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药理作用研究

藤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药理作用研究

何桂霞[1]2004年在《藤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药理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健康”便成了当今世界研究的主题。目前在生命科学中,氧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学和医学界非常活跃、非常引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体内氧自由基产生过多会导致细胞损伤,引起心脏病、脑缺血、癌症和衰老等严重疾病。所以寻找天然的利于人体吸收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外源性清除剂,对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保持机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藤茶(Ampelopsis grossedentata)属葡萄科蛇葡萄属中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我国壮族和瑶族人民将其幼嫩茎叶制成保健茶,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黄疸型肝炎、疮疖等症,夏天泡茶数同不馊,有“神茶”之称,近年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经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滕茶是一种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特殊植物,有效部位黄酮总量达40%左右,其中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简称DMY)含量高达25%左右。药理实验证明藤茶总黄酮及其中主要成分DMY具有镇痛、止咳、广谱抗菌、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抑制肿瘤等多种功效。因此研究藤茶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对于全面开发、综合利用这一独特的天然植物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对藤茶化学成分的前期研究中已经分出了DMY、杨梅素(Myricetin)等成分。通过药理实验追踪和化学实验发现仍有一些有效成分未得到分离鉴定,同时对其中富含的藤茶总黄酮(TCF),特别是DMY的抗氧化作用及其稳定性的研究等均未见系统报道。本项课题针对目前藤茶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选择藤茶为材料,对其所含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首次从藤茶中发现的化合物;建立了藤茶中总黄酮、DMY含量测定的方法,并研究了它们与产地及季节的关系;对藤茶中总黄酮和DMY在动物体内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DMY自身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对藤茶地上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黄酮的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系统、合理、全面地开发和利用藤茶提供了科学依据。实验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未知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采用硅胶柱、聚酞胺柱层析法对藤茶的石油醚、乙醇、水的提取物进行了分离,从中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UV、工R、’H一NMR、’3C一NMR、MS等光谱解析鉴定为: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eetin,wl)、杨梅素(myrieetin,wZ)、橙皮素(hesperitin,I)、叁氢梅}皮索(di一lydroquereeti:1,11)、山奈酚(kaemp民r。)一,111)、芹菜素(apigenin,IV)、p一谷幽醇(p一51 t 0 5 t erol,V)、齐墩果酸(oleanolie aeid,Vl),其中橙皮素、二氢恻皮素、山奈酚、芹菜素、p一谷幽醇、齐墩果酸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藤茶中发现。 2一卜要成分含量研究: l)采用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藤茶,}“1’cF含量。以DMY为对照品,318 nm为检测波长,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藤茶的叶、茎中的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I’CF含量高低有差异_Jl.含量随季节而变化,由3月份到5月份含量依次增加,5月份藤茶叶中‘fCF含量最高,为41.2一45.4%,而后逐渐一「降,到冬季11月份落叶时的含量最低,为19.1一19.7沉,。相同情况下叶中含量高于茎中3一4倍。不同产地的藤茶中TCF含量高低有差异,以江华藤茶含量最高,其次为张家界,株洲的含量稍低。 2)采川HPLe奋则定藤茶,I,主要单体成分oMY含量。色谱条件:Liehrosphere,,柱(150mm x 4.6m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25:75:0.1);流速:1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9(j nm:进样量:2()川』,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藤茶的叶、茎中的 DMY进行含量测定。测定结果显示,5月份藤茶叶中DMY含量最高27.9一31 .2%;相同情况一日l卜中含量高于茎「「,3一4倍。不同产地的藤茶中DMY含量高低有差异,以江华藤茶含量最高,其次为张家界,株洲的含量稍低。 3.主要成分药理作川研究: 1)以黄llg吟一黄嘿吟氧化酶系统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方法,研究了TCF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CyS一l‘犷系统诱导离体大鼠肝匀浆及vi tc一FeZ‘系统诱导肝线粒体产生的脂质过氧产物,研究了TCF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实验结果显示TCF能较好地清除氧自由基,其IC,。为14.7以g/‘nL;能抑制离体大鼠肝匀浆自氧化及Cys-FeZ‘系统诱导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其ECS。分别为9.4 09/mL和38.1 pg/mL,对肝线粒体也有保护作用,并呈量效依赖关系。说明TCF对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并能预防性的对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性损伤。 2)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DMY对由vi te一I了eZ‘、CyS一FeZ‘、HZOZ一FeZ‘叁种体系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DMY能抑制离体大鼠脑、心、肝匀浆及线粒体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并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说明DMY具有较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3)用正交设计方法建立了小鼠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考察了TCF和DMY对CC14诱泞的小鼠急性川一损伤的彩响。,实验结果显示,!巧占都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CCI;致小鼠肝损伤血清AIJT、AS’I’值升高,降低肝组织匀浆中MDA的含量?

