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县友谊中心学校 周丽娜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阅读不同类型的课文,会学到不同的写作方法。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所以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教师经过实践,总结出许多在习作课中指导学生习作的好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一、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心理障碍
不少小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作文写作中存在汉子错误、说不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现象。学生阅读量少造成其写作知识面狭窄感到写作文困难是必然的,因此为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训练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大部分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没有兴趣,通过学习写作的方法,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内容具体、生动、典型的好文章,既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又能使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篇篇鲜活的范文,是学生习作最好的借鉴,也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所以,习作指导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学生刚开始写作时,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基础较差。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又不适合直接给他们讲授写作技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课文,通过老师的讲解、指点,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一篇精彩的课文,就文章本身来说,它有几个方面的突出的优点。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不必把几个方面的写作要领都教给学生。可结合本班学生当前习作水平的实际情况,只从这篇课文中挑一项作文知识加以传授,这样效果会好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课一得”。
在阅读教学中习作指导重点是要找准作者的写作方法,蕴含的内在思想,写作的中心内容及思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方法的做法。
二、指导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具体”
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听、想到的以及经历过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时,记叙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学生把事件的情节、人物特点写出来,让读者读后就能明白所要表达的事件、人物及其中心思想。学生在习作时往往不能抓住这些要点,往往叙事不清、描写暗淡。如,三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低,要把眼前的事物用笔写出来,的确是一件难事。例如一个学生在写运动会上的跳高情景时,这样写道:“顾宇轩可喜欢跳高了。他从小就会跳高,班里谁都知道,原来的张老师,现在的任老师都夸他跳得好。今天我们都说他准能拿第一,那我们班可就好了。快看,真棒!顾宇轩跳过去了!第一名!我们立刻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他这样的描写,是典型的“空话”。这种空话,乍看时,似乎句句都在写实,不都是在表扬顾宇轩跳高好吗?然而认真推敲一下,具体描写的句子很少,总是在“半空飘着,不肯着地。”“快看,真棒!顾宇轩跳过去了!第一名!”这里是最容易、也最应该写具体的地方,但是他没有把顾宇轩从助跑、起跳到越竿的镜头如实地表达出来,究其原因,是作文刚刚起步,一是不会观察,二是不会具体描写。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翠鸟》一课时,对学生进行了“把内容写具体”写作知识指导的尝试。
《翠鸟》这篇课文,是一篇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篇课文。学生读着有感觉,老师教着也是栩栩如生。同时,这篇课文也是传授写作知识理想的教材。这篇课文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1.通过观察。作者经过认真观察,获得了翠鸟的外形、捕鱼时的动作、翠鸟的“家”等方面的材料。这为下笔成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记叙具体。例如第一段描写翠鸟的外形,句句都写得那么具体。它的落点,“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的神态“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细长的嘴。”读了这样具体的描写,一只可爱的翠鸟便出现在读者面前了。
3.语句生动活泼。像这类介绍动物知识的文章,如果写得不生动活泼,读者就不愿意读。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生动的语句段段都有。尤其是写翠鸟捕鱼的那个片段,十分精彩,简直是一段生动的纪录片。
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不强,有了内容也不善于具体描述,这是很正常的。要求他们完成一篇内容具体的短文,不是容易的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使是他们很了解的事物,例如让他们写一写自己的文具盒、写一写最喜欢的一个玩具,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才能进行具体地表达。因此,结合《翠鸟》这样的课文进行“把文章写具体”的指导很必要。
教学本课时,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使他们学习一些具体描述的方法。
要求写得具体些,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容易做到的。这一条,需要通过多篇课文的讲授才能收到效果。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学习一些具体描述的方法”,都是最初步的。由于年龄特征方面的原因,中年级学生对描写动物的课文十分感兴趣。本文对翠鸟的观察、描写的方法,他们一定愿意学习。
作文知识的讲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引导学生读文的同时,体会作者“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自由讨论:本课描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三分钟后,请学生回答,说说哪些句子写得具体,理由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认真读课文,在课文的每个部分都找到相应的句子:
(1)写翠鸟外形部分。“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读了这些句子,小翠鸟可爱的样子便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2)写翠鸟叼鱼部分。“有一次,我亲眼看见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翠鸟叼鱼,时机抓得准,动作迅速,当然叼得准确无误。
(3)写翠鸟的“家”的部分。“老渔翁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很深,不容易逮啊!’”老渔翁的话,既写出了孩子们喜爱翠鸟的心情,又交代了翠鸟家的情况,很具体。
3.接着,课件出示两组句子的对比。(每组中有一句是摘录课文中的句子,内容具体、生动,另一句是不改变原句意思,用“空话”写的。)学生读后,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异同。这两组句子分别是:“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和“头上的羽毛真好看,还有不少花纹呢。”“有一次,我亲眼看见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和“有一次,我亲眼看见翠鸟是怎样叼小鱼的,速度真快呀!”
4.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同学们,我们常说语句具体或不具体,最常见的就是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记叙了具体的内容,比如每组中的第一个句子,读后让我们的眼前、脑海中出现了作者描写的那个画面;一种是没写出多少有用的东西,比如每组中的第二个句子,我们读后,想象不出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头巾?真的好看吗?叼鱼的速度有多快?”
5.扩句练习。
6.作者为什么能将翠鸟的情况写得这么具体呢?这得益于作者观察的方法:一是静态观察。像第一段写翠鸟美丽的外形,这只要有一只翠鸟标本就够了。它的羽毛在不同的部位各是什么颜色的,翠鸟的神态,都可以面对标本进行细致的观察。二是动态观察。翠鸟怎样叼鱼,这光看标本或画面可不行。作者为了专门研究翠鸟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实地动态观察。三是调查访问。翠鸟的窝在哪里?怎么才能逮一只?带着这样的问题,作者向老渔翁请教。总之,对所写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写作时才能写得具体。
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领会了基本写法方法,一举两得。
三、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心要明确”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中心不明确,或者一篇文章有两个中心,那么文章的灵魂也就失去了魅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中心要明确”,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感悟的:
1.课文写了几件事?按照课文已经划分的段落,给每段加小标题。
2.全班交流。共写了4件事:谈论《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说一说从每件事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总结: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5.体会作者的写法。
横向看这几个故事,谈论《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情节上彼此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纵观全篇,一人鲜明的中心将这些故事串了起来,那就是“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有了这个中心,全篇这几个故事不但不给人以松散的感觉,而且让人读后感到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总结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良好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在重视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读写必须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和写作间的紧密关系。教师只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
论文作者:周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翠鸟论文; 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习作论文; 句子论文; 作者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