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特点的体现_文学论文

论阅读教学特点的体现_文学论文

谈阅读教学体类特征的体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体类特征,一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体,二是指现代文和文言文不同的语体,三是指具体文章在文体方面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体类为阅读教学的丰富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阅读教学有着制约作用,阅读教学应该体现不同体类的鲜明个性。可是新课程改革以后,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即体类特征的淡化。有些阅读教学,不管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不管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更不管文章自身的个性,都是读读课文,谈谈感受,说说喜欢的句子。这样泛化的无体类特征的教学,浪费文本教学资源,违背阅读规律,误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其历史原因:

一是对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文体类型的一种反动。新课程改革以前,阅读教学过多地关注文体的类型,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文章的体类上,甚至把教学的主要精力花在狭隘的文体知识的反复讲解上。新课改使人们认识到这样的教学背离了阅读教学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任务。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无文体特征的阅读教学。

二是新教材主题单元、不同文体混编的新的呈现方式的暗示。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主题单元、不同文体混合编排的方式,被许多新教材所采用,客观上引导教师的教学注意由文体向其他方面转移。但不同的呈现方式各有其长短,我们应该扬长补短,而不可使其短处更加突出。

三是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强调阅读感受、强调语言品味的理念。新课程标准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相对淡化了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加重视阅读的过程体验,更加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无疑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但也因此使一部分教师产生了阅读教学不需要关注文章体类,拒绝文体知识的误解。

在改革中,有时候的确需要矫枉过正,但也必须警惕另一面,即过犹不及;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可取的。那么,阅读教学应该怎样体现文体特征呢?

1.强调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并不是强调文体知识的教学,而是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的内容。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绝不是回到过去的文体知识教学。绝不是教学小说,就是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欣赏情节,就是识别哪里是开端,哪里是发展,哪里是高潮,哪里是结局。教学说明文也不能是识别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教学议论文并不就是辨别几种论证方法,辨识几种论证结构。文体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有一定帮助,但每一篇课文都是如此,初中如此高中如此,高一如此高二还是如此,就没有什么意义。姑且不说我们语文学科时至今日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明确的文体知识;即使有了比较理想的知识系统,从根本上看,还是文体知识为阅读教学服务,而不能阅读教学为文体知识的学习服务。

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首先体现为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先来看于漪老师教学《晋祠》的经典案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为:

(1)学生口述自己熟悉的祖国名胜古迹。

(2)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晋祠”的词条。

(3)比较词典条目和课文内容的异同。

(4)比较学生提出的设想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安排。

(5)抓住具体语言讨论文章是如何抓住特征说明的。

(6)讨论文章中哪些历史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文章又是如何突出它们的特点的。

(引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郑桂华 王荣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以下案例同)

很显然,于漪老师的教学并没有纠缠于说明文的具体知识,但两节课的教学却又充分凸现了说明文教学的文体特点。其实,当我们把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归纳为这样简单的思路的时候,已经和她教学的原生态大相径庭,如果我们直接阅读其教学实录或者聆听她的教学,就会深刻感受到那是两节血肉丰满的说明文教学课,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从语言入手,都是一种阅读、品味的活动,但又是典型的说明文教学,而绝不可能混同于散文等其他文体的教学。钱梦龙先生教学《死海不死》,则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的经典案例,这里不再直接引述。

一般说,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有基本规律的。比如抒情散文的阅读,重在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欣赏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具体方法,品味积累美的语言;说理类文章的阅读,重在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分析文章说理的内在逻辑和论证结构,欣赏、学习文章成功说理的具体方法,品味文章富有说服力的语言。而同一种文体,不同的具体类型,又有不同的重点。如同是散文,学写景散文,要把握文章所写之景的特点,作者写出这些特点的手段,在特定的景中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与特定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语言;学叙事散文,则要捕捉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情感,欣赏学习文章叙述故事的方法和手段,学习文章叙事语言的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文体的教学内容虽然有共同的指向,但并不是说所有同一文体的教学就拘泥于同一程式,每一篇的教学因具体文章的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的不同,会各有所取;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虽然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但基本的内容指向又是基本不变的,否则就模糊了阅读教学的体类特征,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比如,教学《劝学》以写比喻句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口语交际为教学重点,我们以为都脱离了具体体类的特点。