苏素娇[2]2014年在《显齿蛇葡萄品质评价及其相关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W.T.Wang,系葡萄科蛇葡萄属的藤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黄疸型肝炎等症。本研究为了更全面地评价显齿蛇葡萄药材质量,筛选优良无性系,测定不同显齿蛇葡萄无性系及其不同药用部位中的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及抗炎镇痛进行研究,以了解显齿蛇葡萄中有效成分含量差别与其相关药效间的关系。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以总黄酮、二氢杨梅素、杨梅苷、杨梅素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显齿蛇葡萄的超声提取工艺。最终确定了最优工艺为30倍量65%乙醇超声提取30min。2.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无性系及不同季节显齿蛇葡萄中总黄酮、总酚、多糖的含量,HPLC法测定显齿蛇葡萄中二氢杨梅素、杨梅苷、杨梅素的含量,建立多个指标质量分析体系。结果表明,不同显齿蛇葡萄无性系间各指标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且叶子中各指标含量远远大于茎中的含量。结合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将12个不同显齿蛇葡萄无性系分为3类。不同季节各指标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显齿蛇葡萄无性系中各指标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多糖外各指标含量春夏季比秋季要高,采摘显齿蛇葡萄应在4-6月较为合适。3.建立不同显齿蛇葡萄无性系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13个共有峰,对其峰面积进行主成分分析,抽取了3个主成分。根据叁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聚类分析结果分成3类,与前面通过6个指标聚类的结果一致。4.采用GC-MS技术对显齿蛇葡萄样品叶和茎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从叶中鉴定出4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2.64%,从茎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50.64%,其中共有成分有11个。初步确定了叶和茎中的香气成分,并分析叶和茎中各自的香气成分差异,为改善显齿蛇葡萄制品—藤茶的口感提供依据,并且为综合开发利用显齿蛇葡萄资源提供实验依据。5.利用DPPH及ABTS两个体外抗氧化模型,评价不同显齿蛇葡萄无性系叶和茎的提取液及二氢杨梅素、杨梅苷、杨梅素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显齿蛇葡萄无性系叶和茎提取液及二氢杨梅素、杨梅苷、杨梅素均存在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且存在一定差异,叶的抗氧化能力强于茎。由相关性分析结果得知,不同显齿蛇葡萄无性系半数清除率(IC50)与总黄酮、总酚、二氢杨梅素、杨梅苷、杨梅素的含量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以总黄酮的相关性最高。6.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醋酸致小鼠扭体两个模型探讨不同等级显齿蛇葡萄无性系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表明,显齿蛇葡萄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活性,其中等级“好”(AG-5)的抗炎活性最好,等级“中”(AG-3)的镇痛活性最好。不同无性系及剂量间抗炎镇痛活性存在差异,应根据药材指标成分含量大小控制合理的使用量。

