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传统文化论文,态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对《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彻底决裂”的那段话,应做分析。所谓“彻底决裂”是有条件的;过去一个时期一些人把它绝对化了,歪曲了原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任何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之间又存在着共同的背景,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二重性,因此对待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有决裂,还有继承,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是正确对待传统思想、文化的典范。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黑格尔哲学 批判继承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观念、思想,《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彻底决裂”的那段话,在一个时期里曾经起着重要的影响。“文革”期间,这段话被推向极端,成为“彻底砸烂”、“横扫”一切传统的理论依据。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及“彻底决裂”了;但是,当我们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再一次提出这一点进行重新认识,以澄清是非,不是没有意义的。
正确理解“彻底决裂”
关于“彻底决裂”的那段话,原文是这样的: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所以,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各种观念。〔1〕
对这段话做全面的理解,就可以了解所谓“彻底决裂”是有条件的。
第一,提出对传统观念要实行“彻底决裂”,是依据于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传统观念是传统所有制的反映,所以,既然要与传统的所有制彻底决裂,也就自然要与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思想等上层建筑也随之而或迟或速地发生着变革,历史唯物论的这一基本观点,已经为历史所证实;每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诞生,伴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总是有一场思想革命,要与维护旧制度的思想、观念决裂。我国近代的历史发展也是如此。在我们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国的时候,五四新文化运动曾经提出了与旧传统观念决裂的问题。当时陈独秀曾经说:封建礼教与共和制度是“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2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若是一面要行共和政治,一面又要保存君主时代的旧思想,那是万万不成。”〔3〕表明了与封建礼教彻底决裂的态度。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所反映的,也是这种彻底决裂的态度。应该说,与封建礼教彻底决裂,这是必要的,应该肯定。至今我们还感到这种决裂尚不够彻底,家长制思想、等级观念、特权思想等等封建观念的影响,仍然在许多地方腐蚀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对于这些,仍然需要继续批判,实行决裂,务求彻底。在这个意义上,与维护旧制度的旧传统、旧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必要的,应该坚持。
但是,要分析;不能对这一点做绝对化的理解。我们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于与旧制度有密切联系的,直接为旧制度服务的思想、观念,要彻底决裂;问题是,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中,是否全部都与旧的所有制相联系而必须与之彻底决裂?对于这一点,《共产党宣言》没有做出说明。这并不奇怪,因为《共产党宣言》只是在批判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运动的种种责难时谈到这个问题,而不是全面论述如何对待传统观念、思想的问题。而如果全面地考察如何对待传统观念、思想的问题,那末除了决裂之外,还应该有继承。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有过不少论述,本文将在下文对此做具体的介绍和探讨。这里只指出,一些人孤立地理解《共产党宣言》这段话,把它理解成对待传统思想观念的唯一的根本态度,因而把一切传统的观念和思想都归之于必须予以扫荡的“封、资、修”之列,显然就是把问题绝对化了,歪曲了原意。
第二,《宣言》在讲到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时,前面有“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这样的定语,说明“决裂”不是一蹴而就,一刀两断,而是一个过程。“彻底决裂”是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最终结果,而不是眼前的目标。后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4〕既然不可避免会带着旧社会的痕迹, 也就是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道德和精神上,都谈不上“彻底决裂”。而过去一个时期,我们一些人,却无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本身是发展的这一重要思想,不问条件,要把未来的理想拿到当下来实现。这样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完全背离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而陷入了空想。
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观念、思想,除了“决裂”,还有继承。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开始建设新文化时,曾经有人提出要抛弃全部旧文化,针对这种思想,列宁明确提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5 〕在许多地方,马克思恩格斯也曾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讲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性;哲学的、道德的、宗教的、文艺的以及“任何领域的思想观念”,〔6 〕都必须在利用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来得到发展。恩格斯说:
任何意识形态一经发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7〕
这一点也适应于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恩格斯说: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事实中。〔8〕
他又曾说过,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末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9〕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这样说:
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10〕
这里,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马克思主义之前资产阶级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直接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可见他们对这些传统资产阶级学说的态度并不是简单地“决裂”或“抛弃”,而是在批判的同时有继承,并且这里恰恰是强调了继承的这一面。
承认或甚至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学说的继承性,与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肯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并不矛盾。正如上引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所说,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源,是深藏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矛盾之中,但它却不能直接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来,而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起着最终的支配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只能发生在各意识形态领域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的范围之内,即对先驱者所提供的现有思想材料发生作用。“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11〕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的研究,吸取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加以改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所以,各种意识形态的发展是这样的:一方面,它总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形成一个前后相继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决定着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变化,包含了决裂、改造和发展等多种形式,我们看,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所经历的发展,正是如此。为封建制度服务的那部分内容受到批判,被抛弃了,传统却并没有消失;古代遗留下来的大量思想资料,作为传统,为人们所利用、改造并得到发展。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冯友兰、金岳霖,近代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尽管其思想倾向各不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却都是首先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包括中国的和西方的)出发,来提出自己的思想。就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里,在救亡图存,争取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中,人们也总是首先利用已有的思想资料;传统的“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都成为鼓舞人们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人们受到传统的教育、薰陶,按照现实的需要从传统中吸取有益的成分指导自己的人生,在传统精神的鼓舞下投入改造世界的实践。而在人们这样做的同时,也就把新的内容赋予了传统,使传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这种新的内容,是新的时代要求的反映。“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思想资料,《实践论》、《矛盾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名著,从其内容来说,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其理论来源来说,则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方面的结合。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背景
