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大学生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3)06-0121-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职业声望调查是研究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结构的研究中。本文通过对2002年在厦门大学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资料的分析,探讨中国社会职业声望评价的构成要素问题。
一、理论回顾和研究设计
马克斯·韦伯是最早提出职业声望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分层应该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P99-104)西方社会学中对职业声望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有的将社会统计学方法运用到社会分层研究,发展出多种职业声望量表,[2][3]也有的将声望研究的成果引入其他专门的社会学领域,如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4]还有的通过职业声望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5]这些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社会分层的研究领域。不过,不同的学者对职业声望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由伦斯基提出的权力符号论。伦斯基认为,社会分层体系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权力,声望和财富都是权力不平等的结果和表现。[6]戈德豪普(Goldhorpe)和霍普(Hope)提出,职业声望实际上是各类职业能赋予任职者多少权力的主观判定态度反映,因此职业声望具有权力符号的意义。[7]另一种观点可称作社会经济地位论,认为人们对职业声望的态度反映,是从现实的社会经济利益看问题的,即看各类职业所要求的社会投入是多少,它们的经济报酬是多少。邓肯根据在美国的普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各类职业所要求的教育程度(社会投入的指标)和各职业平均收入(经济报酬的指标)是两个解释职业声望的显著变量。[3]自社会学重建以来,中国和西方学者在中国大陆也进行了一些职业声望的调查。这些调查表明,教育和权力与声望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林南和谢文在北京的调查发现,声望高的职业在职者不仅权力大,受教育程度高,而且收入也较丰厚。[8]华尔德(Walder)在天津的研究中把职业声望较高者分为专业精英和行政精英两种,前者受教育程度较高,而后者则拥有较大的权力、收入较高以及福利较好。[9]蒋来文等人在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职业声望调查也表明,城市居民的职业声望主要是根据职业的技术水平、社会地位、权力大小、工作环境、不可替代程度、收入水平、伦理道德可接受程度而排列的。[10]1998年边燕杰和高家玉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的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研究,则进一步把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分为教育、收入和权力三个因素。[11]他们的研究表明,教育、权力、收入三位一体,使拥有这三种重要分层资源的职业也同时拥有较高的地位声望。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职业声望的一些研究虽然表明了教育和经济收入等因素对声望评价的重要性,但也有相当一些研究发现受访者对职业声望的评价很不一致。李强1997至1998年在北京进行的研究表明,[12]不同的受访者在给各种职业打分时所使用的标准很不一致,例如有的人给高权力、高收入的职业打高分,因为他们地位显赫;而另一些人则基于对某种职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如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而给高权力、高收入的职业打低分。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如叶南客1997年的调查发现,南京市民在对职业声望的评价时,收入不高的中学教师(排第3位)和小学幼儿教师(排第8位)声望分数都比较高,而公安警察和领导干部则偏低。[13]李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社会转型时期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体系及社会规范是导致人们产生分裂性社会评价的根本原因。[12]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构成职业声望的评价呢?