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生发展:区域合作网络_经济资本论文

区域内生式发展:区域协作网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内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一直以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话题。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规划直接或间接地去影响。一个建立在合理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的规划,可以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规划作为一种人为影响地区社会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工具,其重要性已被普遍认知。出于对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形成争鸣之势。特别是出自西方各国的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备受发展中国家关注。

本文所关注的“内生式发展”,可以说是经济地理学上的一个假说,也可以说是来自于不同学科的一个理论集合。作为一种思想,内生式发展的观念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这一次,以欧盟领导者计划(Leader Projekt)和德国区域活力计划(Regionen Aktiv)为代表的内生式发展思想的出现,是欧洲各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在欧洲,新近的研究表明,调动一个地区内部的潜力,对于本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和以往单纯强调参与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民主意义的规划方法不同。近年来伴随着内生式发展出现的过程性规划方法,更加强调通过沟通的方式,调动各个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的力量,促进其合作,并最终实现与区域社会经济和区域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通过促进区域内的软效应(soft effect),达到影响区域内的硬效应(hard effect),并最终实现区域内这两种效应相互促进发展的目的。

1

社会背景

内生式发展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这种思想的出现,与当前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和可持续性发展观提出有关。

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在世界各个领域发生的,全球性相互依存不断增强的过程。德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前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y)校长谢策尔(Schtzl)认为:全球化是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和技术性知识)的流动性(mobility)改变而发生的,全球性相互依存不断增强的过程[1]155。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商品市场的全球化、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世界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

来自西方的观点普遍认为,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全球化产生的主要技术原因。经济学家希伯特(Siebert)认为,伴随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企业间、不可流动性生产要素间、空间经济体系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2-3]。这里提到的空间经济体系,可以被理解为承载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地域空间,或者说区域。如果我们把各种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用其是否可在区际流动的特性加以区分,可以得到:一类可在区域间流动的生产要素(mobile factors of production)和另一类不可在区域间流动的生产要素(immobile factors of production)。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激烈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可流动的生产要素(比如上文提到的资本和技术性知识)和资源展开的。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竞争制胜的关键,在于一个地区是否能有效调动本地区的不可流动性要素,并有效组织和利用区域内的资源,以此吸引来自区域外的可流动性要素和发展所需资源的加入,或是有效阻止本地区可流动性要素、资源的流失。可以说,区域竞争是一个围绕可流动要素的,以不可流动要素为基础的竞争[3-4]。

为了加深对全球化的理解,还应该对区域化这一相对全球化出现的概念作一个简单的阐述。区域化所主要强调的是,区域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地点(location),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应该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和定位的观点。一句英文格言可以对此进行形象的概括:“think global, act local”(全球性的思考,区域性的行动)。这突出反映了西方人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对区域发展自立性核心地位的肯定。

另一个对内生式发展思想的出现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可持续性发展观的提出。从《我们共同的未来》和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其他论述中可以看到,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保护过程。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无疑是可持续性发展的一次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来自世界的各个国家投票通过了《21世纪议程》。

伴随《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工作的展开,欧洲各国渐渐发现并达成共识:一个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和保护的过程,是不能仅仅通过法律和各种指令从上而下(top down)实现的,更多的活动必须以共识和广泛的参与作为行动的基础。可持续性的发展应该更多地被理解为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发展的最终阶段[5]。规划作为一种人为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态发展过程的工具,应该更多地从对发展过程进行规划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过多地考虑发展的终极形态。一个以层级政府为结构基础的、中央控制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因为在一般条件下,作为政府,必须首先明确所有的发展所需的区域特有的条件,并以此作为前提制定区域发展的各种目标。毕竟,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所有社会行为的主体,区域的发展是区域内和区域间各种社会行为叠加的结果。而要控制这个过程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更多的是需要调动各个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在他们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并促进其构成协作的关系网络。

内生式发展的思想正是在上述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这一思想,曾被各国广泛接受尔后又消失,这一理论现在需要复兴了”[6]5(表1)。

2

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对内生式发展思想起积极支持作用的是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首先,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与“出口主导战略”(export-led development)所认为的不同,区域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推进区域经济更加繁荣的动力。来自于欧洲(特别是来自于德国)的观点认为,激活区域内部发展的潜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内生式发展的基本假设和以此为依据所制定的行动计划认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地区使用区域内现有资源的程度和能力。克服区域欠发达和区域间发展程度差异,是不能通过来自区域外的增长激励实现的,而必须激活区域内发展的潜力[1]155。

需要指出的是,内生式发展这一产生于西方国家的理论,现在虽然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得到了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出口拉动增长理论(export-base theory),是出口主导战略的一个理论依据。以出口拉动增长理论为例,在西方国家,这一理论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1]153-155:单方面从国际供给出发,没有考虑区域生产结构和潜力等问题;没有充分地考虑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关联问题;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

