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独立于消费增长现象的理论解释——投资、消费相互影响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独立论文,现象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9-0020-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转轨的许多年份里,投资需求的增长率大大高于消费需求的增长率,从而成为一个相当稳定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早已引起学界和政府的普遍关注。投资需求的高增长率往往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高增长率,但是,社会福利的增长最终是通过消费需求的增长表现出来。因此,投资需求的增长率大大高于消费需求的增长率,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和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
需要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投资增长较快,而消费增长较慢,其原因何在?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认为两者是分别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1-3]持这种观点的人较为普遍。(2)认为两者没有关系,不能把消费的降低看成是投资增加的结果。[4-5](3)认为两者是由共同的原因造成的。例如,杨圣明(2005)认为,其原因在于“重”和“轻”在七个方面的偏差。[6]
本文把该问题从理论上提炼为“投资独立于消费增长”的条件问题,并试图从静态和比较静态的角度研究该问题。由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相互影响的理论,通过理论的方法研究该问题。通过该理论,可以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需求依赖于消费需求而增长;而在一定条件下,投资需求会独立于消费需求而增长。
从静态和比较静态的角度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问题。总需求是由私人部门需求和公共部门需求组成。就封闭经济而言,私人部门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以往的研究通常是将两者分开,对两者独立进行研究。例如,在反映凯恩斯理论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7]消费被认为是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的函数,即C=C[,0]+cY[,d],投资被认为是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函数,即I=I(MEC,i)。这种分析式的研究当然是必要的,否则,就不能深入地认识这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但是,这样的研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好像分别由一些独立的来源决定。[8]
另外,在现实中,可以经常发现:高投资率往往伴随低消费率,而低投资率往往伴随高消费率,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如果对现实的这个观察正确,那么,就很有必要对上述“分开来”叙述的研究进行补充,即在两者的相互联系中研究二者的决定。更为重要的是,转轨经济所具有的某些特殊性和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赖以生存的土壤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转轨经济的特殊性进行认真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转轨经济中投资需求的特殊性
国有企业投资需求的预算软约束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一大弊端。[9]但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这一弊端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10]只是形式有所改变——“拨改贷,亏则补”。换言之,投资的政府推动型性质和投资的低效率未有根本的改观。因此,从理论上看,国有企业投资需求的常态仍然是无限大的。“无限大”的意思是有多少投资资金,就可以形成多少投资需求。
非国有企业的总和就是民营经济。按理说,民营经济的预算约束是比较硬的,认识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规律,可以用现行的凯恩斯投资理论(在资本边际效率给定时,投资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及其他投资理论去“套”。但是,转轨时期的民营经济有其特殊性,现行的这些理论未必能很好地解释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规律。
民营经济在投资需求上的特殊性如下:(1)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提供贷款支持。(2)各级政府通过自筹资金对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提供支持。(3)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以若干种方式为民营经济提供投资所需土地。(4)各级政府把民营经济的投资纳入地方经济增长的指导性计划之中。
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民营经济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国有银行和各级政府提供的资金来支持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民营经济称为准国有经济,而国有经济投资预算软约束的弊端也必然会在民营经济的投资上有所表现。
民营经济中的较大部分的预算约束都比较硬,其投资的常态可以认为基本符合标准经济分析的描述;但民营经济中的较小部分的预算约束比较软,其投资的常态是膨胀性的。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表现出民营经济总体投资的常态。因此,本文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与国有经济的投资相类似,民营经济投资的常态至少是倾向于膨胀性的。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预算软约束使其投资需求主要受投资资金的约束。投资资金包括企业自有资金、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正因为如此,流行的投资理论,如凯恩斯的投资理论,用资本边际效率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来解释投资需求,就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转轨时期投资需求的这种特殊性,使其与消费需求之间发生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的以下部分正是要在这种非常密切的关系中,研究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三、投资对消费的影响
(一)求大于供的计划经济情况
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曾经非常流行。[11]严重的问题是:在短缺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相互制约,此消彼长。投资率提高,则消费率不得不下降,二者直接对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关于“重轻农”、还是“农轻重”的激烈争论就是这种直接对立的反映。[12]如果消费率降到一定的低水平,以致对劳动投入的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投资效率必然会因此而下降。为了维持一定规模的投资,就不得不进一步提高投资率,从而使消费率进一步下降。这种恶性循环将使投资和消费处于非常尖锐的矛盾之中。该理论可以为上述因果关系提供理论解释。哈罗德增长理论认为,合意的均衡增长率等于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率,即:
在资本效率比较低时(即资本产出比率k的数值较大),为了维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从而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g,就不得不提高储蓄率s。提高储蓄率的结果,将是消费率的下降。
(二)供大于求的转轨经济情况
下面着重考察转轨经济的情况。在供大于求的转轨经济中,在投资增加的同时,消费也可以增加,两者不一定处于直接对立的尖锐矛盾之中。
转轨经济中投资的基本特征是:(1)投资效率低下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扭转。(2)投资具有显著的政府推动型特征。[13]这两个特征是本文观察投资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投资对消费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由凯恩斯揭示,上期投资需求增加,导致投资品卖方销售收入增加,从而导致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具有乘数效应的本期消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投资效率低下以及投资的政府推动型特征,投资需求的增加将导致政府对投资补贴的增加。投资补贴来自于税收,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使消费需求减少。由此,可以得到消费函数如下:
其中,C为消费,Y[,d]为可支配收入,Y为总产出,T为净税收(税收减转移支付),I为投资,下标“+”表示增函数,下标“-”表示减函数。
上述消费函数的经济含义是,投资需求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影响消费需求: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导致消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通过投资补贴增加→税收增加,进而导致消费需求减少。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总的影响,将取决于这两方面影响的相对强度。
四、消费对投资的影响
企业投资的融资来源包括自有资金、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由于上面提到的在转轨时期投资具有显著的政府推动型特征,因此,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投资预算软约束的“顽症”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不仅如此,民营经济的投资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预算软约束的病症。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全数转化为投资需求,而自有资金则不一定。就消费对投资的影响而言,自有资金是否充裕,其差别极大。下面区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自有资金充裕的确切含义是,企业投资需求超出由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转化的投资需求部分小于其自有资金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需求就不是取决于自有资金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在这一方面,有许多现成的理论可以利用。根据凯恩斯的投资理论,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MEC和利息率i的对比关系。资本边际效率受到预期总需求的影响,包括预期消费需求的影响。预期消费需求会受到当期消费需求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到投资函数如下:
其中,I为投资需求,i为利息率,MEC为资本边际效率,C[e]为预期消费需求,C为消费需求。
上述投资函数具有重要的经济含义:在企业投资的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成为影响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增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较大的牵制。
(二)自有资金不足情况
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财政补贴、银行贷款、自有资金的总数是多少,投资需求就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融资数量决定一切,投资效率很难考虑。这样一来,消费就不会对投资产生影响。例如,消费下降,而投资可以照样增长。这时的投资函数为:
I=R+D+π
其中,R为财政补贴,D为银行贷款,π为自有资金。
上述投资函数的经济含义: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投资需求在数量上与消费需求无关,从而使前者可以独立于后者的增长而增长。
五、一般均衡:二者的相互影响及决定
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揭示投资需求的决定,或消费需求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下面,借助IS-LM模型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这种关系。以下区分企业投资的自有资金充裕和自有资金不足两种情况进行考察。
(一)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在这里,我们利用投资-消费的二维空间展开研究。假定产出不变从而收入不变,这样,在投资失败比例给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将导致税收增加,从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需求减少。因此,可得到一条切线斜率为负的消费曲线,其意为消费需求随着投资需求的增加而减少。另一方面,在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消费增加会导致预期消费需求增加,从而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所以,可得到一条切线斜率为正的投资需求曲线,其意为投资需求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如图1所示。
图1 自有资金充裕情况下投资和消费的决定
在图1中,纵轴为投资I,横轴为消费C。在投资曲线和消费曲线位置确定的情况下,无论二者的初始组合如何,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最后总会收敛到两条曲线的交点(C[,0],I[,0])。下面加以说明。把C-I平面分为A、B、C、D四个区域,假设投资和消费的初始组合落在A区域。从投资对消费的负面影响来看,过高的投资将导致消费减少,即需求组合有向左边移动的趋势;从消费对投资的正面影响来看,较低的消费不可能支持过高的投资,所以,投资不得不减少,即需求组合有向下方移动的趋势。因此,两种影响的合力,将促使需求组合趋向交点运动。初始组合落在其他区域,也会发生类似的运动。可见,收敛具有必然性。
收敛的经济含义是:当投资对消费的负面影响、消费对投资的正面影响以及其他有关因素给定时,投资量和消费量就被同时决定了。
假设上述线性曲线的消费函数表达式如下:
C=b(Y-T)=b(y-θI)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产出,T为税收,I为投资,θ为投资失败的比例。其意为:消费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可支配收入,后者为产出与税收之差。投资失败由税收补贴,税收量等于投资失败量。
投资函数:I=aC[e]=aC
其中,C[e]为消费预期,a为消费预期对投资的影响程度。在简单情况下,消费预期等于当期消费。由此,可解出均衡消费和均衡投资及有关偏导数如下:
由上可以看出:(1)产出Y增加会导致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使消费增加;而消费增加又会导致消费预期增加,从而使投资增加。因此,在这一场合,“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情况没有出现。(2)边际消费倾向b提高会导致消费增加,从而使投资增加。在这一场合,“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情况也没有出现。(3)投资失败比例提高会导致财政补贴增加,从而使税收增加,这样导致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减少;而消费减少又导致消费预期减少,从而使投资减少。在这一场合,“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情况还是没有出现。(4)消费预期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提高,在消费预期不变时,会导致投资增加;在失败比例不变时,投资增加导致投资失败总量增加,这样会导致补贴增加、税收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减少。在这一场合,“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情况出现了。
总之,在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由于存在投资与消费相互影响这种复杂的关系,在三种情况下(产出、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失败比例变化),投资与消费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而在消费预期对投资的影响程度变化的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的关系。换言之,“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情况出现了。
(二)自有资金不足情况
自有资金不足是指企业投资需求超出由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转化的投资需求部分大于自有资金数量。这样,投资需求不是取决于投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而是自有资金的数量限制。只有在投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决定投资需求的场合,消费才会影响投资。而在当前的场合,投资不受消费的影响,仅仅受限制于自有资金的数量。这样,一方面,消费受投资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投资不受消费的影响而成为外生变量。显然,投资和消费同时被决定的方式有所改变,如图2所示。
图2 自有资金不足情况下投资和消费的决定
在图2中,投资完全是外生的,其决定于自有资金的数量。在其他条件给定时,消费量完全决定于投资量。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相比,投资和消费同时达到均衡的过程较为简单。
如果消费函数同前,那么均衡态和偏导数如下:
由上可以看出:(1)由于自有资金不足,关于投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不会进入投资者的决策思维,因此,从理论上可以认为,消费对投资没有任何影响。(2)反过来就不同了。在投资失败比例给定时,如果投资增加,则补贴增加,从而直接导致消费减少。在这里,消费和投资之间形成尖锐的对立。
可见,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情况的出现成为必然。当然,这也有程度上的差别:当参数改变时,“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情况有一个弱的表现,即投资的增长和消费的增长互不相干;当外生给定的投资改变时,“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情况有一个强的表现,即投资的增长和消费的增长负相关。
六、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中,无论是企业投资的自有资金充裕情况,还是自有资金不足情况,“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理论现象总会出现。区别在于:在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现象出现的概率较小。如果四个因素发生变化的概率相同,那么该现象出现的概率是0.25。而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现象的出现成为必然。当然,仔细观察,也有一个程度的差别。
在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现象出现于消费预期对投资的影响程度发生变化的场合。这似乎是令人费解的。在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投资需求受到需求预期的影响,从而受到消费需求预期的影响,而消费需求预期又受到本期消费需求的影响。因此,如果消费预期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提高,那么,消费的增长会引起投资更大的增长。换言之,两者的增长具有一致性,而不是“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问题出在哪儿?按照本文的理论框架,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理解。在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投资需求受到需求预期及消费需求预期的影响。因此,如果消费预期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提高,那么,消费增长会引起投资更大的增长。但是,反过来,伴随着投资增长,投资失败按比例增长,从而导致投资补贴增加→税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需求减少。因此,当消费预期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提高时,消费从正面影响投资,投资从反面影响消费,于是,“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情况出现。不过,上述过程没有考虑投资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增加这一影响渠道。如果考虑这一影响渠道,那么,“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情况就会被削弱,甚至被完全抵消。
根据以上考察,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现象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因此,至少可以说,“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和自有资金不足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这两者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很容易理解,不必多说。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和自有资金不足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自有资金不足”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根据笔者的认识,自有资金不足、投资需求膨胀和预算软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更准确地说,自有资金不足和投资需求膨胀是一个问题,而这两者背后的根子就是预算软约束。科尔内(1986)认为,计划体制的弊端之一是预算软约束。[9]但是,预算软约束并没有随着计划体制的消亡而消亡,反而继续存在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转轨经济之中。原因很清楚,当前我国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地方)政府推动型。[13]根据本文分析,可以断言:只要地方政府仍然主要是以其生产职能作用于投资增长→经济增长,“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的现象就会继续存在。这样,问题归结为“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实际进展如何、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等,则需要另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