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展
张 毓1,陆 琦2,周聪聪2
(1.上海立达学院,上海 201609;2.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111)
摘 要: 以我国老龄化发展现状为切入点,介绍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开设背景和专业定位,并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团队建设、应用型实训室建设几个方面阐述专业建设现状,提出培育整合照护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 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目前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人口已达2.41 亿,占总人口的17.3%,其中80 岁以上高龄老人2 400 万,1.5 亿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有4 063 万,完全失能老人有1 000 万[1]。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第一,养老模式由传统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变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医养结合、“互联网+养老”并行发展的多元养老新格局。第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由单一的生活养老变为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多层次的养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在经济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晚年生活方式。第三,社会养老服务由民政福利院的行政管理转向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管理[2]。
1 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开设背景及定位
1.1 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开设背景
社会对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各级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中心服务人员,以养老护理员或护工为主,主要从事简单的基础生活护理工作或体力劳动,专业水准与综合素质较低。这就迫切需要卫生职业院校培养大批能够从事老年相关产业的策划、开发和经营工作,从事高层次老年管理、护理、培训和指导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1999 年我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截至2014 年,全国共有63 所高职院校设有该专业,以高职院校为主,有少数本科院校招收社会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本科生,没有研究生层次的院校,更没有一所养老福祉大学[3]。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养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政策的引导,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多[4]。仅高职院校就从2014 年的63所增加到2017 年的159 所。政府重视、院校积极、行业支持、机构助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形成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体系[5]。可以说,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1.2 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定位
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老年保健及老年产业管理两个领域。第一个领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医学、护理、康复保健知识,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指导,如医养结合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老科、老年康复保健中心等;第二个领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学知识,能参与养老产业策划与经营,如老年大学、养老企业、O2O 养老平台等。
2 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2.1 人才培养模式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协同育人和特色办学两个方面实施。如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万佳宜康”冠名班[6],实施“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生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工学结合模式,将职业教育置于企业之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校企协同育人“订单班”,自2012 年起与多家养老企业合作,实现招生、就业“双赢”目标[5]。武汉民政职业学院通过校、企、行、政联合办学,打造“开放式课堂”,将学校教育与养老企业、养老行业和政府指导全面联合起来,并邀请省工会、老年文化艺术团体等也参与到学生培养中[7]。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院专业设置特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旅游养老产业运营、老年教育管理和智慧养老运营3 个专业方向,分别侧重“旅游+养老”“教育+养老”“互联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养老服务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需求,给学生更多就业机会[8]。王家丽
社会各界都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加强网络安全的教育与宣传,通过多种措施来提升全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震慑黑客、网络攻击者的不法行为,从根本上对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净化,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虚拟社会。另外,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构建高水平的网络安全管理团队,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属性。
目前,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围绕夯实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3 方面展开,根据养老服务工作任务、岗位设置、协同育人、特色办学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完善的有张烨等提出的“三核”课程体系[7],将课程体系分为内核课程、中核课程、外核课程。内核课程是指与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匹配的主干核心课程,如老年康复护理技术、老年福利机构经营与管理实务等;中核课程是指为保证内核课程的顺利学习而设置的基础性课程,如社会工作概论、老年营养与膳食等;外核课程是指为提高养老服务岗位工作能力而设置的拓展延伸课程,如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另外,也有学校根据工作任务及岗位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如根据老年护理、老年慢性病管理、老年饮食营养、老年康复保健等工作任务,对照设置老年健康照护技术、慢性病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康复技术等课程;依据岗位设置(主要就业岗、相关工作岗、发展工作岗)开设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能力评估等课程[1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课程设计,根据企业发展特点,以“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生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为特征,校企共议课程体系、共定课程内容。
2.2 课程体系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购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研究所,菌种编号为ACCC51174(来源于东北)。
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努力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包括老年护理教师、康复保健教师、心理学教师、营养学教师、养老健康照护实训教师等,并聘请健康服务相关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而以协同育人为特征的校企合作班,学校知识导师与企业技能导师共同实施教学,知识导师负责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技术与基本技能培养,技能导师负责岗位技能训练。
2.3 教师团队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9]提出在职业院校护理教育中实施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融入老年服务相关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老年护理技术,促进老年服务和管理人才培养。另外,也有院校根据学生特定的学习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探索。如淄博职业学院通过医养结合实习模式,将实习分为医疗护理认知实习和养老照护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为医养结合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奠定基础[10]。
