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村中心小学 266417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品德与生活》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一、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
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如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1.精心创设认知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比较多的是将教材表达加以改变,形式为只有事实情节而没有结论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以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2.精心设计问题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否保证学生对每一节课的道德观点认识到位,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依据学生道德认识形成的规律,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如果教师上课时提问和小结都很随意,就会影响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几个有层次的小结,采取“提问——小结——再提问——再小结”的形式,使问题逐步加深,使认识逐步升华,加深理解。
3.精心选取最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实际对待。教学“品德与生活”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教育学生《注意安全》,如果要学生说一下今后在哪些方面要注意安全,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注意安全的方面要说一天也说不完,说了那么多有什么效果?倒不如选取普遍反映学生实际的一个例子让学生分析透彻。比如向学生提供个别同学上下楼梯不守秩序、不注意安全的情境,让他们分析其后果,分析这些同学这样做的原因,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会出问题吗?把这些分析透了,学生就懂得了注意安全的意义。我们的安全教育就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由此学生自然会辐射到其他方面也要注意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取与学生安全最密切的一件事,提醒全班学生应该怎样做,教育的实效性就会更大。
二、实施情感教育,促进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就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池塘;而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必须以情感作为促进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1.以情激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教师只有通过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欲望。
2.以情激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具有感染性的,也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感情可以相互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体验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奠定基础。
3.唤醒生活经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唤醒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讨论”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它遇到好的条件,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退到原来的状况。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由于特定的情境,小学生尤其容易激动,即使效果很好,一旦下课后走出教室,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不稳定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长期抓、反复抓。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行动阵地。可以与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论文作者:贾学礼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情境论文; 小结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