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183;仿制#183;品味——由江、浙、粤卷漫谈高考卷对新高考备考的引领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高考研究也异彩纷呈,这些研究既开阔了一线教师的视野,也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颇具指导意义。但由于新课程推行的时间较短,高考试题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对个别试题的探讨与考证上,而从宏观上研究各省区新高考命题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对备考引领作用的讨论略显不足。本文拟从对江苏、浙江、广东卷的分析加以尝试,以此求教于同仁。
一、探寻方向,掌握规律
(一)江、浙、粤卷的共同特点
1.重点知识同关注
(1)政治知识运用:分封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民族区域自治、民主等。
考查方向:
①制度本身的运作
如:(2009浙江卷·1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B)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②政治概念的理解
(2009广东卷·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B)
A.王位继承制度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D.郡县制度
③制度的社会影响
如:(2009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C)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④现象的本质探源
如:(2009江苏卷·23)(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4分)
(2)经济发展演变:赋税变化、官营企业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全球化等。
考查方向:
①赋税折射社会
如:(2009浙江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C)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②强调企业性质
如:(2009广东卷·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B)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③经济政治结合
如:(2009浙江卷·39)(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009广东卷·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除此之外,还有2009年江苏卷第24题的第(1)(2)问。
④经济联系生活
(2009江苏卷·22)(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思想文化并行:书法艺术、主流思想演变、人文主义、理性、马克思主义、民权、相对论等。
考查方向:
①基础知识判断
如:(2009浙江卷·12)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②情境材料解读
如:(2009广东卷·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D)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③内涵隐性对比
如:(2009江苏卷·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D)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009广东卷·21)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A)
A.相对论 B.日心说
C.量子假说D.万有引力定律
(4)科技知识闪现:冶铁技术、空间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
考查方向:
①基础知识记忆
如:(2009浙江卷·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②科技政治结合
如:(2009广东卷·28)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宏观细节相结合
宏观主要指大跨度的时空结构,细节主要指的是具体的、细微的知识点,用细微的知识点点缀大跨度的时空结构,使得历史知识有了令人信服的归属。
如:(2009江苏卷·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3.史学理论显要求
史学理论: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包括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
考查方向:
①史学概念理解
如:(2009江苏卷·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C)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②学者观点推断
如:(2009江苏卷·7)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B)
A.全面揭示近代中国历史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除此之外,还有2009年广东卷第25题。
4.国际共运受关注
如:(2009广东卷·20)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C)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009浙江卷·21)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D)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5.生活史比重增加
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内容。
如:(2009广东卷·25)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009江苏卷·22)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社会史则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
(二)江、浙、粤卷的个体特色
浙江卷:题无新意,重心在稳
形式上:试卷结构不再以专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范围更广;主观与客观题的分值安排比较均匀;题量、阅读量大小适中。但在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上非常欠缺,如情景创设上显得生硬、漂浮。
内容上:主干知识都有所体现,无偏题、怪题,比较朴实。但对知识的挖掘、内涵与外延的思考略显不足。
难度上:选择题难度不大,材料题所选材料平实易懂,但过于偏重简单的记忆。
广东卷:继续创新,引领探究
1.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史学著作、名人日记、统计图表、歌谣、诗歌、自编材料的运用,使形式更加活泼。
2.新的史学成果的运用。如选择题第23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该题创设材料让学生得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在罗斯福新政前就已出现”的结论与中学教材现行观点“罗斯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有较大区别。
3.充分渗透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如第26题设计角度新颖,以“研究性学习”形式命题,要求考生将材料与结论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考查基本的史学素养。该题还要求学生补充材料论证结论,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多元化和开放性。
江苏卷:雍容华贵,内涵深刻
