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_长三角城市群论文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_长三角城市群论文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产业集群论文,城市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一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柯达、索尼、阿斯利康等30家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进入,建立了41家企业,总投资14亿美元。全市又新批日资企业93家,协议注册外资4亿美元,同比增长88.5%,占全市比重11.4%。进入世界500强前30位的12家日资企业中,有8家投资无锡;无锡电子产品如电容器的集群就是世界最优秀的多家日本企业无锡区域集群发展的结果。外国有技术竞争力跨国公司团队模式的形成,表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条件体系已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

必须指出,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世界跨国公司吸引集聚能力正在形成预期的溢出效应,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开发,提高了长江三角洲分工和合作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分工和合作水平。昆山外商投资企业的集聚为提供了3100亿元的配套总量。目前,昆山地方民企累计超过7万家。这进一步提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因为依据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某些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供给条件,是一国产业获得长久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国家而言,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mechanism)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跨国公司集聚溢出效应的扩散,将会提高和改善区域某些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供给条件,改善长扛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国际分工和合作体系中的地位。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区域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对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培育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几乎所有15个长江三角洲城市都没有发展所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和能力。这不仅因为这个区域不可能提供相应的研究与开发供给能力,而且因为这地区也不可能具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条件体系及产业配套体系。因此,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必须科学定位,合理选择,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选择有限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集群孵化和服务,促进相应的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创新,在此基础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江苏省虽然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方面不具备历史优势,但由于该我省依托国家高新区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规划建设了4个火炬计划软件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吸引了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00余家及15000余名软件从业人员的集聚。据初步统计,这个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带集聚了该省50%以上软件企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集群规模效应基本形成,产品链和上下游关联企业链机制也已形成,在江苏沿江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设备、现代通信和数字音频”等五大类上下游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体系,鼠标、显示器、激光视盘机、通讯光缆等产业集群优势也正在形成。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位于南通的联合国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是亚太地区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中心,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的仪器设备,完成了多项世界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依托该中心的7家孵化器和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基地的成果转化和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江阴和海门是两个县级市,正是通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才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县域经济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典范。2002年江阴市新材料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80亿元,江阴沿江新材料产业基地是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最大、新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最多、集聚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最密的县等;全国第一家产业基地——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2002年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4.3亿元、利税5.2亿元,新材料成为海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是推动区域高新技术转移和辐射的最有效途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相继建设,直接形成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一方面,这扩大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升级的“机会窗口”,这特别对于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的长江三角洲以下诸城市如舟山市、湖州市、泰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常州市、南通市、镇江市和扬州市地区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借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优势得以迅速形成。而这又是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提高的重要来源。

科技经济一体化将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

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的方向。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指科技与经济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的过程和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前提和基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所共同决定的,如新经济的崛起、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压力递增的环境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科技资源的不平衡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

基于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要素跨国流动吸引能力和集聚规模十分依赖。而如何形成相应的制度优势,这是影响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绩效的重要因素。为了更有效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长江三角洲除了建立城市群各自制度竞争优势外,还要建立起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既包括对密集国际贸易和大规模要素流动的被动反应,更为主要的是指为成功地竞争市场份额和国际可流动要素而对制度进行的预先调整。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将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创业景气提升为主要目标,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功能开发,提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资源全球一体化配置能力,是长江三角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导向。

