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近年来遗产旅游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遗产论文,国外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遗产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遗产旅游研究随之也日益受到重视。笔者通过近年来《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遗产与旅游的关系、遗产旅游管理、部分国家或城市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经验是近年来遗产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
1. 遗产与旅游的关系研究
从广义上说,遗产是指地球与人类在漫长的演进与发展过程中,所有包含具有遗产价值的载体。对不同类型的遗产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及与旅游发展的关联性,学者们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1.1 殖民遗产与旅游发展关系的探索性研究
Henderson,Joan C(2002)[1] 的《有形遗产和殖民城市》进行了殖民遗产和旅游关系的探索性研究,案例区包括马六甲、槟榔屿和新加坡等被英国统治超过长达百年的地区。英帝国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城市模式和结构体系,遗留了大量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和纪念碑,这些建筑群是被侵占及与英帝国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标志。经过调查,文章提出“旅游是否是评论家所说的新殖民化的媒介”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有形遗产而言,如果作为旅游资源来服务于旅游业,人们有理由担心“旅游”成为这些曾经的殖民城市进入“新殖民化”的媒介。
在讨论旅游的角色问题时,殖民遗产被作为区域的差异性来研究。在保护城市遗产方面,殖民国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何处理这些殖民遗产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是其中困难之一。有人提出:更改名称,或是迁移,或是干脆完全抛弃,置之不理。为了否定这些提议,文章举出大量事例证明殖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资源应该作为有效资源加以利用,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方针来保护殖民遗产,认为没有必要担心“旅游是否是评论家所说的新殖民化的媒介”这个问题,因为这些殖民遗产在旅游发展的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1.2 遗产及遗产旅游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遗产,多元文化吸引地和旅游业”(2000)[2] 是1998年8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国际性旅游会议的主题。90多篇论文讨论了遗产及遗产旅游与旅游的关系问题。比如: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社会容量与遗产旅游发展的关系;在全球和地方的差异和统一中旅游怎样持续发展;遗产的开发应该避免的问题及如何避免;旅游产品在市场的变化下怎样定位;在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协调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避免可能的冲突;在发展可持续的文化旅游产品中,当地政府、国际政府代理机构、当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如何进行协调以及帮助文化遗产的市场开发等。
1.3 遗产与后现代旅游关系的研究
Wiendua Nuryanti(1996)[3] 的《遗产和后现代旅游》研究了遗产与后现代旅游的关系,文章认为遗产与旅游间的关系就好比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后现代旅游中,遗产尤其是有形遗产,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在后现代社会,由于国际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世界成了“地球村”,相互间的影响和协作正在加强,人类渴望“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已不再是梦想,更加强烈的欲望促使着人们去寻找过去的足迹。于是人们选择了旅游这种形式来再现和体验过去,而遗产旅游恰恰是满足人们这一需求的最佳途径。文章还提出当遗产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些国家会注重遗产旅游的真正内涵。文章分析了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解说、物质遗产的旅游市场、遗产地规划、遗产旅游和当地社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指出如果要很成功的发展遗产旅游,要很好的把握这四个方面。认为在后现代社会,要发展旅游就要给游客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体验其中传统的真正价值所在。当人们对遗产地的期望越高,遗产的价值就越大。
2. 遗产旅游管理
2.1 遗产城市的旅游管理
Russo; Antonio Paolo; Boniface; Priscilla; Shoval,Noam(2002)[4] 的《遗产城市的旅游管理》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威尼斯分处主办的一次国际旅游研究会的评述。这次研讨会重点提出了一个观点:旅游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事,而应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在遗产旅游的管理上,应秉着保护的原则,作为全世界共同的财富来对待,不应该各管各的,搞重复劳动,应相互协作。在旅游政策上,应在大的战略规划下,通过整合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措施,减少旅游的消极影响,提高保护遗产的技术和拳头产品。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基于文化的吸引,重视旅游教育,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另外,如何提高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遗产的珍视体验能力,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如何保证下一代的利益等,都是遗产城市在旅游管理工作上应重视的问题。
2.2 遗产旅游的核心
Yaniv Poria; Richard Butler; David Airey(2003)[5] 的《遗产旅游的核心》就“遗产旅游仅仅是表现在遗产地的旅游吗?”的观点提出质疑,调查了四组参数“个人的性格”、“遗产地属性”、“知觉”、“认知”和行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之间的关系。文章提出并不是所有去遗产地旅游的人仅仅是去“看看”“遗产”,或是从中得到一些教育或是玩的舒心而已,对有些人来说,去遗产地旅游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去“感觉”的,而不是仅仅“看看”,由此显示了个人对遗产地的认知,同其选择的旅游类型有关,个体的性格是存在差异的,遗产地的属性也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什么才是遗产旅游的核心。文章提出了“遗产旅游者”和“在遗产地的旅游者”的概念,认为有些人是把遗产当作属于自己的遗产来看待,具有主人翁意义,由于认知的不同促使其行为也发生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并不认为是自己的遗产,他们只是去遗产地游玩而已,它只是一个不同类型的旅游地,显示了漠然的态度,所以旅游者的认知不同,对遗产地的管理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此得出“认知”才是遗产旅游的核心的观点。
2.3 遗产旅游的解说
