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
关键词:审美 教育 情感 感知 鉴赏 能力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柯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仔细体味,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华美世界。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情感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 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文学器官。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了审美对象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主体心里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如:语文殿堂里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更有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着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二、培养审美想象能力,从教材中挖掘、汲取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态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应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譬如:朱自清《春》中那草的鲜嫩、花的艳丽、风的温柔都令学生赞不绝口。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山的秀气、水的清亮、风的温暖、雪的柔情,如此动情的山水会令学生视野大开,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情。这些景物描写都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无限风光。如拔刀相助、扶危济贫的鲁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关爱学生、美丽温和的蔡芸芸先生(《我的老师》);心底善良、助人为乐的梨花姐妹(《驿路梨花》);这些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时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读,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其间无声的美。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领略“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 培养审美情感及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恶;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上《出师表》,更要很好地明白诸葛亮决意亲征的背景,了解他报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否则就无法认识“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而中外名篇《最后一课》、《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同样要了解作品的创作环境,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韩麦尔先生无限的爱国深情和旧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祥子悲苦的人生命运,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能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能说明生活给人的情感和思想带来的影响。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作者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在具体的现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在学生人生经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持久、更内在。
四、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次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廓,在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将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到这优美的意境中寄托着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总之,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当这些审美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并得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论文作者:马宝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9
标签: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语言论文; 作者论文; 形象论文; 作品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