沪苏浙共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乃大势所趋。浙江省科技厅在2004年4月份出台了《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浙江省与上海、江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分工协作,联合制定“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形成优势互补、制度互动的区域创新新体系。这无疑会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为此,各地在形成与上海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措施上大胆进行了相关制度创新。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高科技中心的长三角其它14城市战略功能定位既是长江三角洲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形成的基础,也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府促进行为转换和创新的支点。苏州近10年的高速增长正是因为苏州形成了与上海十分密切的经济联系。地缘优势是苏州全面接轨上海先声夺人,而形成“错位发展”产业战略(“上海做的,苏州就不做;而苏州要做的,是上海不想做的”)则是苏州政府行为创新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招商引资上,苏州避免在石化、钢铁、汽车制造等行业上与上海的同构,而积极促进以电子、IT业为主的电子产品、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家用电器和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2001年,苏州市利用外资竟高于上海。这也充分利用了苏州土地成本、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无锡也提出了“对上海的产业进行配套”的集群战略。无锡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就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由中国华源集团、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无锡惠山生命科技园区,则以建设21世纪大上海经济圈、发展大上海知识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对外窗口为己任。常州确立了上海工业的后方基地为目标,把常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2002年底出台的《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亚上海”的目标。扬州也提出要成为“北上海”。南京定位为承接和延伸上海的辐射,成为长三角地区向中部省份辐射的一个“中转加油站”。嘉兴把接轨上海作为发展的首选战略,争当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建成“半小时交通圈”。湖州欲成为浙江省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城市”。绍兴作为中国的轻纺名城提出“接轨上海,就是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就是接轨世界,就为自身的发展抢抓了机遇,打造了较高定位的借力平台。”宁波积极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机遇,融入沪杭甬之间2小时交通的“金三角”。

郊县在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载体功能将进一步显著

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近年来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高速增强,与郊县经济活力形成和不断提升几乎一一对应。2003年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县域经济总量已经占到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在2003年12月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长三角地区就有49个,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前10位中更是占了8个席位。2003年江阴市的GDP突破5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达到68.61亿元;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比地区平均水平高出了百分点。2003年江阴、常熟、张家港、吴江等地的GDP增幅都在20%左右,昆山更是高达32%。另外,郊县经济的富有生机也使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利用外资能力迅速提高。城郊县域经济规模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有力促动。苏州的经验表明,郊县域正在成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富有竞争优势的载体,没有县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的构建,就不可能有苏州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产生。昆山抓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先进制造业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重点转移的契机,提高引进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共识,构造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后发优势。道达尔·菲纳、利乐、诺华、通力、耐斯迪、DSM、丹尼斯克等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一批行业领先的国际知名企业、财团和跨国公司在昆山投资,并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为主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到2003年底昆山市已累计批准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600多个,全年一年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2003年昆山工业总产值达到938亿元。昆山通过仁宝、DELL等世界六大笔记本生产基地集群落户的优势,大力发展信息电子产业集群,昆山已形成了以笔记本电脑产品为主体、电脑、鼠标、显示器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品链。目前,昆山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已占到国际市场总量的1/3,成为国际上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地方政府促进行为创新是长江三角洲县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准增长极”或“亚增长极”功能开发的重要条件。这方面,长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官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表明政府科技合作正在由过去的单纯口号宣传、优惠政策激励向区域创新条件体系、创业条件体系建设、有效制度安排等方向转变。这将推动着新经济条件下政府科技行为的全面创新。推动国家重大高科技成果和地方高技术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必须进一步拓宽多元化的官产学研合作形式,建设区域产业集群平台,形成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优势产品、特色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集群。昆山传感器产业集群基地就量昆山市和中国科学院官产研合作建设的成果,通过昆山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区位优势与中国科学院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有机结合,昆山形成了吸引国内外各类从事传感器研发的人才区域创新创业平台和条件体系,形成了传感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目前昆山已集聚15家传感器应用开发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形成了压力传感器、气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霍尔效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七大系列传感器产品群。昆山传感器产品95%销往美欧和东南亚地区,红外传感器销售量已占国际市场的70%,光电传感器占国际市场的20%。这表明,昆山传感器产业集群对国际市场正在产生重要影响。