我们在2002年6月在厦门大学以本科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职业评价的调查,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本次调查采用非随机的立意抽样方法,在厦门大学本科生中选取文理科共7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60份,其中男生占53.4%,女生占46.6%。在调查的360人中,文科和理科学生各占一定比例,不同专业被调查学生的比例分别为计算机系19.7%,美术系13.8%,生物系18.9%,数学系20.8%,音乐系13.3%,哲学系6.6%,社会学系6.6%。访问对象家住城市的占47.9%,家住县城的占23.5%,家在农村的占28.6%。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没有直接工作的经历,但他们面临着毕业以后找工作的问题,因此他们不仅可以从自己的父母和亲友那里获知各种职业在社会中地位高低的信息,而且通过各种招聘广告他们也都了解到不同职业的收入报酬、对任职者的教育要求、权力大小等方面的情况。因此以大学生作为被访者,请他们对不同职业的声望进行打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社会中不同职业实际声望的高低情况。
我们认为,构成职业声望的要素除了边燕杰和高家玉所主张的教育、收入、权力三个因素外,[11]还应增加一项内容:不同职业的社会关系资源。根据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在个人的地位与其对其他位置较低者的影响力之间具有直接的关系。位置越高,对其他位置较低者的影响力也越大,具有更多的渠道获得关于资源分布的信息,更有可能利用其他人的资源实现自己的工具性目标。[14]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职业与关系资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笔者1999年在厦门的调查发现社会地位与关系资源有着直接关系,文化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职业有着更多的关系资源。[15]由于关系资源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有理由把关系资源作为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第四个因素列入考虑。在问卷中我们除了要求受访者对所列的93种职业声望打分之外,还要求受访者分别对这些职业的所能给予的收入、所要求的教育程度、所具有的权力大小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这几个方面进行打分。打分标准是是1至10,1最低,10最高。
二、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共列出93个职业。在考虑职业时,我们参考了以往声望调查的职业名单,尽量把国际上声望调查所用的职业列入,以便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其次,我们也列了一些特殊的、其他声望调查中没有列入的职业,如党和国家领导等。第三,我们增列了几个大学生经常接触到的职业,即除了大学教授之外,我们还列了大学普通教师、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大学政治辅导员等。(注:职业的分类是个复杂的问题,以往的声望调查中所列的职业大多存在着互相包含的问题(如“科学家”中包含“物理学家”等),为了使本项研究的结果与过去的研究具有可比性,这里还是尽量保持以往的一些职业划分。)
从表1可以看出,声望位于前10名的职业分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92分)、科学家(82.25分)、大学教授(81.64分)、法官(79.17分)、银行行长(78.47分)、工程师(76.83分)、高级军官(76.44分)、物理学家(75.97分)、省部级官员(75.5分)、检察官(75.17分)。这些职业的特点是具有政治权威、科学知识、复杂的职业技能、较高的薪酬及较多的关系资源。而声望最低的10个职业分别是印刷工人(37.6分)、矿工(36.31分)、进城做工农民(36.28分)、乡镇企业工人(35.69分)、建筑工人(35.21分)、种田农民(35.06分)、保姆(34.81分)、木工(34.42分)、废品收购人员(31.70分)、搬运工(30.72分)、人力车夫(24.89分)。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职业,大部分都是属于体力劳动,不需要专门技能,经济收入低,缺乏社会资源。另外,我们发现大家对大学教授、工程师、法官、大企业厂长、大学普通教师、检察官、银行行长、科学家、记者以及服装设计师这10种职业的离散系数最小,分别为16%、17%、18%、19%、19%、19%、19%、19%、21%、21%,说明受访者对这些职业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这些职业大部分是位置靠前的职业,在表1的排列中,他们分别列第3、6、4、18、24、10、5、2、23和28位。相比之下,离散系数较大的几种职业是废品收购人员、种田农民、搬运工、小商店业主、车间主任、人力车夫、单位保安,离散系数分别为55%、57%、58%、60%、61%、63%、69%、78%,说明受访者对这些职业的评价分歧较大。这些评价分歧较大的职业都是声望较低的职业,其中声望分数最高的车间主任也只有51.64分(排第61位),其他的都在50分之下,废品收购人员、搬运工、人力车夫的声望分数都排在最后几名,都在35分以下。在所选的四种与大学相关的职业中,大学教授最高,其次是大学普通教师,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列第三。虽然大学政治思想工作者排在四种职业的最后,但其声望分数还是高于中小学教师。
