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科中考开卷与笔试试题的命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试论文,中考论文,试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泉州市把历史科纳入中考,用开卷、笔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省、市把初中历史纳入中考,其中多以开卷、笔试的方式来考查。那么,开卷、笔试的历史科中考命题如何遵循部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既避免开卷、笔试的历史科中考成为简单再现课本内容的抄书考试,又克服历史科中考命题撇开教材、超越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状况和能力水平、出现高中化和成人化的倾向,发挥考试评价对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无疑是需要正视的问题,也是需要研究与探讨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笔者命制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试题的实践,谈谈如何依托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结合实际命制开卷、笔试的历史科中考试题。
第一,以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中“学习导言”提出的问题作为切入口,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检测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的程度。
历史科中考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文的正文作为命题的主体内容,这样,既能突出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也能面向全体学生,体现考试的公平意义。北师大版《历史》七—九年级教科书每课都有“学习导言”,言简意赅地呈现每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然而,由于教师备课和上课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学习导言”,加上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每课的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把握不准,中考命题时有意识地把“学习导言”中提出的问题作为命题的切入口,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例1】(2008年泉州市中考试题)战国时期,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的直接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B.都江堰的兴修
C.人民勤劳勇敢D.土地肥沃
该题紧扣七年级上册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学习导言”中“都江堰是怎样化水害为水利”这一问题,有选择地提供相关材料,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依据题目的具体要求——战国时期,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的理解能力。实践表明,该题不是简单地再认、再现课文内容,符合开卷考试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要求。
【例2】(2009年泉州市中考试题)读图14、图15,回答下列问题。
图14 华盛顿
图15 拿破仑
(1)学习了图14、图15两位人物的历史以后,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位?请简要说明理由。
对图15人物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应肯定;有人说他是战争狂人,应否定。产生分歧是由于人们怀着不同的情感和心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
(2)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主要方法?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3)比较图14、图15两位人物在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相同点。
该题紧扣九年级上册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学习导言”中“华盛顿是怎样一个人物”、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学习导言”中“拿破仑是个传奇人物,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问题和耐人寻味的历史疑案”而设问,附上华盛顿、拿破仑图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选择作答。这样的试题设计,符合新课程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试题提供对拿破仑的不同评价,考查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主要方法。通过创设比较历史人物相同点的问题,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筛选提取信息的认知过程和比较方法。试题表述明确,图文并茂,能力要求有一定的梯度性,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把学习方法纳入考查之中,符合初中历史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对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也是中考历史试卷命题上的一大突破和有益尝试。
第二,重视使用教科书中的图表和原始材料命制试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在中考命题中,将教科书中的图、表格、图示和漫画作为素材来设计试题,可以考查学生关于图表和原始材料等信息转化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图、表格、图示和漫画入题,试卷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既为学生的顺利作答创造了条件,又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重视图表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意识。
【例3】(2007年泉州市中考选择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据此判断右图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A.抗击倭寇
B.废除丞相制度
C.抗击沙俄入侵我国东北
D.收复台湾
试题提供了人物图像,并配有与该人物直接相关的文字,考查学生对图文的观察与分析、联系能力,以及图文转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例4】(2009年泉州市中考综合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右图。
《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的欢迎
材料一 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材料与问题此略)
材料三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该题考查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历史知识,从构成试题的材料看,有北师大版教科书中的图片、文字材料和表格数据等素材。命题中,我们根据题目需要对教科书材料做了适当的增减,以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从图片、文字材料和表格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数据变化中产生认识,提炼观点,得出结论。问题设计“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能力考查循序渐进,从识记到理解,梯度合理。学生对建国以来的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整体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中考命题应依托教材,问题的难度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图表和文字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明白学习历史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重视考查教科书中与泉州乡土历史密切相关的内容,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在中考命题中,我们充分挖掘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地方史内容,既立足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又兼顾地方乡土历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历史意识。
【例5】(2009年泉州市中考选择题)图2是南宋时期建造的横跨今泉州市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的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此桥”是指()
A.赵州桥B.洛阳桥
C.安平桥D.卢沟桥
该题根据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中“每课一得”之“天下无桥长此桥”的文字材料,配上晋江安平桥的图片,以泉州地方史中南宋建造的安平桥为例,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我们知道,课标版教科书直接呈现本地乡土历史的内容是有限的,中考命题时如何处理好这点,需要结合实际挖掘与探索。我们的做法是,以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中与泉州乡土历史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行有意义的联系、对接,不同的年份,选择不同的合适的辅助材料,以不同角度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乡土历史的认识。
【例6】(2008年泉州市中考综合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泉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宋元时期,封建国家对外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使泉州港的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而泉州港这一天然良港,为海外贸易的发展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材料二 右图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图13 泉州出土的南宋船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原因有哪些?
