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我国城乡居民虚拟用水研究_投入产出分析论文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中国论文,城乡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引用:雷玉桃,蒋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78~81.

中图分类号:F126.1;TV21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已逐渐成为制约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前沿的水资源理论,尝试能够寻找到一条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托尼·阿伦(Tony Allan)教授在和非洲研究学院的一次研讨会上创新性地提出了“虚拟水”的概念[1],表明虚拟水是生产商品或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产品和服务中,与实体水相对应。随着对虚拟水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将虚拟水延伸至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贸易、发展战略相结合,出现了“虚拟水消费”、“虚拟水贸易”、“虚拟水战略”等理论研究。

居民虚拟水消费是指居民在使用商品或服务中间接消耗的隐藏在商品和服务中的水资源数量[2],由于它没有居民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实物形态的水那么表观直接,往往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有关研究表明居民通过使用商品或服务消耗的虚拟水量远大于居民直接对实物形态的水的消耗[3],因此,科学地量化出居民虚拟水消费,可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目前比较常用的虚拟水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产品进行具体分类并计算的水足迹法[4~6],这种方法多用于对农产品(和牲畜)的虚拟水消费量进行核算,对工业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一种是按行业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上整体把握的投入产出法[2,7~8]。由于投入产出法能克服水足迹法的局限性,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各行业虚拟水间的流动关系进行把握,衡量虚拟水消费量具有直观、准确度高的特点[9],因此在虚拟水消费量的计算中已崭露头角。

本文计算得出2002年、2005年、2007年三年各行业的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对虚拟水消费量的趋势发展及2007年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的结构和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为实现水资源节约管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是在国民经济行业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将水资源水量融合其中,构造出一种“价值型—实物型”混合性模型,从而科学合理地描述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整体国民经济用水系统,更加直观地得到城乡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

2.1 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的虚拟水消费量计算方法

国民经济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中有平衡等式,行业总产出等于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之和,即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用矩阵形式表示: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由于能得到的最新资料是2007年、2005年、2002三年的投入产出表,我们选取这三年为研究的基准年,并以投入产出表中行业分类为标准来界定各行业的划分,将获取到的用水数据分别向这些行业统一,得到17个行业,合并为五大类。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包括:①各行业的产量、居民最终消费量来源于《中国投入产出表》;②农业的用水数据来自于《中国水资源公报》;③工业各行业的用水数据来自于《中国环境统计年报》;④服务业用水数据是依据1999年中国51个行业的水利投入产出表中的第三产业用水量,按照各行业的单位产值用水量比例推算得到。

3 中国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的投入产出分析

3.1 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量的趋势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2002年、2005年、2007年三年的17个行业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量,最后合并归纳为五大类行业。

如图1所示,农村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从五大行业来看,农业和轻工业是逐年下降,而重工业和服务业是先上升后下降,在2005年的消耗量最高,在2007年又下降到最低值。农业和轻工业的下降量大于重工业和服务业的上升量,从而导致农村居民在2002年、2005年、2007年所消耗的虚拟水消费量总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消耗量依次为1153.27×、941.1672×、639.46×。2007年农村居民的虚拟水消费总量比2002年农村居民的虚拟水消费总量少了513.81×,也就是说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通过使用商品和服务间接消耗的水资源比2002年少了513.81×,将近降低了一半的数量。从人均虚拟水消耗量来看,2002年、2005年、2007年农村居民的消耗量依次为147.40/per、126.26/per、87.90/per,也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农村居民人口数量的下降并不是影响虚拟水消费量总量下降的主因。

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总量依次为1820.30×、1741.44×、1154.39×,是逐年下降的,且2007年比2002年下降了666.01×,即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通过使用商品和服务间接消耗的水资源比2002年少了666.01×。从五大行业来看,农业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轻工业、重工业和服务业是先下降后上升。

从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城乡居民的虚拟水消费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消费量来看都是逐年递减的,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消费量来看都是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的虚拟水消费。近年来,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镇,造成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加,人口的变化是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总量大于农村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总量的一部分原因;另一方面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有更高的消费水平,使用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也消耗了更多的虚拟水。进一步分析,将城镇与农村的数据相除,得到在2002年、2005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虚拟水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2.46、2.45、2.21倍,逐渐下降。可以看到,城镇人均虚拟水消费量相对于农村来说下降得更快,并存在一直下降的趋势,只要下降的幅度够大,尽管城镇的人口增加,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总量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3.2 2007年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分析

3.2.1 虚拟水消费量的结构分析

2007年农村居民虚拟水消费中用水量最大的是农业,所占比例达到68%,这与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息息相关。农村居民生活中所使用的商品和服务大多数都和农业有关,因此间接消耗的水资源中农业所占比例很高,这也表明我们要想减少农村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就应该从农业方面入手。轻工业用水量也较大,所占比重23%。重工业和服务业占比重较少,分别为8%和1%。

2007年城镇居民虚拟水消费中用水量最大的也是农业,所占比例为44%;轻工业用水量也比较高,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7%;重工业占17%,服务业仅占2%。与农村居民虚拟水消费相比,农业和轻工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重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例相应上升,反映了城镇居民对重工业和服务业有更多的消费需求。

3.2.2 虚拟水消费的合理性分析

从纵向看,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分别占最终需求的7.19%和21.36%,但却消耗了最终虚拟水消费中的22.28%和40.22%,这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因而导致虚拟水消费量比例的大幅度增加。

从横向看,农业和轻工业最终需求占总最终需求的4.2%和14.89%,但却消耗了最终虚拟水消费中的41.57%和29.24%,农业的比重增幅很大,表明削减农业的虚拟水消费量仍然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方向。重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最终需求占总最终需求的33.19%、17.8%和29.92%,消耗最终虚拟水消费的比例却降低为22.91%、4.6%和1.68%。由此可以看出,增加服务业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相当于减少了最终需求对虚拟水的总消费,从这一个角度分析,服务业应成为今后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到,近年来,城乡居民的虚拟水消费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量来看,都是处于一个逐年递降的好势头。具体从行业来看,重工业和服务业曾出现过虚拟水消耗量上升的现象,应引起相关的注意。另外,从最终需求比例及其对应的虚拟水消费比例对比分析来看,城乡居民的虚拟水消费结构仍然不合理,造成城乡居民所占虚拟水消费总量的比例远大于所占总最终需求的比例。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农业和轻工业是耗水量大的行业,在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中所占比例大,重工业和服务业是耗水少的行业,在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中所占比例小。因此,从合理性出发,对于重工业、服务业,应其增加在最终需求中的比例;对于农业,由于其在最终需求中所占比例较少,应该转换方向,积极开发农业的节水技术,从而减少经济中的水资源消耗量。

从城乡对比上分析,由于生活水平等原因,虚拟水消费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量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量都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的消费量。因此,寻找有效的降低城镇居民虚拟水消费量的方法途径是节约居民水资源的重点方向。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城镇人口不断上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将促成居民虚拟水消费量增加。

分析得到,人均消费量的大幅度下降可以一定程度地控制城市虚拟水消费总量,因此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调整生活模式和饮食结构,从每个人做起,可以很好地达到减少虚拟水消费量的目的。

标签:;  ;  ;  ;  ;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我国城乡居民虚拟用水研究_投入产出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