陈玉琼[3]2007年在《藤茶中黄酮、二氢杨梅素的提取分离、降血脂作用及藤茶安全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藤茶为我国特有茶用、药用植物,富含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物质。有关藤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藤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黄酮抗菌、抗氧化、降血糖作用等方面。本文在对藤茶饮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以活性为跟踪,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藤茶主要活性成分黄酮及二氢杨梅素的提取条件,比较了不同藤茶原料黄酮含量及其活性的变化,筛选了利用大孔树脂纯化藤茶黄酮的分离条件,对藤茶水提物、黄酮及二氢杨梅素的降血脂作用及其机理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藤茶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1藤茶黄酮提取条件的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对藤茶黄酮和二氢杨梅素(DHM)提取率、黄酮纯度及其对O_2~(·-)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料液比极显着影响藤茶黄酮及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建立的回归模型显着性检验达极显着水平,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能较好地拟和。结合黄酮的纯度和对O_2~(·-)自由基清除率活性分析,藤茶黄酮的最佳浸提条件:乙醇浓度在-0.8~1水平(67%~85%),浸提温度在0~1水平(65℃~77.5℃),浸提时间在-1~0.3水平(60min~100min),料液比在0~1水平(1∶30~40)。根据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和含量分析,其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在-0.8~-0.03水平(55℃~65℃),时间在-0.1~0.1水平(86min~93min),料液比在0~0.5水平(1∶30~35),乙醇浓度在0.5~-0.1水平(74%~80%)。2不同藤茶原料黄酮含量及活性的研究2.1生育期的影响。对藤茶不同嫩度以及新梢不同部位原料的黄酮、二氢杨梅素含量及黄酮清除O_2~(·-)自由基的活性进行分析,表明随着原料的老化,黄酮含量及其清除O_2~(·-)自由基的能力呈下降趋势。二氢杨梅素的变化趋势与黄酮基本相同。与叶片相比,藤茶梗中黄酮和二氢杨梅素的含量最低,但活性却相对较高。提示一方面藤茶中的活性黄酮主要集中在叶片,尤其是生育旺盛的部位积累最多,另一方面茎梗与叶片黄酮的组成可能存在较大差异。2.2栽培条件的影响。分别对栽培型、野生型、仿野生型藤茶的黄酮和二氢杨梅素含量以及清除O_2~(·-)自由基的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酮和二氢杨梅素含量以及清除O_2~(·-)自由基的活性大小依次为野生型>仿野生型>栽培型。提示藤茶生长条件的改变已对体内生理生化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2.3产地的影响。分析了全国主要藤茶产地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所产藤茶原料中黄酮、二氢杨梅素含量及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以广东连南、福建武平、江西定南所产藤茶的黄酮及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湖南桑植、茶陵、恩施来风所产藤茶的黄酮及二氢杨梅素含量相对较低。各地藤茶黄酮清除O_2~(·-)自由基的能力与其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r=0.2769),但与二氢杨梅素的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r=0.8330)。由此说明,藤茶黄酮的活性主要与其组成有关,而二氢杨梅素是黄酮活性的主体成分。2.4叶型的影响。对大、中、小叁种不同叶型的藤茶黄酮进行分析,表明黄酮和二氢杨梅素含量高低依次为中叶>小叶>大叶,黄酮清除O_2~(·-)自由基的活性大小依次为小叶>中叶>大叶,但小叶和中叶型藤茶黄酮的活性变化差异不显着。说明在进行品种选育时应以中、小叶型藤茶为主。3藤茶中黄酮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选用11种大孔树脂对藤茶黄酮进行了静态吸附与解吸附实验。结果表明,1号树脂适宜于藤茶黄酮的分离纯化,对黄酮的吸附量可达41.41mg/g,解析率达到89.2%。通过动态吸附实验对1号树脂有关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黄酮上样浓度6-7mg/ml,上样体积为柱体积的1/3,流速1.8ml/min,用95%的乙醇进行洗脱,可达到较好的洗脱与纯化效果,黄酮的洗脱率可达90%左右,洗脱出的黄酮纯度达65%左右。进一步利用重结晶方法得到纯度为98.7%的纯品,经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LC-Ms分析表明,黄酮中的主要成分为二氢杨梅素。4藤茶安全性毒理学实验研究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对藤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藤茶属无毒级;3项致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90天喂养试验中,藤茶各剂量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对体重、食物利用率无不良影响。各剂量组血常规、白细胞分类结果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大鼠血清ALT、AST、BUN、TC、TG、CRE、GLU、ALB、TP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脏器系数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肝、心、脾、肾、胃肠、睾丸、卵巢等器官外观和组织切片与对照相比均未发现实质性病理改变。说明饮用藤茶安全无毒。5藤茶提取物降大鼠及人体血脂作用研究用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模型法研究藤茶提取液对大鼠的降血脂作用。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组比较,藤茶高剂量组(4.5g/Kg.bw)大鼠血清TC显着降低,高、中剂量组(3.0g/Kg.bw)血清TC下降>10%;高、中剂量组TG显着降低,其中,高剂量组TG下降>15%;高、中、低剂量组(1.5g/Kg.bw)HDL-C显着升高,其中,高剂量组HDL-C升高值>0.12mmol/L。人体临床试验表明,服用藤茶组降TC有效率为42.0%,降TG有效率为72.0%,降血脂有效率为28.0%,极显着高于对照组。服用藤茶组血清TC、TG明显降低,与试用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试验组实验前后血液学指标及血生化指标检验结果无显着变化。提示藤茶提取物对大鼠及人体都有辅助降血脂的作用。6藤茶中黄酮及二氢杨梅素降血脂作用研究对藤茶中主要活性成分黄酮及二氢杨梅素对高血脂症小鼠的降血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组比较,0.5g/kg.bw灌胃(ig)剂量的二氢杨梅素能明显减轻小鼠体重;各剂量黄酮都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TG含量;0.3g/kg.bw ig剂量二氢杨梅素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TC、TG、LDL-C含量,0.5g/kg.bw ig剂量二氢杨梅素能极显着提高血清HDL-C含量;黄酮及二氢杨梅素都能明显提高小鼠血清SOD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及肝系数。肝脏病理学观察表明,藤茶黄酮及二氢杨梅素能降低肝细胞变性、肿胀的程度。说明藤茶黄酮及二氢杨梅素能降低小鼠血脂,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高脂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7二氢杨梅素发挥生理活性的机理研究结合药代动力学原理,应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对二氢杨梅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弱碱性条件下,二氢杨梅素易解离成为阴离子,紫外吸收峰发生明显红移;在生理pH(7.4)下,BSA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二氢杨梅素后,吸收峰发生了红移。二氢杨梅素对BSA的内源荧光强度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属静态猝灭类型,猝灭速率常数Kq=3.97×10~(12);二氢杨梅素与BSA之间结合位点数n=1.97,结合常数K_A=5.04×10~9。Ca~(2+)、Zn~(2+)、Mn~(2+)、Cu~(2+)金属离子的存在会使二氢杨梅素与BSA的速率猝灭常数增大,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降低,减小了二氢杨梅素与BSA的结合,而Fe~(3+)使二氢杨梅素与BSA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都增加,提高了二氢杨梅素与BSA的结合。说明二氢杨梅素在机体内易与生物大分子结合而发挥其活性功能,金属离子的存在直接影响二者的结合,从而影响其活性的发挥。