2.4 应用型实训室
目前,我国实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并且配合“医养结合”及“互联网+养老”的新型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就我国覆盖面最广的3 种养老模式来看,居家养老虽然能给予老年人精神照护,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无法保证患有慢性病老年人的护理质量;以日间托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为主的社区养老,由于缺乏专业医疗服务,在一定层面上也阻碍了全托服务和长期照料服务的开展;而以养老院和护理院为主要形式的机构养老,虽有一定专业服务水准,但由于价格昂贵且环境单一,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一些精神压力。因此,这3 种养老模式均不能有效满足慢性病、残障、高龄、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的需求。为实现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辐射更多的特殊老年群体,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整合照料模式,建立以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社会照料、心理、营养、社会工作等专业为主的跨学科专业照护团队,提供高效、系统、连续的养老照料服务。匡中芹[3]就整合照料理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老科养老模式进行了探究,并指出整合式养老服务体系不同于日间托老服务中心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的传统养老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养老模式医、护、养相互分割的难题,弥补其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因利益、资金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融合动力不足的缺陷。
3 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建设展望
3.1 培育整合照护养老人才
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主要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室两部分。校内实训室可根据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结合自身办学特点进行模块划分,再围绕各模块继续细化设立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老年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把单一的实训室建设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有智能化养老机构实训室(包括心理评估室、心理咨询室、智能化管理中控室、休闲娱乐区、卧室区、卫浴区、多功能室)、营养配餐模拟实训室、老年护理康复实训室(包括康复护理示教区、康复训练区)[12]。校外实训室多为医疗单位、大型康复中心、高端养老机构等,为学生社会实践、临床实习、职业实训等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因此,我们可将整合照护理念引入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人才培养中,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健康管理+养老”复合型人才。“健康管理+养老”复合型人才就是具备养老护理员、保健康复师、老年饮食营养员、社区慢性病管理者、养老机构管理者等多岗位能力,注重医学、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营养学、康复保健等多学科健康养老知识的融合。积极发挥学校在整合照护养老人才培养中的枢纽作用,与本地医疗单位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临床见习,了解住院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给予其精神慰藉,及时反馈本地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组织老年科室专家来校作讲座。另外,可与养老企业、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老科等人才需求单位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议实习阶段课程体系、共定实习内容、共组实习带教团队、共建教学环境、共享教学资源、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学生能力。通过建设协同育人机制,为高质量的人才输出提供保障,实现以学校为枢纽,辐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养老家庭、养老企业、医疗机构、康复保健中心的整合照护养老体系。
3.2 建设专业化师资团队
由于本专业培养层次以高职为主,教师多为相近专业(护理、康复、心理、社会工作、管理等)毕业生,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和实务锻炼,因此,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需要提升。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教师知识与技能培训,定期邀请养老专家来校进行座谈、讲学,组织教师参加相关领域的进修学习。还可以开展老年保健与管理讲课大赛、老年保健技能大赛、老年保健知识问答大赛等,以赛促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7月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皮肤性病学》[3] 中PHN的诊断标准,受试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心、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者及精神疾患者。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5~75岁,病程1个月~3年。
3.3 统一行业标准,完善评价体系
作为“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新兴专业,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在探索和开发阶段,缺乏统一的养老服务行业标准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制约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尽快制定养老服务行业标准,规范养老产业发展,以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设置和改革的依据,完善高职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做好人才衔接工作,畅通人才成长路径,推动养老服务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4 结语
卫生职业院校作为卫生人才培养的基地,需要时刻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满足健康产业需求。因此,发挥卫生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层次老年管理、护理应用型人才,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和谐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养老服务行业标准不统一、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Z].2017.
[2]林文兄.浅析养老服务行业发展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匹配度[J].科教文汇,2017(11):89-90.
[3]匡中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2):84-85.
[4]李伟.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34-37.
[5]程桂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2):44-46.
[6]祝力维.“万佳宜康”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今日财富,2018(9):5.
[7]张烨,汪玉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3):42-45.
[8]许丽遐,陈楠,王丽君,等.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8,30(4):1-4.
[9]王家丽.在职业教育护理专业中融入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6):103-104.
[10]李玲.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医养结合实习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4):112-114.
[11]陈雪茹,程思.高职高专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时代金融,2016(7):191.
[12]陈琦,石莹.应用型大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研究[J].高等教育,2018(3):130-131.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46(2019)09-0001-03
标签:职业院校论文; 老年服务(保健)与管理专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上海立达学院论文;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