在目前的研究中还不清楚的是,怎样在实践中准确确定区域内生性资源和潜力。弗里德曼(Friedmann J.)在对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提出了7种对保持城市长期贸易盈余起关键作用的区域性资源: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环境资本(environmental capital)、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城市资本(urban capital)[6]5。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内生式发展理论和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克服现存的区域发展瓶颈;

(2)使用区域内特有的能力和潜力;

(3)引导和开发区域内部的经济循环。

谢策尔认为,引导和开发区域内部的经济循环应该是内生式发展的重点;为了能够最广泛地使用区域内现有的能力和潜质,有必要让经济、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活动在地域上形成一个协作性的网络;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由当地居民所控制的区域内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体系[1]157。

基于上述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来自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更加说明了一个地区依靠内部资源和潜力达到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不同的区域性资源中,社会资本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本,是指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或社会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在区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被使用[8]。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关系,不是指那些被机构化所固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上下级或同事之间的关系。这里更多的是指那些非固化的、松散的人与人之间,以共识为基础所形成的协作性关系。由于区域的发展是区域内和区域间各种社会行为叠加的结果,而人又是这些社会行为的主体,所以在他们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调动各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在区域内形成以共识为基础的协作网络,是一个地区通向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与其他一些区域性资源,如人力资本、自然资本或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不同,社会资本最大的特性是它的不可消耗性。在其他资源使用消耗的同时,社会资本这一无形的、仅仅由人与人之间关系所构成的区域性资源,不仅不会被消耗掉,反而通过使用还会增加。社会资本的这一特性,使其在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今天,被西方各国所重视。

此外,社会资本是一个典型的、不可流动的资源。它是在区域内各成员的生产、生活互动中,形成的许多网络化的社会协作关系。在这些协作结构中的每个成员和团体,都因其社会地位、社会能力的不同,或多或少地占有一定量的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网络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非固化的、松散的、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协作结构,会随其成员的流动而被轻易改变。伴随协作网络内社会成员的移动流出,网络结构将面临改变和重组。通过重组所形成的新的协作网络,将与过去的那个网络不同。

通过沟通和协商的方式,增强各社会成员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以及调动其积极性,最终促使他们及其所占有的资源加入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过程,是以内生式发展为理论基础的过程性规划(process planning)的目的。与传统的技术性规划或物质性规划不同,在制定过程性规划时,区域的发展被看作是一个可由区域内各社会成员和团体所影响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态发展变化的过程。过程性规划,被看作是一个以教育为基础,协调和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促进区域内协作网络构成,并最终由地区内各社会成员和团体共担风险的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以德国为例,在区域发展纲要(REK:Regionalentwicklungskonzept)的制定过程中,都是由过程性规划开始,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的或技术的规划。

3

协作网络

在内生式发展的研究中,一个被特别强调和突出的概念是“协作网络”(network)。这个概念在前边的部分已经被反复地提到。可以说,构建、促进和发展这一网络,是欧洲过程性规划的重点。在欧盟领导者计划(leader projekt)和德国区域活力计划(regionen aktiv)的实施和评估过程中,协作网络的构成情况是备选区域是否能够得到资助的重要评估依据。

所谓协作网络,是指在理想化的情况下,由区域内各活跃成员(actor)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合或者关系网络;组成这个关系网络的成员,应来自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领域;在一个有效的协作网络中不应有固化了的、正式的、存在于协作者之间的层级的划分,而应该保持较低的制度化和机构化水平[9]。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没有正式的协作者层级的划分,仅仅是指协作网络本身没有各种层级构成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协作网络的实践和实际操作中,不会出现其成员间的差异。由于构成协作网络的各成员都来自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其生活情景中扮演或重或轻的角色,每一个成员都在社会中占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资源(如:金钱资本和土地资本)。许多情况下,这种存在于客观现实社会中的不同,造成了协作网络中层级的客观存在。所以,构成协作网络,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而是在这之外建立一个有益的补充。布斯曼(Bussmann)、柯吕提(Klti)和柯诺布费尔(Knoepfel)认为,协作网络的优点在于,它能够通过联合大量独立行动的社会成员,以及通过社会不同层级间的协调过程,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10]。

在一个地区内,区域协作网络可以在以下方面构成:

●在市民社会和乡村社会间(intercommunal networks);

●在各个社会团体间(non-profit-organisations);

●在各个企业间(company networks);

●在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管理部门间(private-public-partnership);

●在社会生产者和消费者间;

●在社会客观存在的各层级间;

●在来自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活动领域的成员间。

值得注意的是,构成协作网络的过程,必须是一个建立在各社会成员共识基础之上的自愿加入过程。在一个地区,由于客观的、空间上的接近,会在区域内形成许多不同的网络和合作关系。但这些网络和合作关系的形成,并不一定能对整个地区的合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只有以广泛的共识为基础,区域内各成员才能团结一致共同携手促进区域的发展。因此,达成共识是一个协作网络健康、良好和持续发展的前提。

