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_成人教育论文

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_成人教育论文

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体系论文,成人论文,和谐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就是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我国有8亿多人口在农村,“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着我国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发展的全局。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能实现从“人口众多”这一数量优势,向“人才众多”这一质量强势的战略转化,那么,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必将由资金和技术转变为人才。因此,和谐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便成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任务之一。

一、影响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和谐构建的几个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一度红火的农村成人教育出现持续性下滑态势,培训机构锐减,培训结业农民人数同样出现了剧减。因此,要和谐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就必须探究干扰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因素,以便建立起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道路。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教育需求疲软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三农”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也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与100年前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其特征是:人多地少,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分散小地块经营,市场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类型少;初级机械化,高科技手段不能在生产中全面运用,政府很少或没有补贴;运输、储存手段落后,损耗率高;后续加工粗放简单,技术含量偏低。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是低效率运作,我国农村一个劳动力连自己在内只能养活7个人。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又必然导致对教育需求的疲软,目前我国有文盲8507万人,90%也就是7656万人在农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在2007年要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大幅度提高农民对文化科技知识的需求。如果农业生产方式不发生重大变革,在短时期内就难以促动农村教育需求。

2.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巨大,制约成人教育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目前,按2000年我国划分的年人均收入低于625 元的贫困人口标准, 我国目前尚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除贫困人口外,在已经脱贫的人口中,我国还有近两亿农村人口的年人均收入大致为850—950元,比贫困人口的收入高不了多少,是农村中的“贫穷人口”,这样我国的穷困人口总数已达2.3亿人。他们人口素质不高,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还很弱,生产、生活状况仍然显得比较困难。

巨大规模的贫困人口与不断飙升的农村教育费用的矛盾,促发了农村部分地方的教育危机。“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回潮。这些状况的出现,不仅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青壮年农民对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数量锐减。

3.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从国家财政投入来看,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相对量增幅缓慢。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至2004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量有增加,从2573.16 亿元增至3983.76亿元,年均增长13.7%,但5年间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幅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情况也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挪用现象严重。同时,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不合理,在农业财政资金中,各项农业事业经费支出比重偏大”,其他费用偏少。另外,国家对农村财政的投入采取转移支付方式进行,中央和地方按20%和80%比例投入,而问题是地方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投入难以落实,造成了国家农业财政投入有30%—50%资金到不了位。

国家农村财政投入的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滞后,与城市相关状况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些乡镇由于财政缺口较大,便首先把成人学校作为基层机构改革的目标。这样,成人学校在许多地方乡镇的机构改革中被直接取消,使得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失去了重要基地,导致原来较为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二、和谐构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对策

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文化落后、教育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地区,和谐构建成人教育体系,面临着诸多难点。研究和解决这些难点,对和谐构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1.设置农村终身教育管理机构

和谐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化教育工程,只有设置相应的专门机构,行使规划、组织、管理和调控职责,才有可能迅速完成这一任务。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可见,我国政府是和谐构建成人教育体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应该设有专门负责成人教育的机构。

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重点在县(市),基础在乡(镇),所以县(市)、乡(镇)两级政府责任十分重大。在县(市)级政府中,可以设立县(市)成人教育委员会,由主管副县(市)长担任主任委员,县教育局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由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下设日常管理机构——办公室,由县教育局派遣工作人员负责其日常事务。在乡(镇)一级政府中,也可以设立乡(镇)成人教育委员会,由乡(镇)长担任主任委员。委员中,一部分是乡政府中具体负责经济、文化、科技、司法、教育的人员,另一部分是乡(镇)范围内的骨干教师代表和当地知名社会人士。乡(镇)成人教育委员会同样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

2.制定农村成人教育法律法规

在现阶段的我国农村,成人教育观念还没有被人们完全接受,一些地方政府还不能完全主动自觉地为农民提供成人教育的机会,一些农民个人接受教育的愿望还不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不可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与规范。因此,制定农村成人教育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形式对社会和个人在成人教育方面的活动进行规制,已成为和谐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现有条件下,制定农村成人教育法律法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订立国家《农村成人教育法》。以便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规约和指导农村成人教育的开展。

(2)修订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渗透和补充农村成人教育方面的内容。

(3)严格执法。制定农村终身教育法律法规,关键在于严格贯彻执行。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监督,有效避免乱用、滥用法律法规的不良行为。

3.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保障机制

实施成人教育有两个主要的前提条件:一是个人有学习的渴求;二是社会能提供教育的机会。只有具备了上述两方面的条件,成人教育的实施才有保障。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保障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改革农村劳动就业制度。成人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全民学习意识普遍形成”。促进人们学习意识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职业技能要求是形成学习意识的普遍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系列农村劳动就业制度,以强化农村人口的学习意识。

(2)拓宽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教育经费是实施成人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撑,无法和谐构建并维持拥有8 亿多人口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因此,建立健全一种以国家投资为主体与多元化投资相结合,拓宽外延结构与提高内涵能力相结合的农村教育投资与管理的新体制,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3)建立开放多元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建立开放多元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切实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各地在确保“两基”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各地区要积极发展初级和中级职业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使农村人口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③构建以县级成人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村成人学校为基础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④适度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已有的成人教育途径,把高等教育稳步推向农村,满足农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⑤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

4.开发农村成人教育资源

(1)充分利用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各级各类学校, 特别是农村成人学校的建设,扩大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存储数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鼓励学校向农村社会开放,改变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被学校完全控制和封闭使用的状况,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村社会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

(2)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成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人力资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是构建和维持成人教育体系的基本保证。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措施切入:①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②在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开设农村职业教育专业,为农村成人学校培养专业师资队伍。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素质、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④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师的交流。⑤挖掘农村社区教师资源,建设一支以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由退休教师、企事业单位专家、当地能工巧匠等人员组成的农村社区教师队伍。

(3)加快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各级政府应成立农村成人教育信息领导小组,领导农村成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②加快农村成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公共服务平台。③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④加大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培养的规模,提高培养的质量。⑤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为实施农村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5.确立农村成人教育实施方略

为推进现阶段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应确立总体规划,分段、分区实施的方略。总体规划是指国家要有一个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方案。在时序上,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衔接配合;在空间上,把发展水平迥异的各农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盘统筹。通过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形成合力,保证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和谐构建目标的实现。

提出分地区实施的方略是由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口、资源、民族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想象地说,省与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差十倍,县与县能差百倍,乡与乡能差千倍,村与村能差万倍”。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不能只依据同一标准,按同一步调,在全国各地整齐划一地进行,更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分地区、有区别、因地制宜地实施。针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和谐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难题,当前可采取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小康型地区向温饱型和贫困型地区有序推进的策略,最终实现均衡发展与和谐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标签:;  ;  ;  

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和谐构建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