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言情、以诗明志。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诗歌的指导,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我国诗歌艺术的深入了解,提高小学生的诗歌赏析和创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走进;心灵深处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209-01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重要的教学内容。学习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何走出一条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新路子呢?
一、对话――让心灵与诗歌亲密接触
教育的发展呼唤“对话”精神。通过对话,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让书真正活起来。如教学《游园不值》,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述的情境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叶绍翁,当你慕名前来观赏,结果“小扣柴扉久不开”时,你是什么心情?当你突然间发现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得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又会想到些什么?这样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了他们的境遇,感受了他们的思想,即“把死书读活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应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如教学《妈妈的爱》,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当我从梦中醒来,发现妈妈正在给我扇扇子,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时,你最想说什么?当教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那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然后再让学生用几句话来表达一下对妈妈的爱。这样,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深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主动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朗读――让诗情自然而然地流淌
诗歌意境深邃、寓意含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弦外之音、醉翁之意。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要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
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可通过图片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画面旁写上诗句,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诗句诵读,还可以闭目默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妈妈的爱》语句优美,读来令人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贴上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
三、想象――让心灵在诗歌中自由舞蹈
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性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
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激发和诱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依托有限的文字,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描述的动人境界,加大诗歌教学的张力。
如教学《春雨》,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二句“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时,采用让学生读读课文第二句,借助插图,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的方法进行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最后一句“春雨沙沙,春雨沙沙”一句时,让学生想象“你仿佛听到春雨在说些什么?”请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出春雨的声音和形象,深切感受春雨的美和语言的美,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合。
教学《村居》时,我们可让学生想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的欢乐情形;教学《所见》,想象牧童捕蝉时的情形,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使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四、创作――让诗兴在课堂上勃发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在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诗性。而诗歌,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多彩的梦而存在的。因此教学诗歌时,我们可鼓励学生“学当小诗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才情在课堂上尽情挥洒,让诗兴在课堂上勃发。
如在教完《春雨》第二句话后,可进行这样的设计:可爱的小雨点还会飘到什么地方,唤醒什么生命呢?让学生根据提示“春雨沙沙,春雨沙沙,飘飘洒洒,飘到(),()”作诗。在这“学当小诗人”的过程中,学生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
同样,教学《小雨点》《妈妈的爱》《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诗歌时,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小诗人,进行诗歌创作,使学生智慧的幼芽孕育而生。
五、鉴赏——让爱憎在心间自然分明
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不但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等。古典诗歌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条件。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因此,教师把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贯通到教学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比如在教唐朝著名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时,教师要在讲解中描绘出这一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茫茫黄沙的塞外,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意象深刻,教师要抓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进行审美意识教育培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辨别社会的好与坏、美与丑等,使他们看到社会丑恶的一面,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穷苦人的同情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教育。通过对古典诗歌的讲解与鉴赏,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六、阅读――让心儿在诗歌的天地间徜徉
《语文课程标准》中讲道: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因此我们努力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寻找与课文形式或内容密切相配的儿歌、诗歌、美文等,以一课带多篇。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阅读的学习资源,又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心儿在诗歌的天地间徜徉,真正将“大语文观”落到实处。
教学《小池》,可引导学生诵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妈妈的爱》,补充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拓展阅读一些有关自然知识方面的文章,如《鸽子气象员》《小狗的舌头》《大自然的语言》等。
总之,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丁晓燕.2011版语文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3(02):49-50.
论文作者: 姚胜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诗歌论文; 学生论文; 春雨论文; 诗人论文; 妈妈论文; 他们的论文; 情感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