陈雁梅[4]2016年在《显齿蛇葡萄制茶废弃茎中二氢杨梅素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显齿蛇葡萄是我国重要的类茶植物,藤茶为其主要加工产品,其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茎。武陵山区每年藤茶产量约为10000吨,产生的废弃茎约为600吨。DMY是一种食品、药品添加剂和医药中间体,为显齿蛇葡萄的重要活性成分。目前高纯度的DMY主要从较贵的显齿蛇葡萄叶中提取,价格昂贵。因此如何利用显齿蛇葡萄制茶废弃茎这一丢弃资源提取DMY,提高显齿蛇葡萄种植和加工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从显齿蛇葡萄制茶废弃茎中提取、分离高纯度DMY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DMY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和总黄酮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检测方法,对显齿蛇葡萄不同部位DMY和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HPLC测定条件为:色谱柱系Kromasil C18,乙腈:0.05%磷酸(18:82)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27.8℃,检测波长为292 nm;得标准曲线方程为:C=0.000019S-2.726383,R2=0.9998,C∈(20.3,203μg/m L)。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条件为:310 nm为测定波长,340 nm为参比波长,Al Cl3为显色剂;得标准曲线方程为:C=18.509ΔA-0.19679,R2=0.9998,C∈(4,24μg/m L)。各部位总黄酮和DMY测定结果为:总黄酮和DMY含量最高的部位为嫩叶,其含量分别为15.01%、7.79%;DMY占总黄酮比例最高的部位为嫩茎,比例为64.31%;藤茶地上部位总黄酮和DMY含量均大于地下部位。(2)系统研究了酶法提取显齿蛇葡萄制茶废弃茎中DMY的工艺。得提取DMY最优工艺参数为:酶类型为复合酶、溶液p H=4.46、酶解温度45℃、酶添加量2.0%、料液比为1:20。在此条件下,DMY提取率为30.65%,纯度为23.40%。并与传统提取方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进行对比,结果酶法提取效果最佳。(3)研究了活性炭分离DMY的工艺。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出ZX-1号活性炭分离DMY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 H=2.09,温度50.51℃,活性炭用量为19.80%。在此条件下,DMY的收率为96.99%,纯度由23.40%提高到33.29%。(4)确定了DMY的溶剂萃取工艺条件。其优化条件为:萃取试剂为乙酸乙酯,萃取时间8.52 min,萃取温度59.26℃,料液比0.013 g/m L。在此条件下,DMY的收率为86.01%,纯度由33.29%提高到66.01%。(5)系统研究了DMY的结晶工艺。采用乙醇浓度梯度对DMY进行结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养晶时间96 h,养晶温度为7℃,结晶试剂乙醇浓度为16.67%。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结晶后,DMY收率为79%,纯度可以达到98%以上。(6)采用UV、HPLC、IR、1H-NMR、13C-NMR对98%DMY进行结构表征。结果显示:从显齿蛇葡萄制茶废弃茎中提取的DMY样品和对照品的吸收光谱一致,HPLC的出峰时间相同,IR的光谱图一致,1H-NMR、13C-NMR化学位移相同;说明提取的DMY样品和对照品的结构相同,是同一物质。(7)在小试基础上进行扩大化试验,确定了从显齿蛇葡萄制茶废弃茎中提取DMY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

李安琪[5]2007年在《施肥对藤茶品质的影响及其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的提取、纯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藤茶(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W.T.Wang)是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等省区,是我国民间一茶用、药用植物,富含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物质。我国壮族和瑶族人民将其幼嫩茎叶制成保健茶,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黄疸型肝炎等症。有关藤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藤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黄酮的功能活性等方面。本文首次探讨了施肥条件对藤茶黄酮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藤茶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的提取条件;筛选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藤茶黄酮的分离纯化条件以及葡聚糖凝胶对藤茶黄酮的纯化效果,以期为藤茶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1.施肥条件对藤茶品质成分的影响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农家肥5种肥料对藤茶黄酮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肥料对藤茶中黄酮、多酚类物质、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水浸出物以及矿质元素的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施磷、钾肥的藤茶中黄酮、多酚、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的含量增加显着,Ca、Mg、Cu、Zn等矿质元素也显着提高。施用氮肥有利于藤茶中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及水浸出物含量的提高。复合肥有利于藤茶中Ca、Mg、Zn、Fe等矿质元素的积累。2.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的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对藤茶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料液比极显着影响藤茶黄酮的提取率,建立的回归模型显着性检验达极显着水平,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能较好地拟合。确定藤茶黄酮的最佳浸提条件:提取温度为77.5℃,乙醇浓度65%,料液比1:40,浸提时间90min。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选用11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藤茶黄酮进行了静态吸附与解吸附试验。结果表明,1号树脂适宜于藤茶黄酮的分离纯化,对黄酮的吸附量为41.12mg/g,解吸率为92.12%。通过动态吸附试验对1号树脂有关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黄酮上样浓度6—7mg/ml,上样体积为柱体积的1/3,流速1.8ml/min,用95%的乙醇进行洗脱,可达到较好的洗脱与纯化效果,黄酮的洗脱率可达90%左右,洗脱出的黄酮纯度达65%左右。进一步利用Sephadex LH-20层析柱进行分离纯化,制得的黄酮纯度达74.40%,二氢杨梅素含量达67.12%。

