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提出的是“不通过”还是“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是论文,马克思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峡谷论文,不通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81年3月,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民主主义者维·依·查苏里奇的复信草稿中,就俄国社 会历史前景问题谈了自己的设想:“……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 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80年代以来,“卡夫丁峡谷”问题成为 我国理论界研究、讨论的热点,而且学者们较普遍地使用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 夫丁峡谷’”来阐释马克思的这一设想,即使用了“跨越”一词。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呢?而 且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使用“跨越”一词呢?本文试就该问题做点探讨。
一、“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由来及其含义
1867年《资本论》第1卷出版时,俄国正在废除奴隶制并开始向资本主义发展,对《资本论 》中提出的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和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以 及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等问题,俄国的政治理论家们展开了激烈争论。1881年2月16日,查 苏里奇致信马克思,希望他能说明“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以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 必 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①
实际上早在1877年11月,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曾阐述过有关 看法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 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波折性的灾难。”②
1881年2月至3月,为给查苏里奇复信,马克思四易其稿,才最终把第四稿作为正式复信寄 出。在四稿中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表述是这样的:在第一稿中,马克思指出, 在俄国“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 ,……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俄国农村公 社“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一 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 积极的成果”。③在第二稿中,马克思指出,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 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同时,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 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 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④在第三稿中,马克思指出 ,“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 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它可以借使用机器而 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而俄国土地的天然形势又非常适合使用机器。如果它在现 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直 接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⑤在作为正式复信的第四稿中,马克思指出:“ 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 定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 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⑥
1882年1月21日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对俄国农村公社的 前 途和命运提出了更加明确而具体的意见:“《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 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 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社占有。那末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 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制形式呢 ?或者相反,它还须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 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 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⑦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晚年的有关设想,指出:“毫无疑问,公社, 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劳动组合,都包含了某些萌芽,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拯救俄 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⑧1894年,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又强调 指出:“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但比较 起来,这在俄国将最容易做到,因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本地居民已经吸取了资本主义发展的 文化成果,……”⑨显然,问题的差距就在于公社如何能够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生产力作 为 社会财产和社会工具掌握起来。
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就俄国社会前景问题所作的表述,尽管每一次的具体语言有所不 同,但中心思想则是:以土地公有制为特征的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保存下来,成为俄国社会 新生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起点。但这种新生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 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即处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与资本主义世界进行广泛联系,二是俄国 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互相补充。而这种新生所走的途径则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 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苦难,从而缩短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俄国社会的发展道 路,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显然,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以俄 国社会为典型,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个设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不经过完 全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由以上可见,马克斯始终没有使用过“跨越”的字眼,使用的是“不通过”,如果单纯从 字面意义上来看,“跨越”与“不通过”是截然相反的意思。那么马克思所谓的“卡夫丁峡 谷”的含义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广义地来理解,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 正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造成了压迫、剥削、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等一切灾难。狭义地理解则是指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所有制形态 。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不能不经历,这种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正是不通过资本主义 的“卡夫丁峡谷”,并最终获得新生的物质前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纽带,如果一味 地抛弃前一社会形态的物质成果,“不通过”的结果不是新生而是死亡。显然这里的“不通 过”就是“不经历”的意思,不经历可以通过迂回、绕道等多种方式,跨越只能算是其中的 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显然用“跨越”来阐释马克思的有关设想不够准确。那么,为 什么理论界会有那么多人长期以来用“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来诠释马克思的有关设 想呢?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在用东方社会主义实践注解马克思的这一设想,为东方社会 主义实践寻找理论根据。那么,东方社会主义实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设想的直接验证 吗?
