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艳
兴仁市第九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是时代发展与社会前进的需要,同时也是初中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初中这一关键性的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历史学科人文性比较强,其教学内容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公民意识;培养
提起公民意识,首先要明白何为公民。《现代汉语词典》对公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公民指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而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利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来看,公民意识可以分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国际意识、环保意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性
(一)中学生思维习惯、认知特点的要求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处于未成熟阶段,富有热情但自制力差,缺乏长期钻研的兴趣和恒心,其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养成,对现实的、具象的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对"距离遥远"的历史知识缺乏兴趣。历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才会得到提升。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能够加强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的现实价值。
(二)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公民意识的健全对于每个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以建设公民社会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措施
(一)深入教材内容
历史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方面十分广,且贯通古今,再加上其信息量比较大,思辨性与人文性比较强,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为此,教师应充分深入教材内容,挖掘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中与公民教育有关的切入点,合理地给学生渗透公民意识的内容。比如说以"社会生活的变化"这节课的内容为例,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不同于历史课程中单纯地学习文字知识,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且注重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遵循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熟悉的背景下,只要教师稍微引导与启发,自然而然地就让学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同时,笔者结合身边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让学生提出一些自己观察到的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提出很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粮食危机等,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下,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结合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切入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
(二)激发家国情怀
新课标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其中,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信念系统,决定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教师在授课时应围绕这一目标组织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讲授七上"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通过科技革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的科技革命的优秀成果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世界各国对科学技术的成就,说明当时世界的科学技术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的提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科技报国的历史责任感,形成对中华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讲授知识点,而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将情感作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
从本质上来说,公民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且任何一种思想意识也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初中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无疑也需要借助外界环境的力量。而情境创设是近年来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了给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供有利的环境,教师应重视情境创设,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社会责任、公共道德、法律观念等,从而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比如说以"鸦片战争"这一节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查找当时鸦片战争对我国政治、经济、人民造成的危害的图片或者小视频,然后制作成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展示。其中,有中国人吸食鸦片瘦得皮包骨的照片,也有清政府腐败无能、奴颜媚骨的插图。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片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会受到触动,同时也意识到鸦片对我国的危害,无形之中就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触发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更加活跃了,也都主动地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展望未来。在课堂上,笔者顺着学生的思路又继续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视频,这样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情。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构建良好的环境,能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效果。
(四)紧扣现实问题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历史教学要兼顾知识性与现实性。历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指导现实社会,以"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为例,通过海峡两岸交往的相关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海峡两岸交往是主流,两岸统一是广大人民的愿望。在课堂的最后设置互动环节,教师就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问题,让学生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角度出发,积极发言。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
(五)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开展历史影片赏析活动、开展历史小制作、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在学习"改革开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制作手抄报、黑板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在学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时,教师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近期中国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体会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三、结语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储备力量。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公民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广大教师重视公民意识的必要性,探索培养公民意识的措施,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创新与进龋
参考文献:
[1]吕作银.初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意识培养之我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2):15.
[2]徐大会.初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3.
论文作者:谭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公民论文; 意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历史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