分工与合作的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开发,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分工与合作的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以及配套能力开发,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竞争优势建设十分重要。价值链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其一,客观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主体是“小而精”或“大而专”的科技型企业,这与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结构具有明显区别。其二,产品链和产业链的形成是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形成的基础条件,这对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对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市场集中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三,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的形成构造了集群微观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的新机制,这既提高了区域学习效率,也放大了集群载体的“集体效应”。其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构建依赖于其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其五,新型分工与合作的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有助于提高区域专业分工水平。其六,产品价值链扩张是跨国公司产业整体转移的基本方式之一。调查表明,不少跨国公司在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过程中采取了投资链和产品链等模式,产品链、企业链、以及生产、研发、销售链发展迅速。索尼在无锡新区打造其全球制造业基地,将研发中心、笔记本电脑的软件研究等都集聚在该区域。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建立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提高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能力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吸引国际先进产业转移的成功手段。苏州市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与国际先进制造业区域集群优势构建之间的互强机制,积极筹划民企与外企的配套协调会,以提升地区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能力为重点,开拓吸引国际先进制造业区域集群的新路径。昆山市地方民企为本地区集群的台资和其他外资企业提供了3100亿元的配套总量,昆山地方民企累计超过7万家,同时也大大降低外来投资企业昆山集群的商务成本,成为昆山企业集群最大的竞争优势所在。

通过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来提高本土企业国际化水平。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为本土企业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更为本土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开拓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无锡积极引导地方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在形成与区域特色产业和骨干外商投资配套体系上大做文章,拓宽了本土企业学习机会。同时还通过民企与外资嫁接和融合,提高了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的效率。这方面尤以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为代表。这为本土企业学习能力提升和接受先进技术辐射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随着昆山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大公司,在昆山建立研发中心。目前昆山集群了微星科技、通力电梯、恩克斯、统一食品、台湾神达等30多家研发中心。这标志着长江三角洲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正在走上一个新台阶。

地方政府在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与传统集群不同,决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优势高低的主要因素不是区位因素或市场因素,更多是新型人力资本因素和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因素等。因此,决定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竞争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已由传统的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向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能力因素转变。而人力资本条件和创业文化制度条件等都是影响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完善和能力提升的基本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主要以劳力密集型为主和中小企业为主。2000年下半年以来,台商投资开始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大中企业为主导新格局。这使推动台资实现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城市区位转移的重要背景。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本积累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创业制度优势等推动了台资的上述“区域大转移”。2001年,设立在福州马尾的台湾中华映管由于当地不具有产业配套体系能力,不得不到江苏吴江再投资8亿美元,生产液晶显象管,与投资昆山的台商笔记本电脑厂家实现产业链配套。台湾高科技产业加速在长三角地区聚集,苏州新区、昆山已形成台资电子信息企业的产业链,无锡新区已成为台湾光电企业的基地。苏州和无锡等地方政府较早地形成了这种战略性认识,积极提高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水平,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的有为创新。长江三角洲不少城市区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凸显,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内各地政府行为在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上的有效定位上。这是提高地方政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促进行为定位的准确性和政府行为效率性的前提。上海市通过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促进中外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张江集中度,构造生物新药创新体系和产业化体系。目前,张江“药谷”初步形成以“一所七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平台,集聚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等14家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机构,集群了350多名高层次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人和90多家生物医药科技型企业(包括世界医药产业前20强的罗氏、史可必成、勃林格殷格翰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等)、吸引了注册资金15亿元的近50家风险投资机构、CRO药物开发临床服务机构、通用GMP生物医药孵化基地等专业服务机构等的集聚。

研究结论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是微观基础建设和制度创新安排的互动过程,这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发展趋势

其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的优劣最终会在集群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的优劣上体现出来,会在集群微观基础与制度安排的互动性上体现出来。

其二,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建设具有明显的外商直接投资导向。这既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某种竞争优势,也是一种劣势。

其三,在形成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本土化特别是企业微观基础本土化和研发机构本土化方面,长江三角洲还任重道远。一方面,目前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集群微观基础格局难以从根本上提高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竞争力;另一方面,FDI导向的制度安排体系导致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路径依赖,难以从根本上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开发。

其四,形成FDI和内资企业兼顾的高新技术产品微观基础再造的制度安排将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度创新的重点、这对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机制,对区域创业文化和创新环境的培育和地区高新技术集群景气度优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和制度创新安排将是一个长期行为,不能低估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和制度创新安排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FDI在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主导功能将会持续10-15年时间