4

区域管理、区域管治和伙伴关系

与区域协作网络密切相关的还有区域管治(regional governance)、区域管理(regional management)和区域伙伴(partnership)这几个概念。

“区域管治”这一术语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对区域管治的研究表明,构成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应该是管治的核心要件之一。对于区域协作网络、区域管治和区域伙伴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容,菲尔斯特(Fürst)是这样认为的:“管治结构(governance-structure)应该是通过协作网络构成的;在实施具体的发展项目过程中,以管治结构为基础协作网络得以发展,并成为合作伙伴关系,甚至成为其他固定的、机构化的合作结构;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项目实施完成后,这些因项目出现而形成的结构必须能够转变回原来松散的协作网络”[11]。总而言之,区域协作网络的构成好坏是一个地区能否有效调动其潜力和资源的中心。一个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协作网络:在机遇出现时,能快速构成区域内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外部环境变化时,能快速适应,并在区域内完成发展战略调整。

区域管理是另一个对构成区域协作网络十分重要的概念。哈恩(Hahne)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管理应该是通过合格的人才,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以区域内的各个社会成员和群体的发展设想为基础的,对建立和进一步实施综合性的区域发展过程的管理[12]。区域管理的目的应该是:

●阐明区域发展的各个可能方面;

●唤醒和促进区域内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创新性和协作性;

●倡议、促进、组织和建设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发展过程;

●建立区域的良好投资环境和树立区域形象;

●为区域定位建立区域营销战略。

通过区域管理应该激活区域内部的潜力,“而不是倾向于利用来自于区域外的激励措施”[13](表2)。

5

共赢和共识

共赢(win-win theme)和共识(consensus)这两个在早期以参与为目的的规划中反复出现的概念,对内生式的发展和区域协作网络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能够不断成长的协作网络,必须建立在共识不断加深,共赢空间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区域协作网络构建之初,网络内各成员所面对的,是各种各样将影响区域未来发展的主题。伴随各主题的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也不同。有的问题由于其综合性较强而过分复杂,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高度的共识作为基础才能开始着手解决。此外在这个阶段,存在于地区内各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间的联系程度还十分薄弱,他们所构成的协作网络只能解决一些冲突性不强的、简单的问题。伴随时间的推移,协作网络将不断成长,最终能够应对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共识和共赢的达成,就无法构成一个健康的、持久的区域协作网络。

此外,在区域协作网络刚刚开始构建时,达成共识尤为重要。来自于德国的实践经验表明,由于各地区的情况各不相同,共识一般在协作网络构建初期难以达成。针对这一情况,为鼓励各地区依靠内部力量发展,欧洲各国的作法通常是,在发展项目之初投入大量的经费,用经济激励的方法刺激各地区内协作网络的构成,借此启动其内部的发展潜力。希贝尔(Siebel)、易柏特(Ibert)、迈耶(Mayer)认为,经济激励的措施可以有效平衡区域内的各方利益,并缓解因冲突性较强而产生的问题[14]。以德国区域活力计划(regionen aktiv)为例,在项目实施开始阶段就是以经济激励的方式对参选地区做出诱导的。这个诱导的目的是,让各参选地区积极地行动起来,按照项目小组的要求构建区域内协作网络,以达到发展的要求。对各备选地区来说,只要竞选优胜,就可获得大量来自国家的发展资金。这一由经济激励所产生的目标,在各参选地区及其成员中,形成了一个在短期内出现的共同利益祈求。这个共同利益祈求的出现,为区域内各成员和集团达成共识创造了条件。此外,按照项目小组的要求,要获得这笔丰厚的报酬,各地区必须通过最大程度的努力,以本地资源和潜力为基础,对项目小组提出的几项条件做出规划设想。其中,区域协作网络的构建规划设想,就是项目小组的一个评审重点。这对协作网络的构成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6

结语

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当前欧洲内生式发展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实现区域持续性发展,世界各国正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次内生式发展的思潮中,欧洲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的调动和区域协作网络的构成十分关注。从规划方法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地区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调动社会资本为方针,构成区域协作网络为策略,是内生式发展规划方法与以参与为目的的规划方法的根本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内生式发展的思想在中国也曾出现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就是一个很好的,在非常时期出现的,以发动群众和团结社会各方力量为基础的,建立抗日统一协作网络的,由内对外改变当时中国处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很符合现代欧洲内生式发展以调动一个地区的社会资源为基础,构建区域协作网络的理念。此外,在和平时期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主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区域内生式发展思想体系灵活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典论述。

现代西方内生式发展观念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包涵了来自于经济学理论、发展理论、地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人类学理论等门类不同的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内容。可以说,内生式发展是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欧洲内生式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发展现状及其主要观点,愿与国内同仁共同探讨。

标签:;  ;  ;  ;  ;  ;  ;  ;  ;  ;  

区域内生发展:区域合作网络_经济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