该题的材料一提供了与古代泉州港相关的文字材料,与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有一定联系,而材料二则直接取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中的“泉州出土的南宋船”,以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依据设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009年,我们转换角度,选择新的切入口,对这一内容进行考查。
【例7】中新网2005年8月24日报道,香港拟与广州、泉州合作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假如泉州要举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请你为图13写一幅与申报相关的宣传标语。
同一知识点,不同年份、采用不同的角度命题,可以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试题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增强了试卷的“亲和力”,学生在读题、解题的同时,了解了家乡的历史,也增进了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对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也有一种特别的关注。试题设问开放,注重考查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开放性设问给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朝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迈进。
第四,研究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中的“自我测评”,从中得到启发,探索开卷考试的新题型。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中的“自我测评”是这样的:
结合本课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指出下列各项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A.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
B.改革中曾大规模开垦荒地
C.改革开始时反对个人崇拜
D.改革摆脱了斯大林模式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上述这种题型称为辨析题,并将其用于泉州市历史中考,以考查学生辨别试题中错误的史实或观点(知其然),而后简要说明(分析)作出这一辨别(判断)的理由(知其所以然)。辨析题具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功能。
【例8】(2008年泉州市中考辨析题)女生小红学习了古希腊的历史后,高兴地说:“假如我生活在伯里克利当政期间的雅典,也能充分地享受民主政治。”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辨别试题中的错误史实——女生小红也能充分地享受民主政治,而后简要说明为什么是错误的。以新情境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适用的范围,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历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例9】(2009年泉州市中考辨析题)1562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使用蒸汽轮船从非洲向美洲贩运黑人。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题以新情境考查罪恶的三角贸易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历史,突出了学科主干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和辨析说理能力。实践证明,辨析题与判断题相比,更符合开卷考试的要求,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以致用能力。
第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学习与探究”课纳入中考命题视野,丰富试题内容。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每个单元设有“学习与探究”课,为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步骤。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校、许多老师不愿意上“学习与探究”课。为了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习与探究”课纳入中考命题中,以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历史老师上好、学生学好“学习与探究”课。如2006年我们根据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学习与探究之三》、2008年根据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学习与探究之一》命制了中考综合试题。
图10 红军过草地
【例10】(2006年泉州市中考综合题)2006年10月是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70周年。全国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市将开展以“缅怀红军长征”和“感受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
(2)感受长征精神:从图10历史事件中,你感受到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例11】(2008年泉州市中考综合题)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见图14)500周年,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为其立碑,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为其立碑”的主要原因。
(2)如何理解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有人歌颂,有人谴责,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怀着不同的情感和心态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3)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主要标准和方法?
通过材料选择、文字引导,让学生从图中感受历史,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学习与探究”课纳入中考,体现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凸显新课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这是中考历史科命题上的一大突破和尝试,对中学历史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历史,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以上开卷、笔试的历史科中考试题举例与简要分析,是我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结合我市初中历史的教学实际,依托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就检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的程度,解决开卷、笔试的历史科中考或简单再现课本内容的抄书,或撇开学生所学教材、超越绝大多数学生知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高中化、成人化的考试问题所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一探索对改进我市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了较好的诊断功能、促进功能和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