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胰岛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论文_王飞,籍庆娟

(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 0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高胰岛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首次AMI患者,根据空腹胰岛素(Ins)水平的不同,入选正常胰岛素组(A组)50例,高胰岛素水平组(B组)50例。两组患者于入院时及急性心梗后一月行心脏超声心电图(UCG)检查, 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六月内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A、B两组患者在一月后均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发生左室重构,但B组患者心室重构的发生率较A组高,预后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月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B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胰岛素血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高胰岛素水平时对其预后具有不良影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高胰岛素水平;预后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013-02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及分组:入选首次ST段抬高的AMI患者,根据空腹血清胰岛素

(Ins)水平的不同,入选正常胰岛素组(A组)50例,高胰岛素血症组(B组)50例,共计100例 。其中男74例,女26

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60.9±10.1)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梗死部位、治疗方法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诊断均符合2004年ACC/AHA《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排除标准:①入院时合并心功能不全者(Killip分级≥Ⅱ级)。②合并休克或持续严重低血压或低血容量,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③继发性心脏破裂、心肌穿孔、腱索断裂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心衰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等);④脑血管病变者(脑出血,脑梗塞);⑤肾功能不全、血肌酐>221μmol/L,血钾>5.5 mmol/L;⑥严重感染者;⑦慢性支气管炎、肺部疾病;⑧低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⑨右室壁、正后壁AMI等。

1.3 方法 所有入选的AMI患者于24-48小时内测定所有入选患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利用心脏彩超测定患者入院时、心梗后一月时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一指标均为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所有超声图像分析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单独完成);统计6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表示,组内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比较

A组患者入院时与随访1月后结果比较,各项心功能指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入院时及1月后结果比较,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患者入院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月后,B组心功能指标显著低于A组(<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一月后A、B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发生左室重构,但B组患者心室重构的发生率较A组高(表1)。

3 讨论

AMI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高胰岛素血症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研究认为高胰岛素血症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关联,高胰岛素水平可促进糖脂代谢改变、高血压和其他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等亚临床改变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对AMI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本课题对高胰岛素水平与行血运重建后的AMI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A、B两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均存在一定数量患者的左室重构,但B组较A组的发生率高,心功能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预后评估:在6月时两组患者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B组高于A组,说明胰岛素水平高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愈高。综上说明高胰岛素血症对行血运重建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不良影响,其具体的机制可能为:①凝血系统的影响:高胰岛素直接刺激肝细胞、内皮细胞等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1)的合成,它能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进而抑制纤溶,致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影响预后。②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高胰岛素水平的长期作用诱发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病理基础[1],对脂质代谢产生影响。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③血管内皮受损:高胰岛素血症时血管内膜受损,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致内皮功能紊乱,而内皮功能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也是将来发生心血管病事件风险增加的标志。④促发炎症反应:高胰岛素血症时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多,可通过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的直接作用或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导致粥样斑块外基质降解和纤维帽破坏,使斑块稳定性下降,从而形成易损斑块,并引发血栓形成。⑤血管收缩或痉挛:高胰岛素血症时由于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分泌的舒血管因子和缩血管因子失衡,使缩血管因子(ET-1)释放增加,从而引起冠状动脉强烈的收缩[2]。上述的这些因素均可引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加剧AMI的发生发展,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严重影响AMI患者预后及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高胰岛素水平与AMI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其通过对脂质代谢、凝血纤溶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等的影响及其内在的联系,进而影响冠脉病变及左室重构,导致心肌组织的灌注不良,从而使心功能恶化,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增多,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因此,对AMI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者应引起足够关注,并进行积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作民,孟昭玲,刘为生.代谢综合征并冠心病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超化蛋白-1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6):757-760.

[2]管玉龙,孙宁玲.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0,19(3):239-241

论文作者:王飞,籍庆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  ;  ;  ;  ;  ;  ;  ;  

高胰岛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论文_王飞,籍庆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