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施工中所采用的材料也在发生突飞猛进的改变。在建筑施工方面,我国不仅掌握了混凝土的施工成套建筑原理以及基础工程方面还推广了现浇混早拆技术、喷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等技术层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建筑施工中大多采用混凝土施工技术,混凝土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整个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到国家社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质量控制
1 建筑现场混凝土技术控制
1.1 混凝土配置的特点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分为现浇施工和预制施工,无论何种施工方式混凝土质量都会影响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耐久性。混凝土一般是由骨料、水、外加剂、矿物质掺合而成,其强度受到各种组分的配比影响。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条件要求下,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必须满足现场施工要求,而混凝土的填充特性会影响施工中的空隙填充效果,混凝土润滑层数量越多、流动性越好,若过多其粘聚性、保水性都会较差。混凝土的配比需要根据建筑工程要求进行合理调配,以便更好地控制材料质量,满足现场施工工艺要求,经试验室试配后进行确定,为保障混凝土工程质量,现场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相应配比进行投料,根据现场砂石含水率及时进行修正。
1.2 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结构特征
混凝土结构施工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然后依照以下流程进行施工:测量放样、架立模板、安装埋件、浇筑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结构、拆模、消缺等,这些工序流程的工作位置始终在发生变化。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工艺技术来保障整体工程建设质量,结合现场施工环境进行合理控制。一般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产品都存在易损性,由于前道工序产品需要作为后道工序产品施工作业的平台和支架,施工过程中若稍不注意就会对其造成破坏。
1.3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质量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成本,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技术质量。其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其效果与水泥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同时,使用高标号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于使用低标号水泥配置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因此,现场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用错水泥标号;另外,由于混凝土水灰比与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强度高、水灰比小强度低,若水灰比不变,就不能用增加水泥用量的方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使用这种方式只会增强混凝土和易性,及其收缩和变形情况,即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水灰比两种因素,要想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主要的就是要控制好水泥、水灰比两个环节。
2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2.1 温控技术
温度之于混凝土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巨大,最为明显的就是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容易在表面产生裂纹,导致混凝土构件的稳定性变差,强度降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也会失去保障。在温度的控制方面可以运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在混凝土配比试验时充分考虑到温度效应,调整各种原材料的配比,获得性价比最高的搭配方案;其二,混凝土施工中要根据外界温度变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混凝土温度控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浇筑技术
混凝土浇筑阶段要着重考虑墙体和屋顶的浇筑,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要及时进行冷却,尽快将温度降下来,这样混凝土裂缝才能得以避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墙体浇筑中可在模板底部铺一层灰浆,浇筑高度不得高于 0.4m,混凝土浇筑间隔不得超过 120min;屋顶浇筑要特别进行振动处理,通过使用插入式振动器,确保混凝土的振捣均匀,这样即使是厚度较大的混凝土板也会有着良好的浇筑质量。
3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控制措施
3.1 材料质量的控制
为了优化建筑工程的性能,需要对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加以控制,重点做好三项工作:首先,原材料的采购要交由专人负责,与信誉可靠的供应商合作,每种原材料都要具有国家颁发的合格证书,且价格合理,材料进场之前也要分批次的进行抽检。其次,混凝土的配比试验要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每一个步骤都要力争做到准确到位,各种原材料的添加量都要反复计算和论证,以便得到最佳配比。最后,大批量制备混凝土时要将原材料拌合到一起,搅拌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要保证原材料之间的反应充分完全,那么混凝土的质量也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
3.2 混凝土浇筑工序的控制
对于混凝土的浇筑工序,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流程,涉及到浇筑前的准备工作,浇筑中的质控工作以及浇筑后的养护工作,各个阶段的实施要点如下所示:在浇筑之前,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之掌握混凝土浇筑的技术要领,对施工人员的职责予以划分,落实岗位责任制,以便在发生质量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责任人和事故原因,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施工人员要彻底清理现场杂物,保持施工现场的整齐与洁净,接下来仔细检查模板,确保模板的质量合格,为混凝土施工创造有利的条件。浇筑过程中,对混凝土的和易性与塌落度加以记录,准确把握混凝土施工的实际情况,发现混凝土质量不符合施工要求时要及时与搅拌站联系,适当调整原材料配比。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振捣时要一边操作,一边观察,以防止漏振和过振的发生。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浇筑厚度约为 0.3m,争取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所有建筑结构的浇筑,在对底部混凝土进行浇筑之前,应该用草袋或者布将顶面钢筋覆盖,防止松散混凝土粘在上面。混凝土浇筑与养护要保持连续性,养护过程中要检查混凝土的硬化程度,测试混凝土强度,制定洒水计划,定时定量洒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根据外界气候环境以及混凝土强度来确定,不得低于 28d,遇到特殊天气和地质还要适当延长养护时间,而且在混凝土养护期间严禁人员扰动,保证养护的效果。
3.3 混凝土的防裂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水化放热累积温升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降温加上内部水分蒸发引起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整个截面就会出现贯穿裂缝。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形成温度梯度,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这个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裂缝的种类和成因不同采取的防治措施也不一样,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前三天内部水化热反应最为剧烈,此时养护工作切不可懈怠,必须要落实到位。保温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内外温差以降低混凝土内部自约束应力,其次是降低混凝土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后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承受外约束应力时的抗裂能力,达到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因此,在混凝土表面采用保温、保湿措施可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得到科学的浇筑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避免施工出现返工现象,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语: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使用量较大,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结构形式的逐步创新,混凝土技术控制工作水平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结构安全,还会对建筑耐久性、经济性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系统,减少混凝土施工隐患问题,以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可以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玉波,李梅,许金渤.施工现场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13(14):420.
[2]张志富,黄震.施工现场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几个实用环节[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177.
论文作者:周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混凝土论文; 水灰比论文; 质量论文; 强度论文; 现场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