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校长现状调查报告_农村教师论文

北京市中小学校长现状调查报告_农村教师论文

北京市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中小学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校长论文,队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2003年北京市教委指定课题,北京教育学院“中小学院长队伍现状调查”课题组由方中雄任组长,在李方、徐永利、梅汝丽、陈孝彬、蓝继世等顾问组成员的帮助下,经过两年的调查走访,分析研究,完成了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课题组为达到全面了解中小学校长队伍的现实情况,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推进北京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决策的科学化的目标,就北京市中小学校长的基本情况和政治思想状况、专业化程度和校长的工作及生活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个别访谈法、作品分析法,最后,用Spss统计软件系统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并结合访谈、作品分析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集体研讨,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

(一)自然情况

1.北京中小学校长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出现年轻化趋势

35岁以下的年轻校长占10.2%,46—50岁年龄段的校长所占比例最大,占36%,56岁以上的校长占13.1%(其中60—68岁的校长27人,占3.5%),其他各年龄段的校长所占比例在12%—16.1%左右,比较均匀。

2.北京中小学校长的身心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小学校长自认为没有任何疾病的占65.7%,有一般疾病者占17.7%,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心因性疾病者占16.2%。中小学校长的健康状况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阶段的增高,校长的健康状况出现滑坡,46—50岁这个年龄段,是校长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也是患病率明显增加的年龄段,50岁以上的校长,患病者近50%。校长的健康状况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女性校长的健康状况明显比男性校长差。女性有疾病的占40%,而男性有疾病的只占29%。校长的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如来自社会家庭的高期望(占36.3%)和上级的高要求(26.4%)。对来自工作的压力,校长大多能够通过积极的方法去排解,但也存在调节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隐性心理问题没有得到业内和社会的重视。

(二)专业化程度

1.北京中小学校长的学历层次较高,但多为后续学历

中小学校长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78.5%。其中,小学校长达到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含课程班)的有68.3%。中学校长具有大本学历者占76%,研究生及课程班结业者占16.9%。中小学校长最后学历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业余学习(半脱产)。专科学历中有72.4%、本科学历中有78.7%是后续学历。

2.北京中小学校长大多具备任职所需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历,但职前准备不够充分

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占85.3%。绝大多数校长具有一线教学经历,10年以上教龄者占70.1%,只有4位校长没有任何教学和任职前管理工作经历。90 %的校长有主任的工作经历,但是45.9%的校长任职年限在5年以下, 还有部分校长没有担任过主任。70.1%的校长有副校长的工作经历,但是,59.1%的校长任副校长年限在5年以下,还有14.7%的校长没有当过副校长。

3.北京中小学校长均分别参加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专业培训

77.8%的校长参加了校长岗位培训或任职资格培训。22.2%的校长(171 人)未参加岗位培训或任职资格培训,但其中有105人参加了教育管理专业续本科的学习,按“九五”校长培训的规定,这部分校长是可以免岗位培训的,另外56人的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4.北京中小学校长大多对专业领域内新理论、新知识和实践有一定了解,但在深度和实际应用方面有待提高或加强,还有部分校长未能及时学习了解专业新理论、新知识

多数校长自认为对终身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校本管理、环境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等专业新理论新知识了解较多,说明多数校长重视新知识的学习。对所列新知识新理论的了解程度,大多数校长认为只是处于“比较了解”或“一般了解”的水平,说明校长在这些内容的了解深度上或实际应用方面,尚有明显不足,在新知识的结构上存在一定偏差。了解不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国际化、发达国家教育动态等国外信息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方面。对课题组所列的15项内容,每项都有4%~24%不等的校长表示“听说过”或“很陌生”。说明有少部分校长未能及时学习和了解专业新知识、新理论。

5.北京中小学校长基本具备应有的专业能力,但也有明显的能力弱项

中小学校长大多自认为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很强”;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识人用人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强”。他们对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教育教学指导评价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也比较看重。校长自认为教育教学评价和指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科研能力、物质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等方面属于“中等”水平。同时,在校长应该具备的能力中,他们认为开拓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科研能力、物质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不太重要。教委主任则有9 成认为能够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校长不足40%。

6.北京中小学校长对校长职业特点的认识比较到位,但在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又比较实际