表1 职业声望调查排序
排序 职业声望分数标准差
1
党和国家领导人 92.00 22.8
2
科学家 82.25 15.9
3 大学教授81.64 13.4
4法官 79.17 14.2
5 银行行长78.47 14.9
6
工程师 76.83 13.4
7 高级军官76.44 16.0
8 物理学家75.97 16.6
9 省部级官员
75.50 17.6
10 检察官 75.17 14.3
11经济学家 74.22 16.8
12 律师
73.50 15.7
13 飞行员 73.17 16.7
14 医生
73.14 16.7
15公司经理 72.78 15.2
16 音乐家 72.72 17.6
17 政府机关处长
71.92 15.7
18 大企业厂长 71.28 13.6
19中级军官 70.83 15.3
20建筑师
70.81 14.9
21 外企高级雇员
70.42 29.0
22 作家
70.39 16.5
23 记者
70.34 14.5
24 大学普通教师
70.11 13.6
25 导演
69.69 15.1
26 电视节目主持人 69.50 15.6
27 大学行政人员
69.28 16.7
28 服装设计师 68.89 14.8
29流行歌星 66.67 20.3
30房地产商 66.56 15.2
31 编辑
66.28 17.2
32 海关工作人员
65.94 17.7
33 画家
64.94 18.7
34社会学家 64.61 18.4
35 思想政治工作者 64.39 17.0
36中小学教师
63.81 16.3
37 运动员 63.52 17.1
38
电台播音员61.62 15.3
39 空中小姐61.47 17.5
40
演员 61.09 18.3
41
会计 60.78 15.4
42 交通警察60.64 16.1
43 工商税务人员
60.22 17.4
44 教练员 60.08 16.4
45小企业厂长
59.56 13.1
46
专职炒股人员 59.50 18.1
47
单位工会主席 59.19 16.3
48 时装模特59.08 17.1
49电脑经销商
58.91 17.1
50 公安人员
58.78 18.2
51 幼儿园教师 57.82 16.8
52
出版商57.74 15.8
53 消防人员
57.53 18.7
54农业技术人员 57.30 16.0
55外企普通员工 57.24 14.0
56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56.15 15.8
57护工 55.75 17.5
58地质勘探人员 53.99 18.1
59导游 53.26 16.5
60美容美发师
52.44 17.3
61 车间主任51.64 31.6
62
士兵 51.14 19.9
63小商店业主
49.22 29.3
64图书管理员
48.47 16.4
65 保险公司业务员 48.19 16.8
66 采购员 47.44 17.4
67 邮递员 47.06 17.8
68单位保安 45.91 31.7
69 包工头 45.46 17.7
70
列车乘务员45.46 15.5
71 出租汽车司机
44.42 15.6
72售货员
44.25 16.7
73个体户
43.44 16.5
74 公共汽车司机
43.14 16.8
75 进城经商农民
43.02 17.3
76 售票员 42.94 17.0
77小餐馆厨师
42.42 16.0
78 电工
41.48 16.5
79 环卫工人41.19 21.1
80 炼钢工人41.11 17.9
81
汽车修理工40.36 16.5
82 纺织工人40.28 17.1
83 印刷工人37.60 15.4
84
矿工 36.31 17.9
85 进城做工农民36.28 28.6
86乡镇企业工人 35.69 15.7
87 建筑工人
35.21 17.2
88 种田农民
35.06 20.1
89保姆 34.81 16.6
90木工 34.42 16.6
91 废品收购人员
31.70 17.3
92 搬运工 30.72 17.8
93人力车夫 24.89 15.7
美国社会学家特莱曼在对60个国家与地区的职业声望进行比较后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职业声望的评价相当接近,其相关系数达0.80。[5]他认为这是社会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必要性和组织必要性使然。如果与以往的一些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发现本次调查与以往一些调查结果还是有相当的一致性的。本次调查结果与现有的一些研究中结果最为接近的是许欣欣1999年在国内63个城市做的调查,[16]其次是1998年边燕杰、高家玉在香港科技大学所做的调查,[11]第三是李强1998年在北京做的调查,[12]接下来依次是美国1977年调查、[17](P17)北京1983年调查[8]和美国1989年调查[18]。本次调查与这些调查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6、0.93、0.89、0.87、0.85和0.85。