毕武[6]2016年在《苦津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苦津茶是一种在民间有近千年应用历史的别样茶(Non-Camellia-Tea)。亦称桑芽茶、高茶、皋茶、桑条、青桑、鸡骨枫和银桑叶等,为槭树科植物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和苦茶槭(Acer ginnala Maxim. subsp. theiferum (Fang) Fang)的嫩叶经加工而成。现代研究初步表明苦津茶在恶性肿瘤、氧化应激、糖尿病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等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治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但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和相应的物质基础仍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苦津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本文从药理活性、植物化学、质量评价及药用植物亲缘学等方面对苦津茶展开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苦津茶等33种别样茶功能性成分分析与评价采用福林酚法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分别对33种中国别样茶的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别样茶中总多酚含量以藤茶最高(177.25 mg GAE/g),其次是苦津茶、鹧鸪茶和药王茶,均显着高于绿茶(80.07 mg GAE/g);别样茶的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EC50值范围为38.41 μg/mL~724.13 μg/mL。其中,溪黄草茶(EC50 38.41 μg/mL)、黄鹂芽茶(EC50 41.83 μg/mL)和苦津茶(EC50 48.27 μg/mL)的抗氧化活性与绿茶(EC50 44.23 μg/mL)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但显着高于其它别样茶及普洱茶(EC50 108.10 μg/mL)和红茶(EC50 176.23 μg/mL)。同时,采用UHPLC对33种中国别样茶的20种游离氨基酸和3种嘌呤生物碱(咖啡因、可可碱、茶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别样茶的总氨基酸含量(0.62-16.12 mg/g)均显着低于绿茶(24.99mg/g),但就某些特定氨基酸来说,部分别样茶显着高于绿茶;别样茶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除玫瑰茄茶(7.73 mg/g)、藤茶(7.60 mg/g)和枸杞叶茶(6.44 mg/g)外,也均低于绿茶(5.51 mg/g);少数别样茶中还检测到少量的茶氨酸或γ-氨基丁酸;此外,所有别样茶中均未检测到咖啡因等嘌呤生物碱。本研究为富有悠久应用历史、维系人民健康的我国别样茶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可为别样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其中,苦津茶具有资源丰富、总多酚含量高且抗氧化活性强等特点,因此选择苦津茶作为本论文重点研究对象。二、苦津茶抗肿瘤活性研究及其初步机制探索1、采用MTT法测定了苦津茶不同萃取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肝癌细胞Bel-7402,胃癌细胞BGC823,肺癌细胞A549,卵巢癌细胞A2780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苦津茶的抗肿瘤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这两个部位均对这五种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0 μg/mL时抑制率多在50%以上。其中正丁醇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的抑制率达到73.0%,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率达到78.7%;IC50值分别为17.30 μg/mL和14.27 μg/mL。采用氧化偶氮甲烷(AOM)诱导的大鼠结直肠癌模型首次对苦津茶茶水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苦津茶+AOM组大鼠变性隐窝(AC)数,变性隐窝病灶(ACF)和平均隐窝数/病灶数(Crypts/focus)均显着低于AOM组(p<0.01)。此外,实验期间各组动物均正常活动,体重、饮水量无明显差异,重要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重量也均无明显差异。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苦津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高,特别是对于预防肿瘤的发生、发展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2、基于UPLC-TOF/MS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AOM模型组和苦津茶+AOM组均能够明显区分,表明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产生明显变化。进一步比较发现,肌酸(Creatine)、尿酸(Uric acid)、吲哚-3-甲酸(Indole-3-carboxylic acid)、马尿酸(Hippuric acid)和对甲酚葡萄糖醛酸(p-Cresol glucuronide)等内源性化合物可能是AOM诱导大鼠结直肠癌癌变的主要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嘌呤代谢,类固醇激素的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的变化密切相关。给予AOM大鼠喂饲苦津茶可以不同程度上逆转这些代谢物的变化趋势。此外,对炎症因子的检测结果表明,苦津茶干预AOM诱导的结直肠癌大鼠后,可显着降低其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α和IL-10的水平,并显着提高IL-2的水平,从而表现出防治结直肠的活性。本研究初步阐释了苦津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该茶饮的深入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叁、苦津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其含量测定1、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c和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填料和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从苦津茶来源植物之一的茶条槭树叶中分离鉴定了35个化合物,经1H、13CNMR和MS等光谱技术测定,这些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赛醇(1),豆甾醇-β-D-葡萄糖苷(2),胡萝卜苷(3),L-2-O-甲基-手-肌醇(4),杨梅二醇(5),豆甾醇(6),没食子酸乙酯(7),羽扇豆醇(8),β-谷甾醇(9),棕榈酸1-甘油酯(10),cis,cis-diunsaturated-a-meromycolic acid(11),没食子酸甲酯(12),没食子酸(13),茶条槭素A(14),茶条槭素B(15),茶条槭素C(16),3,6-di-O-没食子酰基-1,5-anhydro-D-glucitol (17),槲皮素(18),山萘酚(1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0),槲皮素-3-O-β-D-来苏糖苷(21),槲皮素-3-O-a-L-鼠李糖苷(22),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a-L-鼠李糖苷(23),槲皮素-3-O-(2″,6"-二-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4),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25),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6),槲皮素-3-0-(2″-O-没食子酰基)-β-D-阿拉伯糖苷(27),槲皮素-3-0-(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28),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9),山萘酚-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30),山萘酚-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31),1-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32),龙胆酸-5-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33),Maplexin B (34), 3"-O-galloyl-benzyl-O-a-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35)。其中有12个化合物为本植物首次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同时为本属/科首次分离得到。在此基础上,对部分黄酮类和没食子酸鞣质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多数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活性,其中具有没食子酰基的黄酮苷类活性更强,且活性强弱与没食子酰基数目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为苦津茶抗氧化和防治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阐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2、采用UHPLC-DAD技术,首次建立了同时检测苦津茶茶水中5种主要活性成分(没食子酸,茶条槭素A、B、C和3,6-di-O-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的含量测定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不同来源的苦津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茶条槭素A是苦津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多数样品含量均在30 mg/g以上。其次为没食子酸(0.63-10.58mg/g)、茶条槭素B(0.38-9.55 mg/g)和3,6-di-O-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 (0.35-9.65 mg/g)。茶条槭素C (0.51-4.58 mg/g)的含量最低。本研究首次对苦津茶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为苦津茶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首次采用DNA条形码(ITS2, trnH-psbA和trnL-F)技术,对苦津茶来源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槭属茶条槭组植物鞑靼槭、茶条槭和苦茶槭遗传背景较为接近,天山槭相对较远。首次采用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植物代谢组学方法对苦津茶来源植物及槭属27种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茶条槭、苦茶槭和天山槭主要化学成分非常相似,从北美引种的红花槭也含有与它们相似的化学成分。条槭槭、苦茶槭、天山槭、红花槭与同属其它植物差异显着。对4种活性成分(茶条槭素A、B、C和3,6-di-O-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在这些植物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发现,仅在茶条槭、苦茶槭、天山槭和红花槭中检测到这4种成分,它们有可能作为该类群植物的特征性成分。另外,基于对槭属植物传统应用、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全面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本论文相关实验结果对槭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学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支持将茶条槭组植物和红花槭组植物作为邻近分组的分类处理。本研究可为槭属植物药用价值的发现和综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综上所述,本文首次对苦津茶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和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苦津茶对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干预效果,为苦津茶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初步揭示了苦津茶干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生化机制和相关代谢途径;进一步阐明了苦津茶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发现了一些新的抗肿瘤成分;建立了苦津茶茶水主要活性成分的UHPLC检测方法,为苦津茶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采用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对苦津茶来源植物及槭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学进行了探讨,初步发现了茶条槭组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以及与苦津茶有相似活性成分的槭属植物资源。