1.重难点突出,强调主干。从试卷来看,虽有难度,但非偏题、怪题,而是能紧扣考纲,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如对古代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近代化(第6题的民族资本主义、第7题、第22题的婚俗)等。
2.考查角度新颖。同样的知识点,由于考查角度的不同,甚至独特,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不仅能给师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也符合高考注重能力选拔的特点。例如,第16题,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没有直接考查,而是提供历史各阶段影响较大的事件作为时间的暗示,从而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
3.对人类文明的感悟、人生境界的思考,远比我们教会学生过去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更有用。在新课程背景下,这份江苏历史试卷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二、仿制高考,模拟命题
不会命题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有效地关注高考就应该学会模拟高考。日常教学中,命题的最好蓝本是高考卷。仿照高考卷自行命题应该做到:
宏观:
1.仿照高考卷的依纲靠本。紧扣《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围绕新教材专题,“轻负高效”是我们的追求。
2.仿照高考卷的结构与方向。命题时要有宏观的架构,有合理的分布和明确的考查方向,尤其要仿照高考试题的规律和韵味。
3.仿照高考卷的取材与立意。不仅要有教材意识,更需要有课程资源意识,与历史科学习有关的一切课程资源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但所选教材外的素材要具有一定的考查意义,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盲目采用。
4.仿照高考卷的原创性。命题力求原创,即使不能够原创,也要加以改造,照搬现成试题往往得不到真实的状况反馈和科学的训练效果。
微观:
仿照高考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模拟试题要注意严谨、科学,创设情景要合情理,引用成果要真实可信,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具体的题目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试题题干要完整且指向要明确,选项要同质
如: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
A.罗马自然法是法律观念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B.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C.罗马法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梭伦改革时设立了雅典“陪审法庭”
题干没有明确的限定语,指向也不明确。所列举的选项不同质,究竟考查法律还是人物的思想、活动?杂乱无章,让人难以判断。
②题干与选项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如:上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起云涌,反映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答案是A。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题干中所呈现的现象与社会制度变化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③创设情景、提供图片要与题目有紧密联系
如:读下图,英国宪章运动的群众斗争反映当时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①经济基础 ②阶级基础
③理论基础 ④实践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D.②④
如果将图片省略掉,也不影响题目的解答,所以图片为多余的信息。
④试题与答案要协调、严谨,答案要完整
如: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写道:它以万国博览会这一自我庆祝的仪式拉开了序幕。1851年伦敦博览会、1855年巴黎博览会和1876年费城博览会无不昭示着这一胜利,向世界展示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
问题:
(1)19世纪中期欧美“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是怎样实现的?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
不足及理由:第(1)问的答案不完整,至少还包括政治等其他因素。
⑤引用材料命题需尊重材料的原意和科学性
如:(2009天津文综·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D)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而在1912年11月10日《胡适留学日记》中却是胡适视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主要基于他倡导宣传民族主义,而不是变法图存。命题者却无视这一史实,随意裁剪材料,断章取义。
三、品味高考,提升内涵
(一)品味高考卷的灵魂:基础与能力
1.就基础而言:重点知识逐字逐句落实、反复诵读揣摩,做到字对意准并关注细节。
2.就能力而言:在讲练结合中提高读书能力、整合能力、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教师下海,学生上岸”,在实际操作中将自己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二)品味高考卷的创新:形式与内涵
1.形式不断创新:新材料、新情景、研究性学习等试题类型的引入,在平时的训练和研讨中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到位。训练中要不断创新,大胆尝试,见到的新题型、新思路要敢于引入。
如(2009广东卷·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C)
A.4.6个 B.3个 C.2.6个 D.0.55个
这道题如果限于数字本身,就无法理解如何推断出这一个数字,实际是只需要关注数字的大小和对应的阶段,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此题突破了常规的思维,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最好例证。
2.内涵深入到对研究成果的直接引用与对生活的思考:对教材知识要深入挖掘,要追寻问题的前因后果;对课外知识要多角度思考与历史的关系,建议看几本原著,如:陈寅恪、钱穆等著名史学家的史观、史学著作等。
(三)品味高考卷的演进:方法与应变
1.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与指导:课前预习完成思考题,或对预习部分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评析试卷时,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析题、答题,尤其是多角度分析问题。
2.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日常的训练中,题型和选材要经常变化;模拟卷的风格要时常改变。在训练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完全陌生的内容和题型:首先要冷静,其次要抓突破点。
(四)品味高考卷的平实:准确与规范
1.知识表述要求准确无误:高考的要求使得我们在表述特定的名词和时间时要准确无误。学生看书时要边看边书写专有的名词和时间,反复的记忆就会起到强化作用。
2.形式上要做好“规定动作”:日常训练中要加强学生的意识,避免字迹潦草模糊,书写不规范;答题缺乏条理,没有层次感;答题随意,不按顺序答题;缺乏学科特点,多用抒情语言等。
高考卷的意义不在高考卷本身,而是能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的透视;也是通过这一渠道实现了与前沿学者的对话、交流与争鸣,使我们的教学方向更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