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赶超战略分析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的赶超战略分析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跃进”的悲壮失败终结了毛泽东赶超战略的实践。也许正因为如此,赶超战略成了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代名词,成了“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好象没有合理成分可言。如此简单地对待一种在历史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战略,似欠公允。

一、赶超战略的提出

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崇高奋斗目标。毛泽东认为,在特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要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行赶超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赶超战略酝酿于“一五”计划期间。1955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党的代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用几十年的时间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1956年8月,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上明确说:“美国建国只有一百八十年,它的钢在六十年前也只有四百万吨,我们比它落后六十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①直到1957年夏,毛泽东仍坚持上述设想:用10至15年建成社会主义后,再“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②。由此可见,毛泽东在1957年底以前的设想是:力争在五、六十年或长时间内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尽管这一设想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但还是比较求实、比较谨慎的,与当时党和毛泽东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和步骤的设想基本上相吻合。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对原来设想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部署作了较大变更。赫鲁晓夫在11月6日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了通过和平竞赛,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的目标。赫氏奔放的思想,使一直有着摆脱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强烈愿望的毛泽东受到莫大启发,循着这一思路提出了中国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宏伟目标。英国1870年钢产量22万吨,预计1972年达到3600万吨;中国1949年钢产量15万吨,预计1972年将达到4000至4500万吨。如果实现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就意味着中国用23年的时间走完英国120年所走的路。这对于渴望早日富强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至此,真正意义上的赶超战略基本形成。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这种赶超战略的空想色彩越来越浓厚。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指出:“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接着在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7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口号。6月22日,毛泽东在薄一波的《两年超过英国》的报告上批示:“超过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有可能的。”9月2日,毛泽东在写给刘少奇、陈云、李富春等人的信中说:“为5年接近英国,7年超过美国这个目标而奋斗吧!”时隔三天,在9月5日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道:“总而言之,明年是基本上赶上英国,除了造船、汽车、电力这几项外,明年都要超过英国。”从这几段引证看到,这时实际上已完全偏离了原来意义上的“赶超”,豪情里掺杂了更多的空想。随着赶超时间的一再提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标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卫星指标,毛泽东便发动了旨在使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大跃进”,赶超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二、赶超战略的缘起

毛泽东提出和实施赶超战略,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新中国贫弱的巨大压力。新中国的成立,使一个多世纪以来倍受苦难与屈辱的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了起来,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由于接管的是个“一穷二白”破烂摊子,所以就经济实力而言,仍是世界上的贫穷大国。1954年6月,毛泽东曾坦率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③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现代化建设还是一张白纸。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比我们发达,并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市场上要挟甚至封锁我们。落后无疑是我们在国际社会受歧视的主要原因,“人家看不起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粮、钢、机械少”④。这对立志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毛泽东来说,是难以忍受的。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国家安全也受到威胁,“以美国为首的侵略集团,无时不希望颠覆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如果我们不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经济建设,不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国家,我国的安全就不认为有充分的保证”⑤。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开除“球籍”!这一切无疑会在毛泽东的头脑中产生一种巨大的压抑感和危机感,加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驱使,毛泽东便希望把常规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压缩,在低起点上实现高目标,用跃进的步伐追赶欧美等现代化的先行者,让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这是毛泽东提出经济赶超战略的内在动因。

其次,国际共运中赶超热潮的激励。世界历史的进程没有象经典作家预想的那样发展。社会主义没有同时实现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首先在苏俄、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陷入了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这一基本事实促使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领导人,把尽快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赶超经济理论和发展战略是由列宁奠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深刻指出:“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⑥。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并进行了诸多论述,1931年他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⑦尽管实施这一战略使苏联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的确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入50-60年代,出现了社会主义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与此同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入振兴、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强调了对共产主义世界的“冷战”。为了在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世界,苏联提出了赶超美国的目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大都选择了自己要赶超的具体对象。国际共运中这种赶超热浪,当然会强烈地影响和激励着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的影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需要的时间,中央和毛泽东原来估计15年左右,但实际上只用了4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子和方向的正确性不容置疑,这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选择。但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过失,以致在长时间里遗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情况根本上是好的”,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人为地加快,“本来的安排是用十八年时间完成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促进就很快”⑧。因此,三改造的提前完成,既为赶超战略提供了事实依据,又为其可行性作了论证。鉴于此,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个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并最终导致了“大跃进”的发动。