赵丽[7]2011年在《抗老年痴呆天然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文中认为本文将老年痴呆的两种可能的致病机制:胆碱能损伤学说和自由基损伤学说相结合,主要建立了两种高通量筛选方法: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高通量筛选模型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微量筛选模型。旨在筛选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均较为显着的活性成分,从而达到协同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D)的目的。首先建立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高通量筛选模型,对66种不同的天然成分进行筛选,筛选出藤茶及其主要单体成分二氢杨梅素、远志总皂苷及其水解产物远志次苷四种活性十分显着的成分,其IC50值分别为451.11±21.09μg/mL、495.46±47.05μg/mL、31.82±2.05μg/mL、286.12±1.17μg/mL。同时,二氢杨梅素的结构类似物杨梅素和杨梅苷在0.25mg/mL的浓度下也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0.664±4.05%、38.48±±1.98%。其次建立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微量模型,对杨梅素、二氢杨梅素和杨梅苷以及它们的主要存在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同步分析,并用薄层法做进一步验证,旨在筛选出抗氧化活性较为显着的成分,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极为显着,其IC50值为10.7μg/mL,强于阳性药VC(14.69μg/mL)和芦丁(31.32μg/mL)。然而,杨梅素、杨梅苷、二氢杨梅素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并不稳定,其中二氢杨梅素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因叁者结构上都含有较多的酚羟基,推测可能与化合物本身的稳定性有关,因此对杨梅苷的稳定性做进一步的补充研究,结果表明杨梅苷溶液应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低温或常温保存,并避免接触重金属离子。鉴于以上的研究成果,二氢杨梅素具有、十分显着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极具进一步开发成为抗老年痴呆新药主要活性成分的潜力。