83.8%的中小学校长认为校长是“高度专业化的职业”。52.5%的中小学校长认为校长产生方式最好实行竞聘上岗,27.2%的校长主张“组织任命”,10.5%的校长支持“教代会推举”。在“校长的行政级别是否应该取消”这个问题上,只有16.1%的校长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确表示“不应该”的,占36.4%,另有43.7%的校长持“无所谓”的态度。城乡对比的情况表明,郊区校长不赞成取消校长行政级别者明显多于城区的校长。

7.北京中小学校长多数有专业发展规划意识,有比较务实的职业发展目标

79.1%的校长有自己的发展规划,20.9%的校长没有规划。69.2%的中小学校长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管理风格的校长,14.9%的中小学校长希望自己成为教育专家型的校长,但还有12.8%的校长仅满足于“基本称职”。校长有无发展规划与校长的知识、能力之间关系密切,校长职业发展目标定位层次不同,其自身知识、能力的水平也有明显差异。

8.北京市中小学校长的工资收入在学校内相对较高,对收入的期望值较合理,但存在中小学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

与其所在学校教师收入的平均水平相比,多数校长收入相对较高,60%的校长高于教师;10%的校长是最高的;只有29%的校长认为与教师相当。如果实行校长职级制,校长月收入的期望值最高者是30,000元,最低者是1,000元。大多在3,000—5,000元之间,期望5,000元的占36.7%,期望3000元的占25%。中学明显高于小学,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三)履职状况

1.绝大多数校长在超负荷工作,但多忙于事务性工作

每周工作6天的校长比率高达58.5%,而工作5天的校长只占25.1%。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者高达75.5%,而每天工作8小时者仅占10%。80.8 %的校长经常在下班后还要开行政会,处理常规性工作,如巡视校园、整理文件、写工作总结、与教师谈话、接待家长、完成临时性任务、处理突发事件等。校长的时间大多消耗在以下方面:参加各种会议、常规的行政管理、接待各种来访、教学管理、各种公关活动。有81.6%的校长为筹措经费奔忙和发愁。

2.多数校长敬业,但不乐业,反映职业的吸引力不够强

84.8%的校长经常关注和谈论学校生存和发展问题。32.6%的校长经常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头疼。对于当校长,49.9%的校长持“让当就当”的态度,15%的校长明确表示“不愿意当”,只有31.7%的校长表示“愿意当”。在这个问题上,城乡存在差异,农村校长表示“愿意当”者相对较多。

3.校长普遍自认为在教学管理方面投入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教师并不认同这一点

在关于校长工作所耗时间的调查中,校长把教学管理排在第1位; 教师把参加会议排在第1位,把教学管理排在第4位。40.3%的教师反映校长在一个学期里没有听过自己一节课。教师问卷调查表明:校长“经常”深入课堂或教研组的占2.7%;“偶尔”的占56.9%;“从来没有”的占9.9%。

4.绝大多数校长普遍参与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但投入的时间极少

只有10.7%校长没有科研课题。在关于校长工作所耗时间的调查中,校长“从事科研工作”居于倒数第4位。

5.多数校长对课程改革比较了解,但需要加强学习;多数校长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但仍有部分校长态度不积极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52.1%的校长“了解较多”,37.4%的校长“了解一些”。校长希望深入了解的有关课程改革的内容依次是:校本课程开发、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方式变革、发展性评价、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校本教研、学科课程标准、合作学习、教学三大目标等。62.4%的校长“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并尽心竭力地实践”;10.4%的校长认为“无所谓,当成一项普通工作就行了”;17.5%的校长表示“说不清,走一步看一步吧”。

6.教师对校长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教师对校长的工作感觉非常满意的占5.1%;满意的占29.8%;一般的占48.4%;不满意的占12.4%;非常不满意的占4.2%。 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校长是权力型的占42.6%;业务能力型的占18.6%;民主型占12.6%;人格魅力型的占7.6%; 经营型的占6.5%。

(四)校长对工作的感受和希望

1.校长对自己工作的内外环境满意度不高

7成左右的校长为创收和改善办学条件发愁;半数左右的校长为教师素质低、 好教师留不住、差教师流不出以及家长素质低、生源差、学生厌学、学生难教难管而头疼。对校长负责制实施的效果,29%的校长认为很好,63.3%的校长认为一般,4.7%的校长认为很差。反映出这一影响校长工作的制度需要改善。

