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化论文,跨国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经济全球化是今天世界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已有的跨国公司的运行产生了新的变化,协调公司的跨国利益与公司运营的本土化便是目前重要的趋势。从理论上讲,巨型跨国公司的出现,说明资本社会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资源配置以利润为标准的合理化,几乎视国界、行业界限、市场界限如无物,重新规划垄断与竞争的格局,它们对于世界资源与产出流向的实际控制能力,代表了新世纪经济实力的真实含义。世界经济的宏观的经济过程需要以微观的经济运行为基础,而微观运行中经济理性是十分重要的。巨型跨国公司在推进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过程中,经济思维的逻辑脉络是十分清楚的:参与推进本土化,其预期经济收益必须大于不参与这种过程的经济收益,或者参与、推进本土化虽然会对自身产生预期损失,但比不参与、不推进的损失要低得多。否则巨型跨国公司便不会参与、推进跨国公司的本土化。
本土化又称本地化,从微观角度看,它是跨国公司经营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从宏观角度看,它是跨国公司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形式之一。正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资本植根东道国本土化的发展,而本土化的成功则反映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深化。人们用于衡量本土化的指标大多从企业微观出发,如生产的本地成分、东道国采购、出口、人力资源的本地化、研发的本地化,许多国家还对上述内容作出了定量的分析,如生产中本地采购占的比重等。从宏观考察,本土化则应该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应该被看成是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合理配置要素的行为和过程。通过本土化形成的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对于东道国、母国乃至世界经济均有特殊的意义。
1.巨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和本土化过程的加深,使得母国利益与集团利益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巨型跨国公司在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运营、企业高层方面的内部化,形成了全球统一的公司归属感,不管分公司、分厂坐落在什么地方,要素、人、运营的首要宗旨是忠诚于公司的利润目标,这保证了世界各地员工产生凌驾于国民意识的公司凝聚力。公司的国家属性的淡化造成了国家、公司利益差异性的日益显现,例如,在华大型跨国公司的雇员中,外来的技术、管理人员仅占1%,主要由本土化管理层运营的公司利益取向是非常明显的,而国家对于这种利益差异性的调整,效果却日趋不明显。资源全球化和非母国范围内的跨国公司配置格局,使得跨国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为通过本土化争取公司利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2.巨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和本土化的深化,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从实力上看,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单靠自己的力量与这类公司进行较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由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生产格局,无穷较量的结果甚至会伤及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在参与这类公司的生产、销售、研发过程中,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和培训,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有可能强化这一进程,如何在保证本国利益的前提下与跨国公司相处,在跨国公司本土化中形成双赢,是发展中国家的新课题。正是这样,在考虑跨国公司发展、运营的过程中,人们会提出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本土化的跨国公司能否被看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己人”还是“外”资?甚至是要控制东道国产业、形成垄断的“敌资”?
