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厌学的事例屡见不鲜,证明了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已达到不平衡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在学生时期,他们特别需要成人做他们的朋友,给他们心理上的具体辅导与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控制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的导师。
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兴起,唤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他们渴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关心他们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一所学校全部学生的需求。由于广大班主任的参加,便能使学校心理健康走出这种人力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父母娇宠,老师器重,多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意识狭隘,爱钻牛角尖,缺少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一旦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容易出现偏激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是虚心地接受而是从狭隘的自尊感出发,对周围的人采取抵抗报复的行为,反映了越来越多的顺境中长大的孩子的心理特点。青少年心高气傲,自尊心强,一旦遇到伤害自尊心的事情,往往易激动,易愤怒,甚至拿自己当作报复的工具,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
第一,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班主任有必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和校外生活。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有潜在的影响。
第二,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师需要了解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内向型的学生,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活动,多与人交往;对自卑型的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偏激型和攻击型的学生则要以静制动,以理服人,培养他们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对耐错能力差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与训练。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出发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己有特长的方面大展身手,对恢复自信、改变自卑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都可以在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的导向,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课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体育课可以安排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特别是思想品德课,这门课程从德育的高度,以品质修养为主,集品德和心理知识学习、培养能力于一体,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改进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在班级管理中逐渐渗透,而且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以心灵的抚慰和支持,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要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成长中的学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论文作者:王心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班主任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