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职业教育中心,252500)
摘要:LOOC教学理论是在新时代教育大背景下,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和中职生现状,基于对现行优秀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融通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连通主义等五大教育教学理论,并吸收了多元智理论之精华,借鉴MOOC思想,而生成一种教育教学理论。LOOC教学理论的许多见解和提法是开创性地,对教育教学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LOOC教学模式是在LOOC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被教学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LOOC教学模式由:Mini探究、Gp交流、Cb测评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
关键词:LOOC教学理论 LOOC教学模式
一、LOOC教学理论
(一)LOOC教学理论内涵
1.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成长的过程。
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为受教育者成长而教育。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就是培养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提高以核心素养的基础的全面素质,就职业教育而言,就是德技双馨。
2.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即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
对于不同心智特征,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教育者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应他们的心智模式,力求使教学效果,即学习效果最佳化。即使是对同一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教育者也要重视不同学习者的心智模式的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策略、方法、手段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教育者按学习者的层次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
学习者分大体分为三部分:低级初学者、中级继学者和高级研究者。低级初学者教育是指婴幼儿教育和儿童或小学生教育。低级初学者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全身的教育或称之器官教育,以开发学习者身体和心理各器官功能为主教育,是人之初的最基础教育。低级初学者教育是刺激教育和强化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刺激和支配学习者身体器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值,通过有效的强化手段转化教育值为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中级再学者是指中学生,即初中生和高中生。中级再学者的教育是引导教育和发现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引导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调动学习者内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和强化学习者自我发现和发现自我的能力;高级研究者是指高等院校等成人学习者。高级研究者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和专业研究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各种手段调节学习者自主学习进度、效果和成绩,框定自主研究的方向、内容和程序,熔炼、铸造专业人才和研究人才。
(二)LOOC基本教育观点
1.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的标杆,言传身教的典范;教师的责任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和心智模式健康科学建立与发展;教师的功能不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还担负着对学生的设计、组织、指导、监管、协调、督促、激励、评价等;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是设计者、是研究者、是创造者、是参与者、是合作者、是组织者、是激励者、是管理员、是协调员、是辅导员、是引导师、是培养师、是测评师,且教师的角色是机动多变的,随学生的不同而不同,随学习内容差异而差异,随学习方式转变而转变;随学习方法变化而变化;教学相长,教师也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始终保持自身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
2.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积极主体,是有着独立性的学习主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逐渐进程;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心智模式;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攫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更是塑造自身的科学健康的心智模式,完美自我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课堂的角色具有多重性,有时是听从者、有时是自学者、有时是合作者、有时是表现者、有时是探究者、有时是发现者、有时是师者;学生全面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
3.教学观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和教育人的活动;教学有三要素:环境、教师、学生,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环境是载体;教学有三个层次:传递知识、提升心智、完美素养。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利用环境引导好学生发展自我的过程;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是有规律、有程序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遵循科学知识内在规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提倡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教学是技术又是艺术。只强调技术会使教学低层次化;教育理念是教学的灵魂,只有先进技术没有先进的理念的教学不是先进教学。
4.中职学生观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而又复杂的学习群体,大多都是问题孩子。其心智水平层次低,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方法欠佳;向往美好,渴望成才,但缺乏奋斗精神;思想活跃,但是非标准不清晰;自主自立意识强,但自卑感严重;贪图享乐,沉溺游戏,手机依赖严重;喜欢交往、敢于表现,团伙意识浓重;爱热闹,但组织性纪律差;自尊心强烈,容易激动,有暴力倾向;自信心不足,人生的期望值较低;认知能力较差,但运动技能较浓;感性能力强,但理性能力低;外向好动,自制力差,不够专注;不良习惯较多,但年龄小,可塑性强。
5.中职教学观
中职教学既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教学,又是为高等职院校输送优秀学生毕业生的教学。这就决定了中职教学的双重性,就业性教学和升学性教学;中职教学面对是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学习群体,中职教师必有一套适合中职生特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职教学高效的关键是教师以要学生为中心、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激活学生的兴奋点、选准教学的立足点、夯实教学的要求点、练出学生的能力点、培育学生的发展点;中职教学应有一套适合自身特点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二、LOOC教学模式
(一)、“Looc”之诠解
1.“LOOC”的含义
“LOOC”(limitedonlineopenclass),“L”表示limited“限制性的”、“有限的”;第一个“O”表示online“上网的”、“在线的”;第二个“O”表示open“开放的”、“公开的”;“C”表示class“课”、“课堂”。“LOOC”就是指适度在线的开放课堂。
2.“LOOC”的渊源
“LOOC”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本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LOOC”的命名也受到了“MOOC”的影响;再加之本人教英语、研究英语,用英语表达已经习惯化、生活化了;再者,生活在中文的国度,汉语太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LOOC”这样的英文式能博得眼球、引人注意,让人耳目一新。
3.LOOC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LOOC教学模式是以“LOOC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OOC教育教学理论是基于对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理论的研究,结合新时代教育大背景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生成一种教育理论作为LOOC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称之为“LOOC教育教学理论”。它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融通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连通主义和人本主义等五大教育教学理论之精髓,并吸收了多元智理论的精华,从而形成的。同时也是“MOOC”与中职教育和教学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二)、LOOC课堂教学模式是由Mini探究+Gp交流和Cb测评三个基本环节。