李瑛琦[8]2003年在《瑶族藤茶质量标准及主要活性成分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瑶族藤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的干燥嫩茎叶。近年来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表明,该植物中的主要成分为黄酮醇类化合物双氢杨梅黄素(Dihydromyricetin)和杨梅黄素(Myricetin),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以及保肝等功效。本文从化学对照品的制备、药材质量标准及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物动力学方面入手对藤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为这一具有良好前景的民族药物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化学对照品的制备及定性定量分析 采用重结晶和硅胶柱色谱的方法,对藤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双氢杨梅黄素和杨梅黄素进行分离纯化;采用UV、IR、NMR和MS进行结构鉴定。建立了薄层色谱鉴别法,展开剂为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5:0.5,v/v/v),FeCl_3为显色剂;建立了HPLC-UV法,采用Kromasil ODS柱,乙腈-2%冰醋酸(23:77,v/v)为流动相,在275nm波长处对药材中两个主要活性成分同时进行定量分析,对四个不同产地药材测定结果表明双氢杨梅黄素的含量大于24.0%(g/g),杨梅黄素的含量大于1.6%(g/g)。 二.质量标准的研究 建立了双氢杨梅黄素和杨梅黄素化学对照品以及藤茶药材的质量标准。 叁.双氢杨梅黄素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双氢杨梅黄素的HPLC-UV法,以愈创木酚为内标,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在AICHROM C_(18)柱上进行色谱分离,用甲醇—2.5%冰醋酸溶液(25:75,v/v)作为流动相,在291nm波长下检测。按100mg/kg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双氢杨梅黄素,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实验数据经3p87药动学软件处理,结果表明双氢杨梅黄素在大鼠体内的药时过程符合 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二室模型。分布和消除半衰期均较短,ti。d为 1.2 till,ti/2 6为 13 mill,表观分布容积较大,V一;为 740 InLdeg,说明双氢杨梅黄素在大鼠体内分布快而广,消除也快。 2.采用液相色谱一电喷雾离于陕质谱技术对大鼠尿样和粪样中双氢杨梅黄素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生物样品经固相革取技术处理后,采用LCffiSI-MS”法检测,结果表明双氢杨梅黄素在大鼠体内具有多种代谢产物:①形成硫酸酯结合物,并且硫酸与不同酚羟基结合,产生多种硫酸酯结合物;②形成甲基化产物,同样具有在不同位点甲基化的产物,且含量随时间产生变化;③双氢杨梅黄素自身的立体异构化产物,即与原形药物质谱信息相同但色谱行为不同的物质。 3.建立了测定大鼠尿样及粪样中双氢杨梅黄素的HPLC-UV法,流动相为甲醇一2.5%冰醋酸水溶液一四氢吠哺C2.5:74:3.5,rflnyX检测彼长为291urn,采用该法测定了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大鼠尿样及粪样中的双氢杨梅黄素。以100mg/kg剂量给药后48h,尿中原形药物的累积排泄百分比为1.5%,粪中原形药物的累积排泄百分比为 29%。结果表明口服双氢杨梅黄素吸收快,但吸收程度较差,胆汁为其主要排泄途径。

张学娟[9]2008年在《藤茶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藤茶(Ampelopsis grossdentata W.T.Wang)是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等省区,是我国民间一茶用、药用植物,富含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物质。我国壮族和瑶族人民将其幼嫩茎叶制成保健茶,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黄疸型肝炎等症。有关藤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藤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黄酮的功能活性等方面,而对藤茶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较少。本文对来自江西定南、湖南衡东、湖北恩施的叁个藤茶材料在同一生态环境下的地上部形态特征及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叁个材料枝梢、叶片的生长发育规律,叶片净光合速率动态变化,主要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藤茶的分类和新品种的选育,藤茶最佳采收时间的确定、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1.藤茶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1形态学特征对来自江西定南、湖南衡东、湖北恩施的叁个藤茶材料在同一生态环境下的芽、新梢、叶片、花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记载,发现叁个藤茶材料在外部形态学特征上存在相似性,同时也存在局部差异。相似性表现为:叁种藤茶新梢的梢尖无绒毛,呈紫红色;卷须与叶对生,在新梢上呈不连续分布,二分叉;叶为1~2回羽状复叶,幼叶无绒毛;花序为伞房状多歧聚伞花序,与叶对生,两性花。差异性表现在:芽、叶、新稍、卷须的颜色,芽叶的形状、大小,花序数目等方面。提示叁种材料可能存在遗传差异。1.2生物学特性藤茶的物候期观察:观察显示,藤茶萌芽期在2月中、下旬;花期从5月下旬始至8月下旬终;果实成熟期为9月底10月初。叁种藤茶材料的物候期以湖南藤茶的最早,恩施藤茶的最迟。藤茶新梢生长:观察结果表明,3个藤茶材料新稍生长呈S形曲线,从3月下旬到4月上旬阶段生长缓慢,4月中旬到6月中下旬阶段呈缓慢直线上升生长,到7月上旬,新稍生长加快,以后生长趋于平缓。同期条件下,恩施藤茶新梢在6月之前生长最缓慢,之后增长最快,湖南藤茶新稍生长特点与之相反。藤茶副梢生长从5月初到6月底阶段生长缓慢,到7月中旬生长加快,以后生长趋于平缓。以湖南藤茶副稍生长最快。说明湖南藤茶枝梢的顶端优势不强,有利于分枝。藤茶叶片光合速率动态变化:叁个材料的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呈“中午降低型”的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江西藤茶“午休”出现在12:00左右,湖南藤茶和恩施藤茶“午休”出现在14:00左右。叁个材料的净光合速率(Pn)随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其高光合期是7月中旬—8月上旬。为更有效的利用光能,提高产量,建议藤茶的栽培采用南北方向东西倾V型叶幕的架势。2.藤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藤茶根、茎、叶、花粉的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光学显微镜下,发现叁个藤茶材料根、茎、叶横切面组织中富含草酸钙晶体,结构差异不明显;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叁种藤茶材料茎的表皮细胞和非腺毛特征明显不同;叶片的海绵组织空隙度,上表皮非腺毛的形状和密度,下表面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的形状以及上下表面角质层纹理特征差异明显。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花粉萌发孔均为叁孔沟状,表面的纹饰是孔穴形,叁个藤茶材料花粉的形状和大小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3.藤茶的化学成分研究对叁个藤茶材料芽叶中水浸出物、总黄酮、二氢杨梅素、多酚、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叁个藤茶材料主要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藤茶活性成分总黄酮、二氢杨梅素、多酚在6月中旬含量都较高,提示为收获藤茶原料的最佳时期。叁个藤茶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湖南藤茶和江西藤茶接近,含量相对较高,是选种的优选材料。对藤茶叶片的叶绿素和花青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叁种材料的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总叶绿素、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叶片的生长而增加,同一时期,总体以湖北恩施的色素含量最高;花青素以江西藤茶的含量最高,这也是江西藤茶芽叶多为紫红色的原因。