2.校长普遍认为自己权力有限而责任无限,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很大

在校长应扩大的自主权问题上,校长们对用人权和财权呼声最高,分别占91.8%和79.3%。还有38.7%的校长认为应该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也有少部分校长认为应该在课程或教学上给校长自主权。81.6%的校长认为筹钱创收是最不应该由校长承担的工作。校长们反映:他们有太多“责任人”身份,因此要参加不少不该参加的会议,承担不少不该承担的工作。社会和家长的期望高、经费困难、上级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校际之间的差距和竞争、教师的发展和待遇需求等因素,是校长压力的主要来源。

3.校长大多认为干群关系比较融洽,但小学和中学存在差异

82.9%校长认为自己的工作“经常能够得到大多数教职工的理解”,13.3%的校长认为“有些事情能够得到多数人理解”。只有2.3 %的校长认为自己的工作“经常得不到教职工的理解”。在这一问题上,小学和中学存在差异,小学的情况明显比中学差。

4.校长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理解、支持和关怀

校长认为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主要应该是经费保证、政策支持、教育理念引领、监督检查,分别占89.6%、88.7%、68.1%和55.2%。希望上级领导能够理解校长工作的艰辛和难度,注重校长工作的实绩或实况,考虑校长工作见效慢、校际之间、地区之间不平衡等对工作的影响,客观地评价校长的工作。希望上级领导能多与校长谈心,倾听校长的苦衷。希望上级领导对教师、家长告状能明察。希望扩大校长的用人权、财权、办学自主权、教材选用权等权利。

三、研究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总体状况基本良好,在年龄结构上出现年轻化趋势;学历层次较高;多数校长具备任职所需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历;参加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专业培训;基本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对校长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大多有较高的职业理想,责任心强,并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与首都要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较,北京市中小学校长队伍状况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校长的基础结构、工作方式、核心能力、制度因素等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几个问题之间又有着一定的逻辑一致性。

(一)校长队伍的基础性结构尚有欠缺,亟待优化

1.原始学历层次较低,后续学历含金量不足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校长的学历层次均达到甚至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大多数校长的最后学历是在高中或中师、大专基础上的后续学历,即是在职学习获得的。在职学习固然有其优点,但学习的实效性、系统性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工学矛盾”等因素的严重困扰和影响。虽然提倡用人“不唯学历”,但原始学历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作用还是不能忽视的。

2.知识水平和结构状况不理想,难以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

从校长的年龄上看,6成左右的校长是50年代前后出生的,就是说,他们是在60—70年代接受的学校教育,其知识基础的相对薄弱是可想而知的。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一直很重视中小学领导干部的培训。目前,所有校长均参加了不同层次或类型的专业培训,对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同程度地有所了解,但其了解程度多在“比较了解”或“一般了解”的水平。还有4%—24%不等的校长对我们所调查的每项内容只是“听说过”或“很陌生”。可见,校长对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学习和掌握的深度、高度都不够,难以应对挑战和适应首都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

3.年龄结构上的年轻化带来新问题:半数校长属于“新兵”,由于资历较浅,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比较缺乏,专业成熟度不高

在所调查的772位中小学校长中,14.7%(114人)的人没有副校长的履职经历,副校长的履职经历在1—5年之间占59.1%。从担任主任的情况看,51.8%的校长担任主任的年限在5年以下或没当过主任,还有个别校长没有一线教学经历。 如此多的中小学校长职前准备这样欠缺,势必削弱这支队伍整体的内功。

从履职年限来看,担任正校长的年限在1—5年的有390人,占50.1%,6—10年的占26%。就是说,5成的校长履职年限在5年以下,这样一支“新兵”占半数的校长队伍,应该说是充满生机的。但是,根据中小学校长成长阶段理论,他们尚处于适应期和称职期,成熟起来还有待时日。

(二)校长的工作方式多是“事务型”、“会议式”、“权力型”,与知识管理和专业化管理不相适应,需要向专业化的方向转变

1.忙于具体事务,工作方式主要是会议式

中小学校长普遍反映“很忙”,8成左右的校长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消耗在参加各种会议、常规的行政管理、接待各种来访、各种公关活动上。会多,是校长工作的特点。在校长参加的会议中,最多的是上级教育部门召开的会议,其次是自己主持召开的会议和学校内的其他会议。会议式管理成为校长主要的工作方式,即准备会议,听会或开会,传达会议精神,执行会议要求,又通过会议进行检查或汇报。用首都教育现代化和现代学校管理模式(信息化、法治的、系统的、变革的)对校长的要求衡量,停留在这种方式上的管理显然是比较落后的。陷于具体事务性工作和文山会海之中的校长,很难真正扮演学校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反过来,以这样的方式去工作,事不可能不多,人不可能不忙。