2.强调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不是持守狭隘的文体分类,而是根据具体文类的阅读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提出的“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的说法,很能代表我国传统文体分类的特点。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也说,“盖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着”。而我们许多老师对文体特征的理解则比较狭隘而僵化,只要提到文体就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和界说,甚至每种文体都只能有一个范式。在一些老师心中,似乎除了《谈骨气》就没有典型的议论文,除了《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没有典型的说明文,既不承认“非典型”文体类型的存在,也不接受文体本身的演进和变化。有些老师,一旦强调文体特征,就一定要明确定性某篇课文的文体属类,每一篇文章的文体必须有一个无可争议的定论,否则就无法进行教学。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对文体理解的灵活性,对某篇文章体类认识上的不一致,并不妨碍阅读教学中文体特征的体现,因为体现体类特征的关键是根据体类的不同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孙犁的《荷花淀》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法布尔的《蟋蟀》无论是散文还是说明文,我们都是针对文章本身的体类特点进行教学。我们再来看看洪镇涛先生教学《天上的街市》的案例,其教学思路主要为: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诵读边想象画面。

(2)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诵读节奏。

(3)学生描述、交流所想象的画面,教师引导、点拨。

(4)教师示范语言品味和构思推敲方面的两个问题(“天上的明星现了”能否改为“天上的明星亮了”;“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能否颠倒顺序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5)学生参照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提出语言品味和推敲构思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6)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7)学生背诵诗歌。

这节课的教学,所采用的范读、把握感情基调、想象画面、品味语言、推敲构思、指导诵读、当堂背诵等教学方法,既体现了诗歌这类文体教学的共性特点,也体现了《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体类的个性特点。

应该说,一定的体类,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一定的基本规律。比如说明文教学,让学生大谈阅读感受,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教学进行课本剧表演,议论文教学大搞配乐的所谓美读,一般说就不妥当。有老师教学屈原的《离骚》让学生一人两句接力式诵读课文,教学杜甫的《石壕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以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让学生演课本剧,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分析词法和语法为主,我们以为其教学方法都不切合体类的特点,很值得探讨。但不同体类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又不是绝对的公式化的,因文而异才是合适的。一位老师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先让学生将文章缩写为300字左右的介绍荔枝的短文,认识文章大量引用古诗文对说明的作用,再设置情景让学生从文章中筛选信息编写介绍荔枝的MTV脚本,其教学方法既有创新意识,也切合文类的特点。

3.强调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不是让学生识记文本的文体类型及其特点,而是根据体类不同确定语言训练的重点。

阅读教学都要以语言的训练为核心,但语言训练的内容因为体类不同而各有侧重。如前面列举的于漪老师《晋祠》的教学案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把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显然又不同于散文、小说和诗歌的语言品味,教学的重心落在形象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上,这就是文章体类特征的体现。而宁鸿彬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则可以说是体现这一要求的经典案例。全文的教学思路主要为:

(1)学生阅读课文,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皇帝”(在空缺处填写适当的形容词)。

(2)学生阅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情节。

(3)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谈谈骗子为什么能成功。

(4)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孩子能够识破真相。

(5)小结抓住课文叙写的事件去追查原因的阅读方法。

毫无疑问,全文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着眼于语言的活动,而这些语言活动又是着眼于人物和情节的欣赏,通过人物情节理解主题,这样的教学是由童话的共同特点和这篇课文的个性特点所决定的。不同文类,阅读教学语言训练的重心不同,这在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教学中区别最为明显。一方面,文言文的教学要关注的语言和现代文不一样;另一方面,文言文的文体分类和现代文也有不尽相同。我教学《阿房宫赋》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

(1)学生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并整理自己的疑难问题(基础较差的班级可安排一课时在老师指导下学习)。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解决问题,教师随机穿插提出应该注意的语言问题(主要关注古今词义的区别,文言文句式的特点,根据上下文揣摩文意等)。

(3)出示教师根据课文缩写的文段,学生阅读课文填出文段中留空的词语。

(4)集体讨论文段中应该填写的词语,学生根据括号中填写的词语回读课文中对应的语句。

(5)归纳文章铺陈描写的特点,并介绍“赋”体文章的基本特征。

(6)教师配乐诵读课文,学生跟读并体会“赋”体文章铺陈描写的文章魅力。

(7)指导学生诵读典型的“铺陈”段落,小结铺陈描写的作用。

(8)出示教师改写的文章结尾,比较改写结尾和原文的异同。

安排这样的思路,是力图在体现文言文教学语言特征的同时,又以“赋”体文章的语言特点为重点。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文体知识,尽管没有清晰的文体分类,但讲究体类是母语文章的特点,文体有别是客观存在;不同的文章体类,必然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无视这一点或者刻意回避、否定这一点,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也许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承认这一点并探索体现各种不同体类要求的教学方法还是必需的。

标签:;  ;  ;  ;  

论阅读教学特点的体现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