三、几点评说

1.赶超战略本身无可厚非

中国是世界上典型的现代化后来者,发动时间晚于英法美等先期工业化国家一个多世纪,而经济起点又几乎低于所有的先期工业化国家的起飞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被大大压缩了的赶超过程。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落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带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我们以英美作为赶超的目标和参照系这本身就极有意义。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极端的落后的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如果总是一步一趋地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建设速度,被动挨打的局面就永远无法改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就成了空话一句。毛泽东提出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其真谛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威胁,改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因此,赶超战略本身无可厚非。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赶超的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为我们规划的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以及南巡讲话中提出的“台阶型”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立足于国情的科学的赶超。世界在飞速进步,“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发展才是硬道理”⑩。从邓小平的精辟见解中,不难看出毛泽东赶超战略所固有的真理性内涵。当然,象我们这样的国家,要高速发展,就难免出现失误。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理、解决,尔后继续前进。唯其如此,才能使我国经济尽快跨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2.并非异想天开的幻想

如果我们对各种条件加以综合分析,就可以看到,毛泽东提出五、六十年赶上美国、15年赶上英国这种本来意义上的赶超战略,并非是无根基的空想。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理应具有高速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能够取代资本主义,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更好、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不应仅是理论上的分析,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难以巩固和发展。尽管苏联与英美法等相比是现代化的后来者,但经过40年的建设,在许多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例如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喷气式客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洲际弹道火箭,先于美国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等等。这说明现实社会主义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的经济也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之中,尽管带有一定的恢复性质,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坚定的赶超自信心是有理由的。1949年我们的社会总产值仅557亿元,到1952年已达到1051亿元,到1957年又增加到1606亿元,“一五”期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就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34.8%,“一五”时期是18%。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中国历史上罕见,比英美等发达国家同一时期的发展速度也快得多。从英国中央统计局提供的数字来看,1948年至1956年英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是3.9%,而1952年至1956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3%。因此,只要我们精密组织,科学管理,坚持速度和效益并重的原则,不出现“大跃进”、“文革”等那样大的失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赶超英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应该说是有某种现实可能性的。

国际上并不没有此类先例。亚洲的日本、“四小龙”,就是经过一、二十年的超速发展缩小了差距,甚至赶上了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日本为例,1955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为246亿美元(与中国相当),只有美国的1/15,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名列第35位。但经过十几年的跳跃式发展,日本经济迅速挤进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到1973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224亿美元,17年翻了四番,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尽管我们不能把历史条件迥异的中国、日本简单加以类比,但如果资本主义国家能办到的事,社会主义国家反而办不到,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成了一种纯理论上的逻辑推理。

其次,人民群众是倾心为其奋斗的。“超英赶美”口号是人民由于解放而焕发出来的高昂的热情和追求更高目标的强烈愿望的一个具体体现。一个饱经忧患、任人宰割了一百多年的民族,突然迸发出这样高涨的热情,这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这不仅仅是解除压抑后反弹性的精神释放,也是产生于主人翁的责任感,产生于通过奋斗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全感和依赖感,也产生于他们对美好目标的迫切追求和自信。一个民族的心态主要不是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而是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条件在心理上的综合反映。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的主动性对于其成败无疑会起决定作用,因而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假如引导得当,决策不失误,谁又能说不演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创造出中华民族腾飞的奇迹呢!

3.赶超战略实践受挫有因

其一,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制度上越过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在经济方面却必须立足于落后发达国家一两个世纪的低起点。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赶超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上,指标与速度必须与国力相适应。当速度、指标等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荒唐地步时,事情就会走向反面,其结论必然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经济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其固有规律。如果忽视了建设与革命之间的重大差别,把群众运动等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简单、直接地运用于经济建设,失误是必然的。主观激情、主观意志一旦脱离了客观经济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必将进入主观与客观相脱离,方法与自的相悖的逻辑迷宫。

其二,忽视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曾有过通过技术革命加速经济发展的光辉思想,为此他提出两项任务:一是向科学进军,迅速赶上世界科学的先进水平;二是号召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但是反右派斗争之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有了较大改变,他更加强调通过政治性的精神激励、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来加速经济发展。“大跃进”期间大搞所谓“小、土、群”,科学几无立足之地。用这种原始的蛮干手段搞现代化建设,必然会出现失误。

判断一种理论正确与否,并不在于其实施中是否出现挫折。现在看来,赶超战略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赶超内容也有涵盖不全之憾。但如果撇开这一战略某些具体的时间、指标等的数字的纠缠,把它当作一种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就会发现这是一代伟人对世界现代化大潮的洞察达见。公正的人们应该看到,是毛泽东在本世纪50年代领导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开启了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巨轮,尽管其在实践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在历经磨难与挫折之后,我们看到的不是赶超战略的终结,中国人民正沿着邓小平开辟的正确航道,把毛泽东的末竟之志变为光耀全球的辉煌!

注释:

①②③⑧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6、463、130、315、223页。

④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小组长座谈会上的讲话,1958年6月。

⑤刘少奇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5日。

⑥《列宁选集》第3卷,第169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8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

标签:;  ;  ;  ;  ;  ;  ;  ;  ;  

毛泽东的赶超战略分析_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