在遗产旅游中,解说是旅游体验重要的组成部分。Gianna Moscardo(1996)[6] 遗产地旅游研究文献《思考型游客》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阐述。作者认为解说在遗产旅游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成功的解说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也能促使大家更好的管理和保护有形遗产。成功的解说能产生思考型的游客,而思考型游客的增加又能正面影响遗产地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文章介绍了思考的概念和应用于设计遗产解说模型的问题,认为思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能用于提高游客体验的质量,当游客的思考能力增强时,就会影响他们在遗产地的行为,但要引导这样的游客,成功的解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对游客具有极大的魅力和吸引能力。所以思考型游客和成功的解说是实现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3. 部分国家或城市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经验研究
3.1 发达国家或城市的遗产旅游研究
Van der Borg,Jan; Costa,Paolo; Gotti,Giuseppe(1996)[7] 的《欧洲遗产城市旅游》即以世界遗产中的城市为例对遗产旅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提出目前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比例正在增长,而到遗产地旅游的游客数更是增长迅速。针对这种现象,威尼斯大学的几位学者以欧洲发达国家的七座世界艺术遗产城市阿维尼昂绸,阿姆斯特丹,布鲁日,佛罗伦萨,牛津城,萨尔斯堡和威尼斯为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研究发现,对所有城市而言,旅游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及就业率。甚至在一些城市,旅游被当作主要的经济活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唯一的资源。有些遗产城市,遗产旅游已经被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特别是那些艺术城市,文化的吸引成了游客们前来的主要动机。但是遗产旅游在城市同样产生了消极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引起了当地环境的污染,交通阻塞,游客的增加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暴力犯罪行为的增加等。显示了旅游业不但威胁当地经济的活力,还威胁到遗产的完整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制定一套明确的管理措施是急切的,不仅要减少旅游给当地带来的消极影响,更要促使旅游同当地社会和谐发展。作者提到,目前即使是著名的城市对这个问题也很少注意。
Teo,Peggy; Huang,Shirlena(1995)[8] 的《新加坡的旅游和遗产保护》论述的是关于遗产的永恒话题——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和美丽的旅游环境,尤其对于具有遗产价值的资源更是吸引国际游客前来东南亚旅游的主要动机。新加坡政府很重视遗产的保护工作,认真修复了旧殖民地的传统建筑,规划专家们将把遗产与商业活动相结合,以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虽然遗产被修复的很成功,也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但通过调查认为,保护工作的“博物馆化”并不能真正保护当地的遗产。
3.2 发展中国家或城市的遗产旅游
Peleggi,Maurizio(1996)[9] 的《泰国的世界遗产与国际旅游》调查了泰国遗产与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关系。泰国是东南亚唯一一个没有成为殖民地的国家,随着旅游的发展,怎样使泰国的遗产同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泰国人来说,他们既是行动者,也是旁观者,因为泰国的旅游发展仍然受政府的限制,比如教育和文化政策等,这也就说明政府旅游机构应该对遗产及遗产地开发有一套完善的措施。同时,泰国的遗产旅游仍然未被定性,发展相当初级,并且许多东西一成不变,无法给国际、国内游客传递新的涵义,而且作为泰国遗产旅游也必须同国际旅游接轨,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更加有利国内旅游的发展。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来说,遗产旅游是吸引国际游客,发展国际旅游的重点之一,也是推动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把文化旅游,特别是遗产旅游放在一个至高的位置。
Philip Feifan Xie(2004)[10] 的《中国旅游业》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提出了展望。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中国的旅游发展有它自己的特色,这同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中国旅游的发展更突出体现在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上。WTO预言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顶级旅游目的地国家,从而赶上法国、西班牙、美国等旅游大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世界遗产,对国际游客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神秘的吸引,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遗产,因此如何发掘市场潜力,使国内、国际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地位,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值得深思的。
4. 讨论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遗产旅游的研究范围很广,内容全面而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开始细致化。涉及不同国度,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遗产旅游研究。虽然遗产旅游被关注的程度正在提高,但相比较而言,其深度和学术建树及实践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对待遗产旅游要谨慎小心,它不完全同于其它的类型旅游,要做好细微工作,使遗产旅游能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国外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国外学者大量的案例研究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实证性。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包括样本的选取、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等方法,保证了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多学科结合的研究取向保证了理论的坚实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遗产的类型丰富,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因此,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多学科的参与。遗产本身就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取得理论观点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丰富,也有利于研究内容的深化和形式的多样。国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就是来自多学科的共同关注。
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与方法较为成熟,对这些成果的借鉴将大大缩短研究的周期,另外,对国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功经验的借鉴也有助于我国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避免走弯路。
实践研究的应用。理论研究必须以实践为基础,科学的实践研究是遗产研究理论与方法、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选择。
标签:遗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