与以往调查不同的是,在本次调查中交通警察(60.64分)和工商税务人员(60.22分)的排名较为靠前,分别列第42和第43位,而在李强的调查中,交通警察列第47位、工商税务人员也只列第50位。在李强调查中,[12]种田的农民声望列在第65位,在时装模特(列第66位)、流行歌星(第85位)之前,也远远高于乡镇企业工人(第91位)、进城经商的农民(第92位)、进城做工的农民(第94位)。但在本次调查中,流行歌星(第29位)和时装模特(第48位)的排位都远在农民之前,而在农民的各种职业中,排列的顺序分别是进城经商的农民(第75位)、进城做工的农民(第85位)、乡镇企业工人(第86位)以及种田农民(第88位)。这种情况应该更符合现实情况,因为经商的农民和进城做工的农民不管在收入还是受教育程度方面都要高于种田的农民。边燕杰和高家玉在香港的职业声望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更重视教育和技术型的职业,[11]而我们的调查则显示人们对权力型的职业非常青睐。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一职业位居第一,且在前十名的职业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60%之多。而在边燕杰和高家玉1998年的调查中却发现,科学家排第一位,在前10名中主要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占80%之多。从我们对受访者对不同职业的权力地位、教育地位、收入地位以及关系资源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受访者对党和国家干部、执法人员的关系资源评价较高,而对于科学家、大学教授等专业技术型的人才在教育地位、收入地位方面的评价虽然不错,但在权力地位和关系资源地位方面评价不高,导致了专业技术型人才职业声望排后。同样的理由,一些在香港职业声望较高的职业如医生(列第5位)、会计(列第11位)等在此次调查中位分别列第14位和第41位,差别很大。
那么,职业声望的构成要素究竟有哪些呢?边燕杰和高家玉的调查分别从收入、教育和权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职业声望的构成要素。在本次调查中,除了要求受访者分别给不同职业的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权力地位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之外,我们还要求受访者对不同职业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进行打分。那些社会关系资源多的职业,认识的人多,找人办事很容易;社会关系资源少的职业,社会联系少,不容易找人办事。从经济地位的评价看,列在前8位的依次分别是流行歌星(8.86分)、党和国家领导人(8.29分)、房地产商(8.12分)、银行行长(7.96分)、专职炒股人员(7.78分)、公司经理(7.67分)、外企高级职员(7.62分)、服装设计师(7.58分)。从教育地位的评价看,列在前8位的依次是大学教授(8.91分)、科学家(8.81分)、物理学家(8.59分)、党和国家领导人(8.22分)、工程师(8.12分)、经济学家(7.92分)、大学普通教师(7.9分)、法官(7.76分)。从权力地位看,列在前8位的分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9.26分)、法官(7.82分)、省部长官员(7.78分)、银行行长(7.57分)、检察官(7.44分)、高级军官(7.41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7.28分)、公司经理(6.91分)。职业声望在前几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在权力地位的评价方面都不在前8名,工商税务人员(权力地位排第9位)、海关工作人员(第12位)、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第13位)以及公安人员(第16位)都在大学教授(第19位)之前。在社会关系资源方面列前8名的分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9.25分)、银行行长(7.88分)、省部级官员(7.85分)、法官(7.71分)、公司经理(7.45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7.43分)、流行歌星(7.42分)、记者(7.4分)。这些职业更多是一些权力较大或收入较高的职业。
表2 职业声望要素的结构分析
因子分析
回归分析
变量 因子负载 自变量 职业评价因子
收入评价0.918
权力评价0.934
因变量
职业声望
教育评价0.891
社会资源评价0.969 标准回归系数
EIGEN值 3.446
Adjusted R Square 86.2%
已解方差86.14%
职业数95
显著性水平:
