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王晓莉 余敏 胡春阳 郭丽
四川绵阳中心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评价使用OCT联合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对DR增殖前期、增殖期患者120例(240眼),给予532激光黄斑格栅样光凝、局灶光凝以及全视网膜光凝,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进行裸眼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OCT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视网膜容积等检查。结果:240眼中40眼(1667%)视力提高,170眼(7083%)视力不变。治疗有效率为875%(P<001)。结论:OCT联合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访手段显示整个视网膜病变控制情况包括黄斑区的荧光渗漏情况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OCT;FFA;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图分类号】R7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254-0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 DR)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 严重时可导致双眼失明。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失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是目前治疗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早期的最好治疗手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近年来应用于眼科临床的一种非接触、非损伤、高分辨率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对视网膜细微结构进行观察及定量分析,在黄斑病变的诊断治疗及追踪随访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文使用FFA及OCT对PPDR 和PDR早期患者120 例 240眼全视网膜光凝术后的视力、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消褪情况、黄斑荧光渗漏及厚度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我科进行激光治疗的DR增殖前期、增殖期早期的患者120例240眼。男63例,女57例。年龄42~75岁,平均(597±152)岁;病程1年~20年,平均(9610±7514)月。
12方法
121眼科检查:每眼均行眼压、视力、裂隙灯、+90D前置镜及眼底彩照和荧光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OCT检查采用描方式、或者分析模式黄斑区(6mm直径)神经上皮总容积值等进行分析,并给出黄板厚度地形图。详细记录眼底情况,按1985年全国眼底病学组所定DR分期标准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1]。
122光凝固治疗:治疗时有几种情况:①伴有黄斑水肿:先行黄斑区光凝,如是局限性黄斑水肿,根据FFA及眼底病变情况对微血管瘤及渗漏的毛细血管行局部光凝;如是弥漫性黄斑水肿,行格栅样光凝,黄斑区光凝后1~2周再行全视网膜光凝,以免加重黄斑水肿。②不伴有黄斑水肿:按PRP光凝标准范围进行光凝。③激光参数的选择:①黄斑区光凝:光斑大小100μm,时间01s,功率:光凝微血管瘤及毛细血管渗漏功率调到II级光凝斑反应,如是格栅样光凝功率调到I级光凝斑反应。②PRP:光斑大小,后极部200μm,中周部300μm,时间02s,功率调到III级光凝斑反应,总光凝点数1000~1500个,分4~5次完成,间隔4~7d。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结果
21视力变化:光凝治疗6个月后患者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40眼(1667%),视力变化在1行以内者170眼(7083%),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者30只眼(125%)。
22光凝前后黄斑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变化30眼中13眼因玻璃体大量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210眼视网膜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荧光渗漏减轻,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明显减少或消褪,治疗有效率为875%。
23光凝前后黄斑中心直径1mm视网膜神经上皮平均厚度及黄斑容积的变化OCT显示光凝治疗前黄斑中心直径1mm视网膜神经上皮平均厚度为(358±1055)μm,光凝6个月后为(236±954)μm;光凝治疗前黄斑区6mm直径神经上皮总体容积为(866±052)um3,光凝治疗6个月后为(744±048)um3,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是目前世界公认治疗DR的有效措施,可阻止病变进展.阻止视力进一步损害,减少失明的发生[1]。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TDRS)认为局部或视网膜光凝能将严重的视力丧失(矫正视力≤5/200)减少2%以下,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造成的中等视力丧失(矫正视力≤5/100)减少50%。对于弥漫性黄斑水肿给予格栅样光凝,目的在于阻止出血、渗出侵犯黄斑,提高或保存现有视力[2]。对于已进入增殖前期或增殖期的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目的是减少无灌注区、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或使已存在的新生血管萎缩,从而降低发生玻璃体视网膜纤维化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危险。
本组病例经治疗后240眼中40眼(1667%)视力提高,170眼(7083%)视力不变。210眼视网膜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荧光渗漏减轻,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明显减少或消褪,治疗有效率为875%。大部分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黄斑区荧光渗漏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OCT显示光凝治疗前后黄斑区直径神经上皮总体容积明显改善。本组病例中视力改善多与视网膜尤其黄斑的水肿、渗出消除或减轻有关,而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①黄斑渗出、水肿,黄斑前膜形成或机化牵引;②晶状体混浊;③玻璃体出血;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OCT可以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进行定量的诊断,并且可以对激光光凝治疗后黄斑水肿的消退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评价。因为视网膜激光加重纤维增殖,OCT对确定黄斑是否长有前膜,能否继续单纯视网膜激光治疗还是手术干预起到重要作用。FFA作为传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访手段在显示整个视网膜病变控制情况包括了解黄斑区的缺血区域、荧光渗漏情况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这两种检查手段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周炜,郭希让.眼科激光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01
[2]李娜,王晓莉,等.全身情况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疗效相关性的分析[J].浙江医学.
论文作者:李娜 王晓莉 余敏 胡春阳 郭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视网膜论文; 黄斑论文; 视力论文; 水肿论文; 糖尿病论文; 荧光论文; 血管论文; 《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8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