的严谨习惯。

为一堂课制定极其详尽的教学目标,是时下很多公开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凡到公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得按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进行,形成一种“八股”式的“备课秀”,这是当前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怪现象!纵观上述案例,教学目标的设计面面俱到。其中知识目标就细分为4个子目标,不仅要掌握平行线的三大特征,而且要会计算、推理,会画图等等。

一堂课果真能实现很多的教学目标?一堂课制定很多的教学目标是实在的吗?一堂课中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否应有所侧重?

二、案例与透视

误区一 重知识训练,轻过程体验。

案例1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接下来就是例题加练习,通过大量计算来巩固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剖析 案例1中教师只关注学生会不会使用韦达定理,会不会计算,至于韦达定理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韦达定理?如何发现韦达定理的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生心中永远是个问号。让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韦达定理的过程正是本案例应有的教学目标。其实过程教学本身就是教学目标!两者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从短期看,似乎后者在教师看来显得很重要,而前者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一下子显现。若干年后,或许对韦达定理内容本身已经彻底忘记,但对定理在探究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创新意识、数学素养,学生一辈子受用。

误区二 重客观性知识,轻主观性认识。

案例2 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

师: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那么请同学们来研究一下四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1:480°;生2:360°。

教师问其缘由,但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于是教师要求其到黑板上画图说明。

生2:如图1,过点A作AE∥BC。(可能由于紧张,加上老师的催促,学生2一时语塞)

师:(见学生无法讲下去,也很着急)生2同学的做法也许是正确的,我们把他的想法留到课后研究,好吗?还有无其他的证明方法?

生2低着头走到座位上,看得出他还在草稿纸演算,但教师没有再叫他起来回答。

生3:有,可以连接AC,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很急切,兴奋):很好!(正中教师的预案)

然后是教师的板演和证明。

剖析 所谓客观性知识就是那些不因地域和学习者而改变的数学公式、数学事实等,而主观性知识是带有个性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案例2中教师对生2的回答也显得力不从心!按照常规(普通)的证法,只要连接两对角顶点,分成两个三角形,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轻松得证。但这位学生的思路比较特别,过一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把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和梯形问题,应该说证明也相当简洁,比较有个性。教师正是抱着一种通法不放,不顾学生的真实想法,硬要把学生的思路归到自己预设的证明思路上来,说明教师的目标设计意识与课程标准有偏差,认识不到位。

误区三 重学科体系,轻学生发展。

案例3 平面图形

师:我们来讨论n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出示一系列图启发学生)

学生:n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师:几个三角形?

生:n个?(n-1)个?(n-2)个?

师:n-2个!下面我们给出严格的证明过程。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180°,n边形被分成n-2个三角形,

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师:所以多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剖析 毫无疑问,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体系严谨,证明规范,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有好处。但这里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弱,学生对教师较严格的证明很不适应。教师以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其实,教师应该在把多边形如何成分割三角形这一环节上下工夫,精心设计。

三、策略与导引

1.把握知识技能与过程教学的关系

案例4 平面直角坐标系

师:(出示座位表)今天有很多客人老师来听我们上课,假如有一位老师想了解某位学生的听课情况,如何快捷找到他?例如这位学生(教师手指某位学生)。

生1:第3排,第5座。

师:请你解释一下!

生1:从这边(南边)数起第3排,再从讲台数起第5个。

师:很好!这位同学解释得很清楚,谢谢!(随即写上:3,5→生1)

师:按照这种记法,那么生2的位置该如何说呢?

生(很急切地):第4排第5座!(师又写上:生2→4,5)

图7

师:要描述某个同学的位置需要用几个数表示?

生:两个!

师:再看看这两数是如何来的?

生:先数排数!

师:从哪边数起?

生:从南边起!

师:从北边数行不行?

生:可以!

师:我们约定从南往北为正方向!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数可以在什么上把它们表示出来?

生:数轴!

师:我们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即由南向北!同样为便于找第5行,我们也可以预先画好一条数轴……

生:与刚才的垂直!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用两条数轴,不用数排数和行数,能否同样确定生1的位置呢?