1.Mini探究
课堂上,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任务,对相应的Mini课进行自我探究,独立解决和完成相应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Mini”是短小的意思;Mini探究的对象是以“mini”课为主的资源(语音资料、阅读材料、图片资源等等)多元化颗粒资源;Mini探究的时间是较短的(一般在3-8钟学生都能够完成);Mini探究体现的是生本原则和己本原则。
2.Gp交流
Gp交流是继Mini探究之后的学习环节。”Gp”是“group”小组的意思,之所以称为”Gp交流”不是仅为了标新立异,而更是区别于过来流于形式的“小组交流”;Gp交流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能真正体现课堂中的生成性和生动性。经Mini探究后,一些学生势必会有困难,那么这部分学生就可以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内合作、讨论和再探究,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完成没有完成的任务。若经过小组内合作交流之后尚有问题,然后再由学习大组(全班)和教师来解决。
3.Cb测评
“Cb”是“cube”立体的意思。Cb测评指的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多元反馈机制和激励评价机制。立体测评是发生在上两个环节的学习之后,是对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要及时的测验和评估;测验的方式是多元的,可以让表演、展示、板书、还有口头问答、试题测试等等;测验的种类:随机测、堂口测、日测、周测、月测、期中测、年终测等;测验的层次:项目测和综合测。学生的的评价的机制包括自评、他评、组评、集体评和师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项目评价(道力、智力、体力、审美力、心力、创新力等)和综合性评价;日评、周评、月评、中期评价和终期评价;口评、纸评、网评;家评和社评等等。
LOOC教学模式的配套新编教材是课堂模式的载体,是课堂的进程主线。新编教材是以“LOOC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三年制)》和最新《春季高考考试大纲》而编写的,同时选材时也考虑到中职生的特点和时代特点。这套教材是LOOC教学模式的配套的用本,是坚持“任务驱动”原则,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又是教导教的教导案,一册在手,课堂可靠。
Mini课是新编教材的配套资源。Mini课其实也是“微课”,之所以“Mini”命名(迷你)是为了正本清源,为和只为知识和技能的通常所见的“微课”划清界限。LOOC”模式课堂的Mini课其学习的目标突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而是不仅关注课程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真实情境下的品质和态度,以及它们对完成知识学习、方法的感悟。教师的真正核心任务是制作高质量的Mini课,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探究资源。
(三)、LOOC模式课堂展现出以下特色:
1.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依据中职生核心素养要求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以英语为例,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新课标我们重组重编了教材。LOOC教学模式课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真实地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旨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LOOC教学模式课堂落实的过程就是师生创造知识过程;就是“教中学”、“做中学”更是“创中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的过程。师生的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对话和互动的过程就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过程;
LOOC教学模式课堂强化“以生为本”的个性化选择,即以学生的个性化为主导学习理念。以Mini课、课堂物联网、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LOOC教学模式课堂关注学科知识的双层意义。课堂上不仅仅让学生获得学科的若干学科知识、语言技能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是文化意义、思维意义和价值意义,也即人的意义在发展。
LOOC教学模式课堂是按照“设计思维”重组课堂组织方式的。根据内容和学情,灵活多变地重组课堂,有助于学生更愉悦、更投入、更有成效进行学习。LOOC课堂是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是基于科技的智慧学习、是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是突破班级、校园的无边界学习。LOOC教学模式是积极研究云课程、MOOC(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模式后生成的与新时代教育新形态匹配的课堂组织形式;LOOC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更关注学科思想、学科品质的多元开放的无边界课堂。
2.不但是“生本课堂”更是“己本课堂”
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以教为主的课堂称之为“师本课堂”,那种以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关注教学意义的课堂称之为“生本课堂”,从“师本课堂走”向“生本课堂”,是课堂的一次跨越。“生本课堂”更多是关注学生整个群体,即以“群体学生”为本,以假想化、符号化的抽象学生为本,仍然对每一个性格迥异的鲜活个体关注不够。而LOOC模式课堂是个性发展的“己本课堂”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己本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使师生进入学习的“新时代”。
3.课堂学习目标定位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LOOC模式课堂的学习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科核心知识结构,关注师生课堂生成性知识,突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重视认识技能基础上更加关注对非认识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的挖掘和培养;LOOC模式课堂不仅关注课程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真实情境下的品质和态度,以及它们对完成知识学习、方法的感悟。
4.学习内容配置注重生活化、社会化
LOOC模式课堂在学习内容设置上,更多的使用现实生活的真实任务情境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去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更加关注基于学科和基于生活主题统整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实践过程,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5.课堂建构定位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高度
LOOC模式课堂以知识、能力培养为载体,以思维和智慧为目标和方向。课堂是为改变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而教而学。教学追求的是教学本源、教学本真,就是让思维成长。LOOC模式课堂以问题为驱动,借助多元交流与互动,激发思维、碰撞思维,培养思维品质和多元思维;LOOC模式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质疑、批判和反思,通过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让学生的思维由局部思维到整体思维、由从静态单一思维到动态辩证思维,从过程思维到结果思维,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从借鉴、传承思维到创新思维。
LOOC教学模式在传承、创新中重新定位,不是简单的留于教学时间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学行为在流程上的翻转,而是旨在在完整的知识处理与转化的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LOOC教学模式下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更愉悦,更是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意识、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更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2010-1
[2]何齐宗,何小忠.《现代外国教育理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袁振国著《新教育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崔允郭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程振响.程振响《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9]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10]全国名校优秀教学模式集锦 [EB/OL].(2016-08-12) [2017-04-15]https://wenku. baidu. com view/086a51d00912a216147929f9.html
论文作者:韩延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学习者论文; 思维论文; 理论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