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叶忱[1]2001年在《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呈现了相互融合之势,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地处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对于周边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传导和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辅助和推动作用。加快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建设是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因此系统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把握边缘区小城镇发展的本质,揭示推动其成长的内在外在因素,才能对其进行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引导。 本文首先概述了边缘区小城镇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其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促进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发展的成长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地域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发展应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为其进一步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的实证分析,总结了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第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目前影响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由此构建了评价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最后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对栖霞区各小城镇的成长机制进行了个案分析,并对栖霞镇的发展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研究,揭示出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其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以期不仅可以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可以为全国不同地区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周欣帅[2]2015年在《城市集聚对南京市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作为一定地域内集聚经济实体的有机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由于城市集聚效益,城市空间发展会表现出集聚和扩展两种方式,通过引导城市交通发展,城市外围区域不断增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调整,不同区域地块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进而会对住房价格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城市集聚在城市形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城市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城市集聚角度探究城市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首先,对城市集聚和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基于集聚经济原理探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表明,集聚经济效益同时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两种不同发展方向——集聚与扩展,城市集聚会巩固城市主城中心地位,城市扩展会形成城市的次中心,使得城市内部区位价值产生差异,最终会影响到城市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演变和形成。其次,利用南京市13个区县2003-2012十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以南京市行政区划图作为分析底图,将新建商品楼盘十年来(2004-2014)价格数据划分为4个时间段,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对南京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布进行模拟预测,获取住房价格地统计图层,然后栅格化得到南京市住房价格空间模型的叁维立体图。根据住房价格空间模型的预测图和叁维立体图发现南京市住房价格空间呈现单中心一扩展—两中心—扩展—多中心的演变过程。选择南京市江宁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得出影响因素系数图,识别出影响较为显着的因子分别为:商业中心、社区中心、城市道路、教育文化、医疗福利、容积率以及水域及城市绿地。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利用集聚经济效益理论对城市资源进行空间调控,对影响城市区位价值的商业、教育、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分散,最终实现城市区域住房市场均衡发展的目的。本文研究思路可用于优化城市区位价值,引导城市住房市场需求,调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为解决大城市房地产价格问题提供了可探索途径。

程琳琳[3]2002年在《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郊区是一个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特殊地域实体,是受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影响最显着、最敏感,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带。郊区受制于分别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各种作用力,也正是这种区域上的特定位置使得其土地利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显着的特点就是其土地利用结构复杂、极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动将日趋剧烈。土地资源是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郊区是城市的昨天,乡村的明天,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受其影响最为显着的地区,大城市郊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维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对其他地区起到借鉴与示范的作用,是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全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龙头”。因此,对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郊区是一个新型的地域实体,国内外各学者对其概念及地域空间的界定意见不一,本文首先对国内各有关学派和学者对郊区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郊区土地利用及结构不同与其他地区的特性。然后通过对几个典型大城市郊区大量的土地利用数据资料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归纳、总结,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典型年份城郊土地资源配置的一般数量特征,从而得出了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指出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锐减已成为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显着的特点。这种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力机制的,本文对这种机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微观经济分析,揭示了边际收益驱使下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宏观上则揭示出了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人口与产业空间转移、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土地管理体制等因素对城郊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与影响,系统论证了城郊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而后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出发,结合郊区自身的特点,从生态、经济、社会叁个侧面构建了郊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定量地深入分析了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力相互作用的机制,并运用CM(1,1)模型对江宁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拟合分析,建立了城市化进程中江宁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CM(1,1)预测模型,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江宁区在将来的城市化进程中耕地的减少速度将会加快,江宁仍将面临着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锐减。运用理论部分构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江宁区的评价结果也表明,20世纪末期江宁区的土地利用已由不可持续利用达到勉强可持续利用状态,且从1995年到2000年可持续利用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土地利用的生态合理性指数却很低,同时耕地也在锐减。 在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的角度,提出了诸如城市化与工业化政策、土地经济(价格)政策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唐姝[4]2013年在《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随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各种问题的出现,以县市级为代表的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并向周边地区迅速扩张,对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发展的动力,城镇的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将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分为动力机制、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并通过这四方面的现状,总结出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发展特点具有依托型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阶段性以及复杂性。在发展模式的动力机制方面,主要包括资源、区位和政策叁个因素。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一致。初期由于发展基础的原因,动力因素较为单一,随着城镇的发展,其动力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促进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多样化。在空间形态方面,主要分析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自身的用地格局。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点——轴——圈”的动态结构,而自身的用地格局,从最初紊乱无序的状态,到后期的高度紧凑合理的用地形态。在产业结构方面,从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角度出发,分析出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经历从初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一、二、叁”产业结构到后期以第叁产业为主的“叁、二、一”产业结构,并分析特色产业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在社会文化方面,通过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内涵的分析,了解城镇文化和城镇特色对城镇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上述四方面的分析,最后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叁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专业发展型、提升完善型、综合扩散型。文章最后对自贡市荣县边缘区的小城镇——望佳镇进行案例研究。首先对望佳镇与荣县的相互关系做详细的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这一阶段望佳镇适宜采用专业发展型发展模式进行城镇经营,并对望佳镇的动力因素、空间形态、产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意见。

何鸿鹄[5]2005年在《大城市边缘区村庄更新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快速城市化时代到来的今天, 处于剧烈的城乡变化状态中的大城市边缘区村落发展滞后于城市化的要求, 集聚了大量社会问题、空间问题,成了大城市发展的隐患。城市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变革,大城市边缘区村落应该抓住机遇,主动进行更新来顺利融入城市,避免发展成为未来的城中村。因此论文选取大城市边缘区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更新发展问题。论文剖析了城市村落的发展历程,比较了大城市边缘区村落与城中村的特征, 分析了两者更新的意义,认为大城市边缘区村落更新是在源头上堵住城中村问题产生和解决城乡问题关键,因此城市应该更加重视大城市边缘区村落更新,并且提前进行更新准备工作。与城中村改造类似,大城市边缘区村落的更新是具有多目标体系的系统工程,因此进行整体的包括经济、社会、物质空间、文化心理、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更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佛山市新城市中心南片区七个村落更新为例,解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村落更新的影响因素和利益主体,分析了村落更新面临的重大难题,提出了村落更新的实践具体策略与方法,并且以华阳片奇槎村为例介绍了村落更新具体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叶忱.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2]. 城市集聚对南京市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 周欣帅. 东南大学. 2015

[3]. 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程琳琳.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4]. 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 唐姝.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5]. 大城市边缘区村庄更新策略研究[D]. 何鸿鹄.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标签:;  ;  ;  ;  ;  ;  

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