樊静静[10]2014年在《二氢杨梅素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藤茶中主要活性成分二氢杨梅素单体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以期为其后全面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药品开发奠定基础,提升传统中药的价值,从而有力地促进藤茶资源的深度开发。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二氢杨梅素的分离制备与含量测定藤茶干燥嫩茎叶经沸水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白色粉末,经UV、TLC、HPLC、MS鉴定为二氢杨梅素,纯度经HPLC法测定,为95.1%,可以作为二氢杨梅素单体给药用于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2.二氢杨梅素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建立了二氢杨梅素血药浓度测定的HPLC方法,对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重现性、稳定性及提取回收率等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在0.04~1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0.04μg·mL-1;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准确度RE绝对值小于15%,提取回收率大于70%。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经低、中、高剂量灌胃后,各组小鼠的血药浓度均迅速上升,在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中剂量组(有效剂量)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为35.13±3.97μg·mL-1·min,Tmax为20.00±0.03min, Cmax为0.52±0.06μg·mL-1, t1/2z为42.42±3.14min, CLz/F为85.41±8.16L·h-1·kg-1。静脉给药后AUC(0-∞)为27.12±1.95μg·mL-1·min,t1/2z为32.04±3.41min,CLz为11.06±1.90L·h-1·kg-1。其中灌胃给药组Tmax在20min左右,表明二氢杨梅素在小鼠体内吸收迅速;平均t1/2在35min左右,表明药物半衰期较短,消除较快。静注后的logC-T图呈下凹趋势,表明二氢杨梅素在小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首次对二氢杨梅素的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该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以叁种灌胃剂量计算,分别为10.3%、12.9%、10.5%,表明二氢杨梅素在小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3.二氢杨梅素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建立了组织样品中二氢杨梅素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对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重现性、稳定性及提取回收率等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在0.25~125μg·g-1范围内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0.25μg·g-1;各组织质控样品的日内和日间RSD值以及RE绝对值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大于70%,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可以用于口服给药后二氢杨梅素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经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发现:二氢杨梅素经有效剂量口服给药后,各组织中药物浓度变化趋势与血浆代谢较吻合,在各组织中迅速分布,20min时各组织的浓度从高到低为心>肝>肺>胃>肾>脾,提示浓度较高的心、肝、肺、胃、肾可能是二氢杨梅素发挥药效的靶向器官;140min时各组织中药物浓度消除接近最高浓度的90%,表明二氢杨梅素在体内消除较快,不易蓄积。

参考文献:

[1]. 藤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药理作用研究[D]. 何桂霞.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2]. 显齿蛇葡萄品质评价及其相关药效学研究[D]. 苏素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

[3]. 藤茶中黄酮、二氢杨梅素的提取分离、降血脂作用及藤茶安全评价的研究[D]. 陈玉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4]. 显齿蛇葡萄制茶废弃茎中二氢杨梅素制备工艺研究[D]. 陈雁梅. 吉首大学. 2016

[5]. 施肥对藤茶品质的影响及其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的提取、纯化研究[D]. 李安琪.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6]. 苦津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槭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D]. 毕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7]. 抗老年痴呆天然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D]. 赵丽. 天津科技大学. 2011

[8]. 瑶族藤茶质量标准及主要活性成分药物动力学研究[D]. 李瑛琦. 沈阳药科大学. 2003

[9]. 藤茶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研究[D]. 张学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10]. 二氢杨梅素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樊静静. 贵州大学. 2014

标签:;  ;  ;  ;  ;  ;  

藤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药理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