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改善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清chemerin论文_林小亮,李,明,高日扬,许振培

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 海南海口 570000

【摘 要】目的:本研究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的影响,探讨ARB改善LVH中的机制。方法:临床选取高血压合并LVH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吲达帕胺组和厄贝沙坦组,分别给予吲达帕胺片2.5mg/d和厄贝沙坦片150mg/d口服6个月。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服药前后所有研究对象测量血压(Bp)、空腹血糖(F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hemerin,并行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1.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Bp明显下降,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2.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比较,IVST、LVPWT及LVMI均显著改善,吲达帕胺组则无明显改变。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hemeri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厄贝沙坦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ARB能明显降低高血压LVH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改善心室重构。

【关键词】高血压;左室肥厚;chemerin;厄贝沙坦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21-01

本研究通过观察服用ARB代表药物厄贝沙坦前后,高血压LVH患者血清脂肪因子chemerin水平的变化,探讨ARB改善LVH的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轻中度高血压诊断标准,且心脏彩超检查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25g/m2(男)或>120 g/m2(女)的高血压合并LVH患者60例,年龄41~72岁(平均60.54岁)。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吲达帕胺组和厄贝沙坦组,两组间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入选患者均未经药物治疗或经治疗但已停用口服降压药1周以上。所有观察对象均排除冠心病、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炎症、肿瘤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 吲达帕胺组和厄贝沙坦组患者入选后分别给予吲达帕胺片2.5mg/d和厄贝沙坦片150mg/d口服6个月,期间每日测1次血压。

1.3 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均常规测量血压(Bp),并行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LVMI。隔日检查前禁食12小时,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测定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chemerin。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数据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多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双侧)为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Bp明显下降,但两组间下降程度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FBS、TG、TC、LDL均无明显改变(P>0.05)。见表1

2.2 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比较,IVST、LVPWT及LVMI均显著改善,吲达帕胺组则无明显改变。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hemeri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厄贝沙坦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1

3 讨论

据临床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可能性高达20%--60%。高血压LVH的病理生理机制比较复杂,除了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以外,还被认为与神经内分泌、脂肪因子、炎症、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探讨这些机制及治疗靶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主要推测,RAAS的关键物质AngⅡ可以作为一种生长因子,与左心室心肌细胞核中的AT1受体结合后激活DNA转录,从而促进心肌细胞的增生肥大。另外,AngⅡ还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反应来参与LVH的形成[2]。

临床及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AngⅡ的阻断剂ARB能够有效的改善或逆转高血压LVH的治疗手段。ARB改善和逆转高血压LVH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与心肌细胞膜上的AT1结合,直接阻断AngⅡ的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血压,减轻左心室后负荷,干预体内神经内分泌激素,减轻心肌炎症,降低AngⅡ造成的左室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增生等作用[2]。

Chemerin是一种新的脂肪因子,目前认为其与炎症、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发病相关。我们的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血压均明显下降,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厄贝沙坦组治疗后IVST、LVPWT及LVMI均显著改善,而吲达帕胺组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hemeri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厄贝沙坦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利尿剂等其他降压药物比较,ARB除了降低血压外,还能够进一步降低血清chemerin水平,改善高血压引起的心室重塑。因此,chemerin可能在LVH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RB通过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清chemerin的浓度发挥逆转左室重构的效应。其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及信号传导通路仍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 579-616

[2] Chen M, Chen ZW, Long ZJ, et al. Effects of sapindus saponins 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mediated by Ang II/p38MAPK pathway and cardiac hypertrophy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J].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13, 38(7): 1030-1035.

[3] Anavekar NS, Solomon SD.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ade and ventricular remodelling [J]. J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 2005, 6(1): 43-48.

论文作者:林小亮,李,明,高日扬,许振培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2

标签:;  ;  ;  ;  ;  ;  ;  ;  

厄贝沙坦改善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清chemerin论文_林小亮,李,明,高日扬,许振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