外商投资企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企业微观基础。长江三角洲不少先进城市如苏州、无锡已形成FDI“结伴”集群现象,如苏南地区的“台资群”现象、“日资群”现象、“韩资群”现象等。考虑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本土微观基础如企业、研发机构的成长客观上有一个起步周期,同时这些本土集群微观基础国际竞争力提升也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FDI在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主导功能还会持续甚至加强下去。如果本土集群微观基础如企业、研发机构和地方政府在这场接受国际技术转移和先进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预期提高,这种时间周期会更长。这种FDI长周期作用模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研究表明,在美国,拥有内部R&D机构的许多企业不愿意采购外部的技术创新。这种现象被称为“非本处发明”(Not Inventde Here,NIH)综合症。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FDI主导功能长周期模式容易形成对本土创新基础和外部创新信息的“排他”现象。这表明,如何缩短FDI在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主导功能作用周期,也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得以迅速形成的关键。而这必须借助本土集群微观基础如企业、研发机构和地方政府有效的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的持续积累,借助积极响应和超越FDI导向的集群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提高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近期,特别以提高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更为迫切。所谓技术能力,是指对于外部技术价值的认识、模仿和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能力。这也说明,构造长江三角洲区域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能力和构造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样重要,也是构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后发优势”的基础。

不遗余力地推进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的总体制度框架

接轨上海,实现共赢,推进长三角科技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各地政府的共识,成为政府制度创新的重中之重。原来江浙各地对地方著名企业“孔雀上海飞”,变相采取种种阻碍手段。现在不少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政府不再视为“挖墙脚”举动。虽然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政府之间一体化合作的制度安排还没有产生,但不少城市政府却进行了有为而大胆的探索。长三角科技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而这首先需要长江三角洲城市政府间的合作,这才是激发企业间科技经济一体化合作的重要保障。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科技经济一体化,这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全新创新,而且是一种战略创新。从长远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和提升就在于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当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长三角科技经济一体化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创新过程,各城市政府领导一体化口号与相应的制度安排还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具有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导向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供给还大多处于“缺位”状态。再加上长江三角洲行政区划的限制,各级地方政府为代表的诸多利益主体矛盾的客观的存在,长三角“诸侯经济缺陷”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特别是利用外资的竞争将日趋剧烈,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难度在递增。上海提出绝不走“产业空心化”之路,而要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如何协调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利用外资和产业集群竞争中的深层次利益矛盾,是摆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必须全面推动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区域比较优势向区域竞争优势的跨越

实践表明,基于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来源于该区域比较优势,如区位优势、工业化优势、城市群优势等,这直接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前列。但如何促进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区域比较优势向区域竞争优势的跨越,进而形成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这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飞跃命题。波特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升级的目标是:一国产业是否拥有可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劲的竞争优势。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是竞争战略创新的需要。

必须强调,长江三角洲在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规模的同时,更要将如何建立起以本土企业为导向、以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基础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建设作为战略创新的核心。这是构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机制的根本。根据微笑理论,发达国家已牢牢控制着高新技术产业化利润高端的两头,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因此,虽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以在短期内形成规模优势,但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从价值链看它只能处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利润低端。这就是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尴尬。因此,长江三角洲各城市要着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功能提升,推动“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建立起完善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强化新型人力资本的开发、吸纳和积累能力,完善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创新、获取、商业化、转移通道,这是提高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地位的基础工作,应该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和使命。这其中,要特别重视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新型人力资本开发和积累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舒尔茨指出:“虽然在现有的劳动者既缺乏技术又缺乏知识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常规资本,也能够获取某些增长,但是,增长率则肯定是十分有限的。离开大量的人力投资,要取得现代农业的成果和达到现代工业的富足程度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跨越的前提。

标签:;  ;  ;  ;  ;  ;  ;  ;  ;  ;  ;  ;  ;  ;  ;  ;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_长三角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