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常斌 甘肃省民乐县顺化乡宗家寨小学 734500
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把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团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所以老师要注重在课堂中采取多种方法、运用多种途径努力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学活动中来。
二、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划、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要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的是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能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第三,寻找生活数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是开展自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积极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书的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第三,强化指导,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要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
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创造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讨论、交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形成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李常斌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小组论文; 角形论文; 面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