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四个自信”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
陈志刚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之所以在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和引领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在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够成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不但没有发展、强大起来,甚至分崩离析,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达到原来社会主义时期的发展高度和国际影响力,关键就在于这些国家的改革没有坚定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才能巩固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进一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如果你不是神童,一定会说骑自行车只有去骑了才能学会,要会游泳一定得下水。是不是?《庄子》里有一个叫阿扁的做车轮的老大爷就讲了这个道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就在于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中国改革开放能够不断开拓新境界,就是因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断发展的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又一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新情况新挑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极大的原创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中国改革开放,虽然历经艰难曲折,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不是改向,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全面深化改革绝不能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互联网时代,国内的网络金融类软件系统使用率日益增加,诸如银行、基金、证券等相关实时交易系统,对系统的安全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其中数据的加密和脱敏两类操作是系统安全性的核心指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在世界上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充分表明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领域为突破口,企图利用网络来扳倒中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切实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风险。必须立足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固本培元、补钙壮骨的基础工程。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由于信仰缺失、精神迷失。所以,只有坚持“四个自信”,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固本铸魂,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新时代,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长期复杂,“四大风险”尖锐严峻,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坚定“四个自信”这个科学信念,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敢于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看清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坚决排除国内外各种困难和干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韩拓(见习) 美编/李祥峰
标签:社会主义国家论文; 党的事业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 改革开放论文; 自信论文; 社会主义时期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