2.权力型管理方式

在所列举的“人格魅力型”、“业务能力型”、“权力型”、“民主型”、“经营型”等5种校长类型中,教师认为其校长是“权力型”者最多,占42.6%。 说明依靠专业力量进行管理的少。行政领导认为校长“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比较严重。而教师所“希望的校长类型”主要是“民主型”的(36.3%),而不是“权力型”的(1.5%)。

(三)体制上存在权限不清,职责错位现象,造成校长忙筹钱,而真正属于职责内的专业性管理工作却不到位

对校长负责制实施的效果,方方面面的满意度都不高。中小学校长比较普遍地认为缺乏自主权,校长的权力有限而责任无限,希望扩大人事权、财权和办学自主权。所以感到缺乏自主权,是因为中小学校长的确承担了不少不该由校长承担的工作,如筹钱创收、各种公关活动等。81.6%的校长为创收和经费奔忙和苦恼。校长们希望投入足够的教育经费,不要给校长“自筹”经费的任务,如果要求校长自筹,就要放权、松绑。

由于花费很大精力去筹钱,因而校长实际投入教育教学等专业管理的时间和精力也就很不够,“经常”深入课堂或教研组的校长很少(2.7%)。4成的教师反映校长在一个学期里,没有听过自己一节课。而为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最头疼的校长也只有5.8%,为教学改革感觉最头疼的校长只有2.2%。校长投入科研的时间更少。权限不清,职责错位,专业性工作不能到位,是校长履职情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校长履职的核心能力欠缺,与教育创新的要求和环境不相称

1.履职能力有严重欠缺,对履职的核心能力重视不够

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一把手”,除组织协调等能力外,策划和规划、教学指导与评价管理、开拓创新、科研等能力,均为校长应该具备的重要或核心能力。但是,几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北京中小学校长这些能力比较薄弱。如开拓创新能力,校长自评排第10位,教师评价排在第11位,教委主任认为能够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校长不足40%。这些重要或核心能力薄弱,是北京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校长并不看重这些能力。这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以及首都教育改革发展对校长的要求是不相称的。

2.当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动力不强

中小学校长大多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半数左右的校长是服从组织安排而努力做好校长工作的,自愿当校长的不足1/3。1/5的校长没有自身的发展规划,仅满足于做“基本称职”的校长。中小学校长责任重、压力大可能是影响其当校长积极性的重要原因。部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直接影响了校长队伍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

在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表现上也反映出积极主动性的问题。近1/3的校长明确表示对课改持“无所谓”或“走一步看一步”甚至“非常怀疑”的态度。有14.8%的校长在教师面前“没提过研究性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改变,中小学校长将有丧失有效管理教育教学能力的危险,课程改革也难以有效实施。

(五)校长自我评价比较高,而教师对校长的满意度较低,需要校长加强自我反思和批判

教师对校长的评价一般都低于校长自评,甚至形成较大的反差。

在知识上,对我们所列出的终身教育、研究性学习等15项新知识,每项都有20%—57%不等的教师说其校长在他们面前“没提过”。在能力上,教师的评价与校长自评有一定的差异,校长自认为“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比较强”的识人用人能力,教师则认为“比较差”。而校长自认为“较弱”的公关能力,教师却认为“很强”。在关于校长工作所耗时间的调查中,校长把教学管理排在第1位,教师则把它排在第4位,把参加各种会议排在第1位。 教师对校长的工作感觉非常满意和满意的34.4%,有约7成教师对校长不够满意。 在关于校长类型的调查中,教师认为其校长是“权力型”者最多(占42.6%)。

总之,教师对校长的知识、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等满意度不高,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不断进步。中小学校长自我感觉如果过于良好,将会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阻碍。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只有23人(占3 %)经常关注“自身发展”问题,只有4人(0.5%)为“自身提高”而头疼。看来,校长需要增强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

(六)中小学校长队伍状况在城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综合问卷调查、访谈、作品分析的结果表明,北京城区和农村校长队伍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类型、对待遇的期望上。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专业能力的强弱方面,农村校长弱于城区校长。农村愿意当校长的明显多于城区,农村认为不应该取消校长行政级别的校长明显多于城区的校长。在校长类型方面,农村“权力型”的校长较多。

