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测评

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测评

李晶[1]2003年在《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测评》文中提出生物圈及陆地植被是人类赖以生息、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地表环境变化最主要的反馈调节装置。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原材料等生物产品具有直接的资源价值,而且还具有生产有机物、保持表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滋养土壤、调节气候等多种间接生态调节功能及生态服务价值,以及为人类提供绿色景观、促进文化发展等多种美学文化价值。 本文是校级重点项目专题研究之一,研究中对秦巴山区陆地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价值进行了逐一测算,并且采用了测量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包括涵养水源等功能在内的五种主要生态调节功能价值进行了量算,并且建立了秦巴山区绿色生态帐户,将使人们更加准确的认识该区植被的生产潜力和巨大的生态价值,进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封山育林、保护森林植被,珍惜这一自然资本而有所行动。这对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管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中外研究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对研究区域概况和技术路线进行了介绍。第叁部分对植被生产有机物价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此项工作先对植被生产有机物物质量进行了测评,在物质量的基础上测定了价值量,然后分析了物质量和价值量的时空分布。第四部分分析与评价了植被涵养水源价值。第五部分进行了植被保持土壤价值研究。第六部分是植被纳碳吐氧价值研究。第七部分建立了植被绿色生态帐户,并与本区和本省的GDP进行了比较。第八部分为结论。 以上几个部分可以得出了如下结论: ①秦巴山区陆地生态系统有机质生产间接价值为196.6×10~8元/a,保持土壤经济价值为22.64×10~8元/a,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为22.66×10~8元/a,固定CO_2总经济价值为352.24×10~8元/a,释放O_2经济价值为374.19×10~8元/a。 ②建立了秦巴山区陆地植被生态调节功能价值的绿色生态帐户。秦巴山区总面积为8708971.15公顷,其生态调节功能价值为968.33×10~8元人民币/年(以2001年人民币为基准,下同),是本区GDF的3.3倍。其中生产有机物提供的价值占本区GDP的67.12%;涵养水源提供的价值占本区GDP的7.73%;保持土壤的价值占本区GDP的7.74%;固定CO_2的价值是本区GDP的1.20倍;释放O_2价值是本区GDP的1.28倍。 ③按植被各生态调节功能分解,就物质量而言,其中生产有机物约占2.18%,涵养水源约占89.21%,保持土壤约占2.42%,纳碳吐氧约占6.18%。就价值量来说,其中生产有机物价值约占20.3%,涵养水源价值约占2.3%,保持土壤价值约占 2.3%,纳碳吐氧价值约占 7 5%。可见,秦巴山区植被具有丰富的涵养水源功能。 ④各类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价值贡献率差别很大。其中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调节价值高达284.ZO X 10’元,占秦巴山区陆地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总价值的29.3%。其次是亚热带落叶灌丛,价值为 115.08 XIO’元,占总价值的 11.9%。其他植被类型价值贡献率均在 10%以下。

任志远, 李晶[2]2003年在《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秦巴山区20世纪末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分布,在GIS支持下测定秦巴山区植被生产和生态调节的物质量。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测定各类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生态数据库及植被生态账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评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覆盖度差异,并结合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区域蒸散模式,测评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系统有机质生产价值为199.6×108 元/a;植被保持土壤经济价值为22.64×108元/a;植被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为22.66×108 元/a;植被固定CO2价值为352.24×108元/a;释放O2价值为374.19×108 元/a;陕南秦巴山区植被有机物生产、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固定CO2和释放O2 5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共968.33×108 元/a。其中温带落叶阔叶林贡献率最高占29.35%,亚热带竹林、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原、山麓果树生态服务价值比重均在1%以下。

任志远, 李晶[3]2004年在《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_2释放O_2生态价值测评》文中指出根据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差异 ,利用改进型的自然植被NPP测算模型 ,结合区域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蒸散模式 ,测定了植被有机质生产物质量。在此基础上 ,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及造林成本法与工业制氧法测定了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2 释放O2 的经济价值。研究结果 :①秦巴山区植被每年固定CO2 总量为 13 5× 10 7t/a ,释放O2 总量为 9 93× 10 7t/a ;②利用造林成本法估算出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2 总经济价值为 35 2 2 4× 10 7元 /a ;③利用造林成本法与工业制氧法估算出秦巴山区植被释放O2 经济价值为 374 19× 10 8元 /a ;④本区植被固定CO2 释放O2 物质量和价值量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贡献率最高 ,其次是亚热带落叶灌丛。本研究可为区域“绿色经济账户”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

李晶, 孙根年, 任志远[4]2002年在《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第一性生产物质量与价值量测评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圈及陆地植被是人类赖以生息、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原材料等具有直接资源价值的生物产品。因此 ,陆地植被 NPP物质量与价值量的测评研究 ,对于更好地认识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支持下 ,充分考虑植被类型及覆盖率差异 ,利用改进的 NPP模型 ,对陕西段秦巴山地陆地生态系统 NPP物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秦巴山区 8.2× 1 0 6 hm2 的陆地植被每年生产 82 .8× 1 0 6 t生物有机物 ,单位面积 NPP物质量 ,随植被类型和气候带发生有规律变化 ,从植被类型来看 ,天然林和次生林≥人工果树≥次生灌丛≥次生草被 ;从纬度地带性变化来看 ,亚热带≥暖温带≥高山温带 ;从垂直地带性变化来看 ,随山地高度增加先增后减 ,一般在海拔 1 0 0 0~ 1 3 0 0 m达到最大值。为了货币化测评第一性生产的价值量 ,以 NPP物质量为基础 ,将其折算成相当于标准煤的能量值 ,按现行市场价格估测植被第一性生产价值量 ,结果表明 :秦巴山地每年第一性生产合 1 .8× 1 0 1 0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虽然 ,价值量的估计是十分概念化和保守的 ,但仍可发现本区陆地植被第一性生产在大农业中占有相当比重 ,NPP的价值量占农业生产总值 3 7.0 5 % ,是林业生产总?

李晶, 任志远[5]2003年在《秦巴山区植被涵养水源价值测评研究》文中提出根据陕西省植被图,在MapInfo4.0上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类型数据库,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3个层次分析了秦巴山区植被水源涵养的物质量,并利用影子工程法、成本估算法等方法对其生态功能进行了货币化评定。结果表明林冠层的截留量为109891.62万t,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为31960.44万t,土壤层的截留量为196309.35万t,3个层次总截留量为338161.42万t,水源涵养总价值量为226.56×108元。这对于本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测评[D]. 李晶.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2]. 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J]. 任志远, 李晶. 地理学报. 2003

[3]. 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_2释放O_2生态价值测评[J]. 任志远, 李晶. 地理研究. 2004

[4]. 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第一性生产物质量与价值量测评研究[J]. 李晶, 孙根年, 任志远. 生态学报. 2002

[5]. 秦巴山区植被涵养水源价值测评研究[J]. 李晶, 任志远.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标签:;  ;  ;  ;  ;  

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测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