在表2中,我们将收入地位、权力地位、教育地位、社会资源地位的分数作为相关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表明所得到的职业评价因子与这四个变量的相关极高。从表中的因子负载系数可以看到,四个变量对因子的贡献的相对重要性第一是社会资源(0.969),第二是权力(0.934),第三是收入(0.918),第四是教育(0.891)。这四个变量的负载系数都是相当高而且十分接近。而表3的相关系数分析也进一步表明,在构成声望评价的四个要素中,与职业声望相关系数最高的是教育(0.91),其次是权力(0.86),第三是社会资源(0.82),第四是收入(0.78)。这些都充分表明,把社会资源作为职业声望的构成要素之一列入,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在表2的右边是回归分析的结果,以收入、权力、教育和社会资源四个方面的评价所导出的因子作为解释变量,把职业声望分数作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其标准回归系数高达0.929。因此,我们可以说以收入地位、权力地位、教育地位以及社会资源地位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社会职业声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是成功的。
为了进一步弄清职业声望和构成职业评价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受访者分别对各种职业在收入评价、教育评价、权力评价和社会资源评价的分数相加之后求出一个综合加权分数(即〈收入评价分数+教育评价分数+权力评价分数+社会资源评价分数〉÷4×10),然后将其与职业声望分数比较。我们发现,在所调查的93种职业中,共有84种职业的综合加权分数低于职业声望分数,其他9种职业的综合加权数高于职业声望分数。在综合加权分数低于职业声望的84种职业中,差异较大的前8种职业分别是士兵、科学家、运动员、物理学家、音乐家、飞行员、画家、大学教授。这些职业的综合加权分数比职业声望分数低,说明在构成职业声望评价的四个要素的收入、教育、权力以及社会资源的评价中,有些得分很低。或者换一种说法是,社会对这些职业的尊重往往都高于这些职业相应的收入、相应的教育水平或是相应的权力。如士兵的职业声望虽然排在第62位,但其经济收人却排在第93位。科学家虽然职业声望排在第2位,受教育水平也很高,但其收入地位和权力地位都排在第31位,社会资源地位更是排在第42位。相反,综合加权分数高于职业声望分数的职业只有9种,其中综合加权分数高出职业声望分数较大的前6种职业依次是包工头、工商税务人员、专职炒股人员、电脑经销商、保险公司职员。这些职业的综合加权分数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些职业的收入较高,或是有较大权力(如工商税务人员的职业声望只排在第43位,但其权力地位排在第8位)。社会学中把这种不同方面的地位差异情况叫做地位相悖(status inconsistency)。地位相悖在一定的程度内存在并不造成太大的问题,但如果这种相悖程度太大,就会造成社会成员的紧张、冲突和焦虑。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厦门大学学生对不同职业声望评价的数据,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声望评价与其他一些职业声望的调查数据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这表明以大学生作为受访者进行职业声望的调查是可行的,确实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社会对各种职业声望的评价。因为大学生不仅接受过多年的教育,文化程度较高,而且他们将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对不同职业在任职要求、声望、收入等方面的不同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与以往国内的一些研究相比,本次调查的结果也更为客观和理性,这表现在工商税务人员、海关工作人员等具有实权的一些职业在声望分数的排列上往前靠,而把进城经商的农民的声望列在进城打工的农民和种田的农民之前。如果与香港的研究相比的话,本次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对职业的排名时更多地看重一种职业所拥有的权力。
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决定职业声望高低的因素包括教育、收入、权力和社会关系资源四个方面,与职业声望高度相关的不仅有教育地位、收入地位和权力地位,还有社会关系资源。在现代社会中,接受一定的教育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前提,而权力则是不同的职业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的,收入是社会成员从事相应职业的主要动因,是维持生活的保证,而与职业相联系的关系资源是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必然产物。我们这种职业地位观,既有别于权力符号论,也不同于社会经济地位论,也不同于边燕杰的教育、收入、权力三维地位观。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现阶段一些职业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位相悖现象,即一些职业虽然声望分数较高,但在权力、收入或关系资源方面的评价较低,另一些职业虽然收入较高或权力较大,但职业声望分数却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