四、政策建议

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参考校长成长规律和国内外先进经验,经过多次研讨,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校长队伍在首都教育现代化中“领头雁”的重要作用,统筹规划校长队伍建设

要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校长队伍的现代化。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校长队伍建设问题;完善市教育工委和市教委对校长建设的领导,进一步明确校长建设和管理的具体职能部门及其职责,保证领导与管理的到位;加强对校长建设的统筹与规划,建议召开北京校长建设工作会议,制定《首都校长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就校长建设各方面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通过3—5年的建设,使首都校长队伍能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责成有关机构或大学组成专门研究中心或小组,调查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比如农村学校、城区学校,一般学校、示范学校)校长的发展问题和北京市校长队伍的整体建设问题;建立校长专业发展信息库,进行动态追踪,全面系统跟踪了解校长队伍现状,通过研究使校长队伍建设的决策更加科学化。

(二)加强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理清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责,使之互利而不相害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应改变传统的对学校管理的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其核心是理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宏观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具体包括:对义务教育提供教育经费的保障;实现教师结构工资的统一调配;建立教育人才市场,统筹学校富余人员的安排,制定规范中小学办学的规章制度;加强学校发展的方向引导和督导,为学校自主办学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校长则依法自主办学。要落实和保障校长有效办学和管理所需要的用人权、体制与教育教学改革权、课程管理权、教材教参选择权等。

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校长沟通,了解和理解校长的办学思想、工作困难,为校长减负,为校长工作创造条件。建议建立主管部门与校长定期交流的制度,建立校长信箱。要关心校长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中、老年校长的健康状况,每年为校长组织全面的身体检查。要关心校长的心理健康,委托专业培训机构成立校长心理咨询中心,促进校长心理健康。

(三)加强校长制度建设,创新校长管理机制

按照国际通行的管理惯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关于校长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校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包括:校长选拔制度、资格准入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和监督制度、职务晋升与职级制度、薪酬制度、优秀校长奖励制度。

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制定北京《校长专业标准》,作为校长专业化的依据;建立校长测试与评估系统,为科学选拔校长奠定基础;打开视野,拓宽渠道,选拔优秀人才当校长,建议通过公开招聘、综合考试遴选校长,通过自荐、推荐、竞选等方式选拔校长,可引进外地优秀校长;逐步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认真总结北京和上海实行校长职级制试点的成绩和问题,在北京全面推广校长职级制,形成校长专业发展的级别系列和激励机制,把聘任、薪酬、考核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促进北京中小学校长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创新培训和管理方式

鉴于北京中小学校长大多资历较浅,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短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均有待于提高等情况,应该加强校长培训。坚持和强化“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加强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建立后备干部储备制度,继续完善出国培训制度,建立异地培训和交流制度,建立若干校长工作站(工作坊),聘请部分专家型校长和教育管理专家做指导教师,培训一批有潜力的校长,加速校长成熟。整合首都优质培训资源,构建北京市优质校长培训系统,包括案例库、专家库、文献资料库。建立专家校长培训基金,从培训经费上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培训假制度,规定2年内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脱产的培训、研究和成果整理。 培训要以专业能力的训练为重心,特别要重视教育教学指导和评价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等核心能力的训练,确实发挥培训在校长成长中的实效性作用。

(五)建设校长专业组织,发挥专业组织的作用,建设首都校长交流平台,营造首都校长文化

建议支持成立北京校长协会,甚至可以细分各种校长协会。以协会为平台,定期组织全市范围内的校长论坛,进行经验交流、学术讨论、决策咨询等活动。协会参与制定校长的专业标准、有关校长的管理制度。对优秀校长,由专业组织进行表彰,宣传他们的先进办学思想,出版校长文集,推动北京名校长队伍的形成。通过专业组织的系列活动,营造首都校长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

(六)加强对北京市郊区县校长的培训与支持力度,促进北京市城乡中小学校长间及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这次调查也发现农村中小学校长与城区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推进农村教育的大发展,建议适当加大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适当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和校长的工资待遇。创造条件让农村校长轮流到发达地区或国家参观考察,开阔视野。由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对农村学校校长统一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促进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的提高。采取城乡校长交流,选派年轻有为的校长到农村学校进行挂职锻炼。采取措施推动城乡校长结对互学互助活动。宣传农村学校办学有成校长的事迹和经验,帮助校长研究和总结新形势下农村办学的规律和策略。

标签:;  ;  

北京市中小学校长现状调查报告_农村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