二、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指导下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设想与后来的东方社会主义实践并不一致。换言之,东方国家的历 史发展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来进行,西方自巴黎公社后没有出现过无产阶级革命,在没 有出现马克思当年设想中所要求的东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互相补充、互相呼应的客观条件下, 俄国一国首先取得了胜利。中国也是在没有西方无产阶级爆发革命的情况下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俄国的农村公社也并没有保留下来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恩格斯当年就看到了马克斯 去世后俄国农村公社并未能避免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日益瓦解的客观事实。那么,东方社 会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列宁、毛泽东等人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设想—— 理论指导实践的直接结果呢?在此问题上,许多人认为东方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 晚年这一设想指导的直接结果。本文认为此种观点不妥。历史的具体情节是这样的:马克思 在给查苏里奇正式复信时表示:“我对您尊敬地向我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一个适合于发表的简 短的答复。”查苏里奇尊重马克思的要求,生前并未将此信公开。对此,山东大学的王复三 同志撰文分析指出:“另据史料记载,马克思给查苏里奇的正式信件,当时只是在普列汉诺 夫为首的‘劳动解放社’里的少数人中间传阅过。在其后的40多年中,这封信未为人知。直 到十月革命后的1924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文库》才首次将此信连同三篇草稿公开发表。 至于此信第一次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表,则是到1955年的事情了”。⑩显然,毛泽东在领导中 国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设想。列 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也没有接触过,通过王复三同志提供的史料分析也许不 敢肯定这一点,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挫的情况下,又改而实 行新经济政策,并把这一措施视为权宜之计等历史事实均可以说明。然而,有趣的是在现实 中,俄、中等其他十几个东方落后的国家都相继没有“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过渡 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难道这是一种纯粹的历史巧合?不是的,通过这种“巧合”,我们是否 可以看出:一方面,历史以无可争辩地事实证明了马克思晚年的设想是科学的,东方落后国 家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 性。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观察、研究问题的视角与方 法是一致的,具体地说,列宁、毛泽东等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站在世界历史的制高点上观察时代,把握国情,顺应潮流,适时地抓住了社会发展 的大好机遇。例如:列宁依据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俄国处于资本主义统治链条 的薄弱环节等历史事实,分析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 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同时他结合俄国社会的具体情况指出 ,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次战争完全拖进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或欧洲以外各 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可能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固然不超出世 界发展的共同路线,但是使俄国革命显得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正是基于这些分析, 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率先领导发动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 依据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既 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又反对王明等人“左倾”机会主义的一次革 命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新民 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在条件具备时,必须将民主革命 不停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容许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 政。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并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然而,东 方落后国家通过采取“跨越”资本主义整个发展过程,包括生产力的整个发展阶段的作法而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即并没有以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为前提,以世 界市场为中介,把自己封闭起来,远离开世界文明大潮,不仅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 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也是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事实又从反面证实了东方社会主 义实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设想直接指导下的结果。
邓小平站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制高点上,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并 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具体分析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 大国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完全 清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并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国的根本任务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大力吸收资本主 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蒸蒸日上,与苏 东的演变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实践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理论也要跟着发展,而且理论与实践 并不会完全一致,两者也不是一种互相论证、注解的关系。用东方社会主义实践来注解马克 思 的有关设想,显然是一种不正确的学习、研究理论的方法。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说:“但是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 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 东西塞进去”。⑾而在马克思这一晚年设想问题上,有些人忽视了这一点——马克思、恩 格斯著作中明明是“不通过”,没有“跨越”一词,“不通过”也不是“跨越”的同义词。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本文在以上的分析中基本作了说明,但从中也反映出当前在理论研究 的方法上尚存在问题。难怪有人感慨: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原原本本地读原著, 而不是人云亦云。更有人呼吁:去读原著吧,不要让“二手货”、“三手货”甚至“更多手 货”蒙蔽了眼睛。但是研究、学习原著,不是从本本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里为今天的 实践寻找答案和根据,而是要掌握其精神实质,把握其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 是江泽民所强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 要以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 主 义的 理论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显然“一个中心 ,三个着眼于”,是我们学习、研究理论,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标签:卡夫丁峡谷论文; 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跨越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资本论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