传统的连续性和传统文化的可继承性的根据,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身是连续的;新旧社会交替并不是旧社会的彻底消灭和新社会完全另起炉灶,新旧社会之间总是存在着许多共同的东西。恩格斯论道德的阶级性的名言是大家熟知的。就在论述道德阶级性的同时,他曾指出了封建道德、资产阶级道德与无产阶级道德之间所存在的共同点。这一点却往往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这里不妨把恩格斯的原文完整地摘引出来,以供研究、讨论。恩格斯说:
如果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有自已的特殊的道德,那末我们由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但在上述三种道德论中还有一些对所有这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这不至少就是永久不变的道德的一部分吗?——这三种道德代表同一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所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正因为这样,就必然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不仅如此,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13〕
恩格斯写这一段文字,主旨在驳斥杜林关于“永恒真理”的错误思想,所以恩格斯接着又特别指出,切勿偷盗这一戒律也并非永恒的,在偷盗动机已经被消除的社会里,切勿偷盗也就无意义了。但是今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这里肯定了封建贵族道德、资产阶级道德与无产阶级道德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而且指出,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某种“共同的历史背景”。这对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可继承性无疑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我们会发现,我们现阶段的社会,与旧社会、与西方社会都存在着更多的“共同的历史背景”。诸如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家庭制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等,都与旧社会或西方社会有着或多或少的相同之处。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某些共同的东西,传统中也就有可以继承之处。马克思在论及资本主义下的管理制度时,曾经这样指出:
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价值增殖过程。〔14〕
从第一方面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15〕这是现代工业的普遍性的要求。从第二方面说,“这种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16〕第一方面,社会化的大生产,这是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的历史背景”,正是基于这第一方面,列宁曾特别强调了苏维埃国家要学习西方管理的泰罗制;而第二方面,其资本主义性质则是需要加以抛弃与之决裂的。这种二重性,在我国现在一些企业里,也非常明显地存在着。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管理制度二重性的分析,不仅对于我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应该说,对于我们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问题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发展中,不仅在现代工业的管理方面如此。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这样的二重性。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有着或多或少的共同性,同时这些问题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又都具有特殊性质。所以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也都具有这样的二重性。分析这种二重性,是正确处理批判继承问题的基础和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
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既然基于其二重性,可见批判与继承这两个方面,并非孤立地对一部分批判,对另一部分继承,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所取的态度,是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典范。下面,我们就引述几段马克思恩格斯谈黑格尔哲学的文字,看他们是怎样评价和对待黑格尔哲学的。
我们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17〕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18〕
黑格尔的方法在它现有的形式上是完全不适用的。……虽然如此,它却是一切现有逻辑材料中至少可以加以利用的唯一材料。〔19〕
仅仅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象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20〕
它(黑格尔的辩证法)没有受到过批判,没有被驳倒过;任何反对这位伟大的辩证法家的人都没有能够在这个方法的巍然大厦上打开缺口;它被遗忘,是因为黑格尔派不知道可以用它干些什么。因此,首先应当对黑格尔的方法作一番透彻的批判。〔21〕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几段话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说明,黑格尔辩证法“在它现有的形式上是完全不适用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它是“截然相反”的。 这是讲的“决裂”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与黑格尔决裂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学说的。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在与黑格尔哲学“决裂”时,没有陷入片面性,他们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尽管黑格尔把辩证法神秘化了。因此他的辩证法思想是完全不适用的,却“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百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是一切现有逻辑材料中至少可以加以利用的唯一材料”。他们还说,如果深入到黑格尔哲学的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22〕以这种态度与那种高唱彻底决裂,把传统思想、观念视同一堆臭狗屎,加以鄙弃的态度相对照,不难看出后一种态度的假马克思主义的面目。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说明了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象黑格尔哲学这样对民族精神有巨大影响的传统学说。仅仅宣布他是错误的,或者干脆置之不理,都不能真正克服它;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从此可以了解,批判与继承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批判是继承的前提,只有“批判地消灭”传统中“根本不适用”之处,才能“救出”其中可资继承的“新内容”。批判也不是简单地“骂倒”、“横扫”;继承是完成批判的条件,只有真正了解“可以用它干什么,通过批判救出其可用的成份,才能真正克服它,完成对它的批判。而这样进行“透彻的批判”的目的,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时所做的那样,是在利用已有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来创立新的学说,发展我们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并且在实践中对黑格尔哲学所取的这种态度,对于我们今天解决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应该说都是适用的、有指导意义的。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对待传统思想、观念、传统文化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澄清理论是非,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包括假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无疑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89页。这里译文已将“彻底决裂”改为“最坚决地打破”。考虑到“彻底决裂”的提法在人们思想中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所以在本文中仍沿用“彻底决裂”的提法。
〔2〕陈独秀:《复辟与尊孔》,《独秀文存》,1987年,第112—116页。
〔3〕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独秀文存》,1987年, 第102—103页。
〔4〕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72年,第10页。
〔5〕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9卷,1986年, 第299页。
〔6〕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第501页。
〔7〕〔12〕〔19〕〔2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第250页,253页,219页,215页。
〔8〕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72年,第56页。
〔9〕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一八七○年版序言的补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1964年,第565页。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23卷,1990年,第41页。
〔11〕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10.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第485—486页。
〔12〕恩格斯:《反杜林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1972年,第133页。
〔13〕〔14〕〔15〕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第368页—369页,367页,363页。
〔16〕〔17〕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第24页。
〔18〕〔20〕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962年,第530—531页。
标签:恩格斯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道德批判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