生:可以!就是第3排5座。

师:这里的3,5与数轴上的数有何关系?

生:过P向x轴作垂线,数轴上的那个数是3……(说得不规范,但想法准确)

生(齐):过P向y轴作垂线,数轴上的那个数为5。

师:对,同学们的说法有道理,在没有座位表的情况下,究竟是谁帮了你的忙?

生:两根数轴!

师:对!在这里我们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数轴。借助它我们可用两个数来确定同学的位置。

师:(点题)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点评 本节课在设计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前,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坐标系,而是给出了一个生活情景,同时也主动搭建“脚手架”为学生“攀爬”作准备。教师注重知识的重构过程,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生活原形,这样的设计理念,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虽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但实际上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过程目标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前半节课侧重过程教学的活动,后半节课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是直接讲授概念知识及技能训练。

2.把握共性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案例5 正方形拼图及其他

环节一 教师出示问题:利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通过剪拼(一个或二个)能否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环节二 多数学生给出如下方案:

环节三 教师肯定学生的做法。(图8,图9,图10)

环节四 教师鼓励一位学生甲的奇异想法,把其中一块剪成4块,另一块不动,如图10所示:学生乙有一种独特拼法,他“跳出”这一思维定势,中间留有空隙,当即对他大加肯定!并鼓励他继续探究下去!(如图9)拼法有创意,中间有空隙,而它本身也是一个正方形,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可谓一举两得!教师继续启发,刚才,同学们的拼法都不错!但基本图形都是三角形或正方形,有没有剪成不是三角形但也能拼成正方形的?

环节五 展示小诚同学的作品(图11)。学生(情不自禁)齐声:好棒!原来还可以这样拼啊!师生热情推向高潮。而这4个也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潜力无穷)

环节六 (小诚)(又是他):老师,我想能否把正方形剪成这种图案,而这4个也能拼成一个正方形!经过尝试,居然拼出来了!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见图12)

点评 案例5是一节数学兴趣活动课,传统的课堂设计中,教师看重的是制定的教学目标能否让全体学生都通过,以为全通过就是学生掌握得好,教学效率高!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制定教学目标当然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基础,如上述的图8,图9,图10就是对一般学生的要求。但是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大,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吃不饱”现象,教师在预设计目标时,要留一定的空间,不能把基础目标训练“充满”整个45分钟,案例5中学生展示的图11、图12就是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精彩的表现,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既关注到了共性教学,又关注到了个性发展,体现了不同人在数学都有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3.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终身发展的关系

案例6 全等三角形的识别(SSS)

环节一 孙老师先复习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含义(三边、三角都重合)引出可以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组织学生从最少的一个条件(边、角)探究,通过实际画图验证,用事实说明一个条件不能断定三角形全等。

环节二 增加条件——两个,学生讨论达成共识,分三种情况:①一角一边;②两角;③两边。学生小组讨论,仍然不能断定两三角形全等!

环节三 再增加一个条件——三个,学生分析解决,有四种可能:①三个角;②三条边;③两边一角;④两角一边,教师引导,很快否定①三个角,着重对②三条边探究,最终在学生千呼万唤声中得到SSS定理。

点评 案例6主要是讲了一个SSS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不仅仅把边边边定理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分考虑到该定理的产生背景,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问题思考的一般方法,安排了这样三环节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本身的特点,如严谨性,全面性,“化繁为简”,“分类”,“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又让学生在此活动中感受了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一般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挑战新问题的意志。某种意义上说,导出定理比定理内容本身重要的多,若干年后,学生对定理内容可能忘记,但对问题处理严谨、全面的思考作风,处理问题时采用科学合理的思考方法等数学品质却让学生终身受用!无论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教师在设计目标时从大处着眼,才会舍得花时间,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导出定理。孙老师目光深远,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设计教学蓝图,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标签:;  ;  ;  

从开放式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入手--以合理设计课堂三维目标为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