我国的要素禀赋、要素的特点以及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定位,确定了引进外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但同时人们又必须防止外资的控制,需要严格区分“中资”、“外资”的产业贡献(made by China and made in China,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大力引进外资与防止外资对于重要行业的控制都是重要工作,甚至是一个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如商务部)。
如果进行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华的外资也不是由一个国家所有,甚至不是主要来自发达国家,更不是一家企业或一国的企业所有,外资来源地的多元化和产业分布的多重化告诉我们,外资只要不在重要行业形成独占或寡头垄断,在其本土化过程中就可以为我国创造财富,形成双赢。在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中,目前更多强调的不仅仅是“所有者”的概念,而是共赢基础上的“利益共享者”的概念。
二、温特尔主义: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
温特尔主义与新型跨国生产体系的形成是20世纪后半叶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物。
温特尔主义是在对传统的福特主义、丰田模式的扬弃、交叉、磨合中诞生的,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是以最终产品生产者在市场中垂直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而温特尔主义则与之截然相反,它的特征是: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这一双赢和控制在生产的总架构和全过程中,在产品的零部件模块生产及控制产品的“软件”的制定过程中贯彻始终。因此,温特尔主义不仅仅是高新技术条件下的产物,它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有利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成长的生产模式,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温特尔主义企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在这样的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跨国公司手中,而大多数本土化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确保制定者的根本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本土化使用和落实者,也可以通过产品模块的生产与组合获益,形成双赢,这在福特主义、丰田模式时代是没有的。在实践中,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的金融实力和物流能力,将本土化的标准使用者生产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以最短的时间售出,终结价值链,在双赢中获利。
从理论上讲,传统跨国公司的福特主义以分工和效率为基础,强调生产的内部化过程,形成了大而全、强而有力的单一生产体系。日本的丰田模式重视生产的社会化,在社会中形成了自己的零部件生产体系,高效廉价地创建了丰田王国。与福特主义内部化生产体系不同,丰田模式注重的是在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丰田公司与其合作者的关系是单赢式的垂直控制。温特尔主义强调以建立和发展产品的标准为主线,在经济全球化中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在资源能够最佳组合的地方从事生产和组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标准和模块生产者之间以及母公司、本土化子公司之间的双赢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标准对于模块生产者的全方位控制。从生产的角度看,福特主义是自己开发形成产品的模块,丰田模式是使模块围绕着产品诞生,而温特尔主义则是用标准来控制模块的区位生产与组合,而不问在哪里生产。因此,我们说福特主义是内部化的产物,丰田模式是产业化的产物,而温特尔主义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高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几乎可以完全控制低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人们一直都在讲,美国公司发明了半导体的生产,但却在规模生产上败给了日本人甚至韩国人,市场也让给了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并认定这是美国在产业上的失败与悲剧,但却很少有人换一个逆向角度来分析:在高新技术时代,半导体仅仅是一种原料和中间产品,完全受到高技术发展趋势的左右,美国人有什么理由不让日本人、韩国人生产这种投资大、产品率低的“原料”,而自己集中全力去发展IT产业,以向芯片中凝结智力产品为武器,同时可以居高临下地控制后者的产成品在市场中的实现呢?另外,由于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加速,产品的无形损耗日益加大,加工出来的产品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已经成为过时的压库负担,计算机从386,486,586到奔3、奔4的发展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这一进程,由东亚本土化企业去生产这些硬件产品,无形损耗由东亚企业承担,美国则脱身去做其他的更有“意义”的生产。我们知道,头脑的思维远快于生产过程的改进,进行大量“硬产品”的生产,必然面临承担已有产品被迅速淘汰的风险(当中国取代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产品的生产中心时,上述风险便会实际地呈现在中国面前)。今天,美国的跨国公司是以创新来增提附加值的,价值的载体是无形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又可以很好地适应快速更新换代,不怕已有库存的贬值,微软的生产经营过程已经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伴随控制了高新技术发展方向这一现象而来的是,高新技术所需要的规则、标准、协议目前完全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制定,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化公司只能是这些规则、标准、协议的接受者,而非制定、参与者。