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9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导致的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1]。目前我国较为常见的创伤事件主要为地震、洪水、泥石流、灾难、车祸等。由于创伤事件的不同,患病率更高。有研究报到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在20%-30%[2],少数发病率在90%以上[3],个体终生发病率为1%-14%,女性约是男性的2倍。PTSD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重大而深远,部分患者持续终生。由于医护人员没有认识到创伤患者的应激反应,给予及时的评估、处理,不能帮助患者恢复理想的功能,以致影响到患者1年后的健康状况、康复程度。笔者通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恢复期的患者进行及时干预,完善其护理,帮助患者恢复理想的功能,进行探讨,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89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1例,女性38例,年龄17-79岁。其中遭遇亲人突然亡故5例,高空坠落伤22例,遭遇车祸32例,重大手术15例,突闻身患重病自杀5例,其他10例。
1.2 方法 创伤事件的发生可以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损害,先要对给患者带来创伤的应激源进行评估,其次要评估患者对创伤事件的认识、评估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心理需求以及社会功能等,最主要的是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患者有无抑郁、恐惧或焦虑心理,有无自杀行为或者产生自杀意念等。再次对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进行评估,如患者平时遇到压力时的态度以及采取的处理方法等,最后对患者发病前的性格特征进行了解。
1.3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PTSD- SS) [4] 由24个条目构成。可划分为对创伤事件的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社会功能受损5个部分,每个条目根据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心理感受分为没有影响到很重1-5级评定,累积24个条目得分为PTSD-SS总分,得分越高应激障碍越重。总分≥50分为有轻度PTSD 症状,≥60为有中重度PTSD 症状。
1.4 结果 PTSD总分及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受损4个维度与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
关。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因素分析
2.1 创伤性事件的应激源 异乎寻常的精神创伤性事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必备条件。创伤性事件指地震、洪水等自然灾难;战争、严重事故等突发事件。
2.2 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表明: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患性差异部分来自遗传。
2.3 心理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是恐惧的一种条件反射。如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在闻到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气味或听到相关的声音时可出现生动的回忆。
3 心理干预
3.1危机干预 曾经应用最多的危机干预策略是由Mitchell[5] 在1983年发布的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ISD)。它包括现场晤谈(主要对象是亲历者、旁观者、亲历者的亲属、救援人员等),非正式减压,正式CISD(它分为6个阶段)有三种晤谈方式, 一般在创伤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实施效果显著。Clark在2007年的进一步研究中也得出了一致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上述研究提示CISD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特别对那些创伤症状严重、分离症状突出的受害者,CISD可能使创伤性症状更加严重和持续更久[6] 。因此,在灾难发生的初期,对大多数症状不太严重的幸存者而言,建议“观察性等待”。
3.2 心理治疗 通过支持性干预,提升患者的自我能力,以建立稳固的治疗联盟, 这是精神创伤治疗的基础。让受害者从惊恐中安定下来,让患者感到他已经脱离了危险境地, 促使患者关注现实生活此阶段可实施“沉静术”,即通过五官如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身体感觉到了什么等提问让他回到现实世界。目的是让患者理解这些心身反应是对灾难或其他创伤事件的正常反应。
3.3 虚拟暴露疗法 在治疗过程中也可根据情况将患者暴露于曾经可能经历过的创伤性场景的计算机模拟画面之中, 以唤起他们的记忆[7] 。使用此疗法在对伊拉克战争退伍军人进行了简短的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相比较,PTSD症状有所改善,心理痛苦体验有所缓解。
3.4 认知干预 有研究显示[8], 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改善PTSD的人际关系问题,并且患者更希望能与配偶一起接受治疗。说明其能够改善PTSD 在人际关系上的障碍,为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了依据。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对应激事件的认识评价,其次要告诉患者的认知评价,即各种想法是如何导致不良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的,并帮助患者改便不利于适应的认知观念,进而让患者学会应激处理的各种有效的认知和行为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通过治疗护理,帮助患者分析心理冲突、性格特征、挫折与伤痛的应对方法,改变错误认知,摆脱心理危机,达到重新适应生活、回归社会和促进精神健康的目的。
4 讨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过去称之为反应性精神病,强调生活事件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等客观因素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但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在同样强度甚至更大强度的生活事件面前有的人能平安渡过危机而不发病,这就说明个体易感性和对应激应对能力在发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不良极易,遗留缺陷症状,使得病程迁延,严重影响病人的心理、社会功能。因此对于创伤恢复期的患者,医护人员除了需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功能康复外,还应予以心理康复,提高康复期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应激障碍,帮助他们接受残疾现实并逐渐适应,使他们更好地重新回归社会,实现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薛萍.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J].精神科护理技术,2006,4: 95- 97.
[2]吴英,聂发传,何梅.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J].护理学报, 2006,13(4) : 32-33.
[3]沈渔邨.心因性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486-487.
[4]梁美英,罗银秋,李焕平.车祸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 3) : 236-237.
[5]Mitche llJT. When Disaster Strkes. The Critical Incident Debriefing Process[ J] .Joum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1983, 8(1):36- 39.
[6]Mc Nally RJ, Bryant RA, Ehlers A. Does ear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romote recovery from post-traumatic stress[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03, 4(2):45-79.
[7] Gerardi M, Rothbaum BO, Ressler K, etal.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 rapyusing a virtual Iraq: case report[ J]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08, 21(2):209-213.
[8]苏衡,曹立人. 认知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5年随访[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4):236-239.
通讯作者:杭太香*
论文作者:姚蓓 万婷婷 杭太香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障碍论文; 事件论文; 症状论文; 心理论文; 认知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