从根本上讲,跨国公司母公司对于规则、标准、协议的控制,是更高层次的控制,不仅控制了今天的生产过程,而且控制着明天的生产过程,控制着未来发展的趋势。在高科技领域中发展中国家的从属地位本来就极其明显,规则、标准和协议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制定,使得技术的层次越高,这种从属性就越强,从属的持续时间也越长,因此丧失的利益就越多,这方面“中心—外围”结构的后果,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非常重要的,甚至在未来是极其关键的,即便是本土化研发也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趋势。例如,美国今天的制造业,很大程度上不是造硬件产品,而是它们的跨国公司在制造标准、规则,以其强大的标准制定、品牌优势,让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本土化公司加工、组装美国品牌的产品(IBM、CISCO都是这样运营的),标准、品牌是美国的资源,本土化子公司按照美国母公司的标准从事生产,是美国今天“推销”标准、规则这种无形“产品”的表现,是左右未来的经济力量的表现之一。
产业经营与治理结构的虚拟化是今天跨国公司运营的一个特点。网络的兴起使人们可以结合成虚拟的社会,营运可以采用虚拟的管理结构,将员工通过游戏规则在网络上形成新的组织构成,真正实现自由人的联合。本土化子公司各自完成经营全过程的一个片段,在虚拟的框架下,将分布在各个国家本土化的子公司结成真实的跨国公司王国来经营治理,以分散、合理的全球化资源配置来达到跨国公司的经营总目标。例如,IBM总裁可以给每个员工发电子邮件阐明IBM的发展战略,在全球的角度调度每一个本土化子公司的积极性,从而克服子公司本土化与跨国公司全球化利益之间的矛盾。
三、游戏规则:谁来规范跨国公司
巨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和运营,向人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规范它们行为的游戏规则由谁来制定?由谁来行使?国际经济的基础是利益,国际经济运行的规范制定与行使的基础是实力,目前跨国公司运营游戏规则的有效性的基础是大国的利益妥协与实力的强弱。在规范跨国公司行为上,由于大国日益服从跨国公司的利益,于是很难出现对巨型跨国公司真正的制约。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内部强而有力的管理与国际社会对跨国公司行为规范的软弱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新经济曾经在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发现,新经济的运转与人们常谈的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是分不开的。美国新经济中的风险投资,最初表现为具有企业家冒险精神的富有投资者的单打独斗,因此出现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发财故事。但是仔细探究,美国风险资本目前已经经历、完成了证券化的过程(如纳斯达克市场),风险投资从富有者的专利变为大众的行为,不仅中小投资者可以介入风险投资,使得资金集中且数量急剧扩大,同时投资风险也分摊到大众投资者身上,使得高科技创新的风险极大分散化,因此创新可能出现的失败对于经济的危害性下降,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才有了坚实的金融和社会的基础,也反映了风险投资的社会化过程和风险由全社会承担的总体发展趋势。新近的发展方向更让人感到,美国正在利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营运本土化的过程,使得自己的高科技发展的风险进一步由世界各个经济体来承担——纳斯达克市场不断国际化,最好的项目在美国上市,最好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在世界上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经济增长的资金在全世界筹措,风险也正在由全世界来承担,这样,正是由于跨国公司的本土运作,“捆绑”的利益造成世界经济本身就不希望美国经济失败,即便发生了周期变化,世界经济也会尽量集各国的力量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越是具有本土性,其转移风险的力量就越大,这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利用本土化来对其他国家实行“绑票”。
2.从跨国公司进一步在全球的发展趋势看,在它们扩张的道路上也面临着种种压力与斗争,以及需要克服的方方面面的困难。
第一,由于跨国公司利益与东道国、甚至母国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跨国公司规模在进一步扩大时,往往会遇到来自所在国或母国诸如《反垄断法》、《外资法》以及《外汇法》的限制,为了反限制而进行的院外活动、感情投资,会加大跨国公司的扩张成本。
第二,尽管有本土化过程,但是东道国民族感情的内在反感和抵制,使得跨国公司在扩张时不得不有所顾忌,有所收敛,或者不得不加大成本去适应、改造各种不利的环境。
第三,从微观的角度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彼此制约和竞争,传统势力范围的划分,以及这种情况与政治结合的复杂性,也给巨型跨国公司的扩张造成了限制。
第四,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对于生活的态度、人文区别、历史传统等,都会给跨国公司的扩张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使它们在扩张时显得更为谨慎,更加倚重本土化进程来克服面临的困难,而东道国和母国为保障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既需要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又要能够制约它们对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挑战。
3.温特尔主义的生产模式给了我们以很好的启示。是否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趋势: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高技术的无形产业最终将控制有形的标准化的制造业产业,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贯彻将左右全世界产业的运行,在经济全球化参与者的双赢的过程中实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于世界经济的控制。从另外的角度讲,温特尔主义给了标准制定者以左右其他企业甚至其他国家的力量,当新标准提升后,标准的制定者在选择模块生产区位上具有绝对的主动权,它们的喜好则会造成某些国家和地区按照传统标准建立的产业的衰退(如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国台湾),同时造成另一些经济体按照新标准建立的产业的兴起,从而在全球范围按照跨国公司的利益形成新的国际生产格局,完成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控制,而某些国家将成为这种控制的牺牲品。至少在目前,在温特尔主义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中只有美国和中国的公司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前者具有制定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力量,后者则具有生产、组合各类模块产品的比较优势,但二者的地位是绝对不平衡的,这已经引起了诸多的矛盾和纷争。
4.跨国公司利用本土化子公司制造大面积的“亏损”以转移利润。例如,2003年在华外资企业在中国平均亏损达51%~55%,但国家税务局官员认为,亏损企业三分之二属于非经营性原因,意在避税。据保守估计,我国一年流失的外资企业税收已达300亿元。本土化子公司通过与跨国公司关联企业(不仅是母公司)之间的购销业务往来转移利润,大多高价向海外关联公司购进原材料,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返销,结果造成本土化子公司亏损,而母公司却大赚其钱。在中国通过转移价格,已占跨国公司避税总金额的60%以上。其他如利用无形资产的特殊性,让国内企业在需要使用跨国公司的技术、专利、商标时支付巨额的特许使用权费,且大多税前提取费用以转移利润。同时,外资企业母公司在压低其劳务成本的同时,子公司却在向其母公司支付高额的劳务费用。跨国公司还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业务转移利润,东道国关联企业相互将资金无偿借给其他方使用,这实际是一种变相的抽资行为,反过来则利用高利率来实现价格转移,从而大面积地“制造亏损”,另外则通过设立新公司来不合理地分摊费用,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来转移利润。据调查,苏州市近1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亏损面达到了70%,但大部分经营、效益都很好。与此同时,2004年1-5月全国外资企业数目同比增长14%,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近50%,一方面亏损,一方面扩大投资,看似悖论的背后存在着跨国公司的明显意图,而这些均没有实际可行的制约办法。
5.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技术外溢效应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随着跨国公司在本土研发技术投入的加大,其消极影响也逐渐显现。
第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扩大。例如在中国,由于“入世”后科研体制的改革,使得跨国公司在本土化名义下与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展开了争夺科技发展资源的竞争,我国的科技资源实际上一定程度地被纳入了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发展战略之中,进而成为跨国公司本土化企业与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基础,或形成了跨国公司新专利、技术秘密的基础。
第二,跨国公司实施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技术、战略。跨国公司依据本土化子公司科技资源及技术创新方面的不同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与能力,各个本土化子公司的研究与开发通常被局限在不同的局部领域,无法形成技术发展的全局,外国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加深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本土化子公司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母公司的技术依赖。另外,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流向失衡,绝大多数东道国人力资源流动所形成的技术外溢效应并未显现,相反却出现了优质人力资源被本土化跨国公司利用的情况,尽管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6.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比意识形态影响更需要注意的是,跨国公司高新技术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方面的“示范”作用。西方生活方式以“人”为中心,以对世界资源大量占有、使用为基础,以舒适为目标,而发展中国家的大众若追随此种以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生活方式,政府当局则完全无法引导人们的消费意向。生活方式对于社会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且超过意识形态宣传的(这是内心追求与外界灌输的差异),它的不可逆性很可能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带来出乎人们意料、戏剧性的影响,如果承认这一点,应该说发达国家的今天,不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明天,在谈论跨国公司转让新技术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时,对于这一点特别需要注意。
总之,今天跨国公司的强大在于它们对于资源、产出的双流向控制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经济产品标准规格的确定中,具有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导向力量,又有代表未来方向的技术开发。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贯彻,在经济竞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其跨国利益也可以在本土化中得到根本保障。与此同时,具有本土化企业的东道国也可以通过介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实现双赢的格局。但是如何规范跨国公司,尤其是本土化跨国公司的行为,减低它们在东道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负面作用,是宏观经济管理者必须加以注意、进行调整的。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本土化战略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外工作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