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论文_徐小倩

浅论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论文_徐小倩

黑龙江省黑河市红色边疆农场学校 徐小倩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美学和教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学科。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学生性格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众所周知,德、智、体、美、劳这六方面的教育是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但是,美育在这六育中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同寻常的。德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居统帅地位。美育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之转为道德行为。智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在掌握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智育若无美育的积极参与就难以奏效。总之美育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把知、意、情融为一体而实施的教育,与德、智、体诸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它有着其它各育的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

具体说来,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美育是语文的属性

1、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美的

在现行的教材中70%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们大都是艺术珍品。文学艺术是文学家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一番深切体验、感受,通过选择,概括,加工,创造出来的,是比自然和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美更高更理想的美。所以美是文学艺术的生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伟的大自然的气象,令人心荡神驰,它曾使多少青年为之神往,为之奋进。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是鲁迅小说《社戏》中的一支柔和的夜曲,江南的山水在柔和的月色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浑然和谐,产生一种迷人的魅力。

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个大自然的春草遍地之景,激发人们对青春的渴望。

以上都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形象的美。它们予人美感,这美感像温柔的春风吹动你心底的涟漪,像浩瀚的大海开阔你的胸襟,使人受到鼓舞,得到启迪。这就是美的魅力。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形象上。鲁迅写的《藤野先生》不失为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有着久远的艺术生命的作品。散文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他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在与藤野先生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别的几件小事中不难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尤其是在那样的环境中,背景下,作为一个异国异民族的人,他的所为不仅让鲁迅终生难忘,更让我们这一代代后来人牢记心中,这就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读者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美则又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尤其是那令人赞赏卓绝的艺术语言。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有钱时与没钱时交酒钱的动作的描写很是经典。一个“排”字和一个“摸”字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不同境遇时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精当,含义深刻而丰富,耐人寻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有一处关于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可谓传神,一个“脱”一个“穿”,入木三分的揭示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的嘴脸,一针见血。这样的艺术语言言简意丰,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2、 教材中的非文学作品也是美的。

教材中其他30%的非文学作品也同样使人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教材中的议论文,大都笔致生动,文势跌宕,说理严密,使人感受到一种逻辑力量。如何毛泽东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文共22句,句句为后文做铺垫。作者首先对形势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革命队伍面临的严峻的实际问题,继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全文严丝合缝,十分雄辩,富有理趣。教材中的说明文,大都揭示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或现象的奥秘,往往气趣横生。如果竺可桢写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题目本身就具有诱惑力,使人油然而生好奇之心。文章从晋代和尚和唐代玄奘把沙漠称为魔鬼统治的死亡之地的历史记载说起,揭开了“魔鬼的海”的奥秘。这种“当人们旅行的渴不可耐时,忽见一个和大的蓄着碧蓝清水湖,但它却‘可望而不可即’”的现象,原来是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产生的一种错觉。文章说明了其中的科学道理,令人释然。文章在结尾时作者以科学家的风度,不无情趣地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激起人们探幽历险的浓厚兴趣。

二、 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1、 按照审美要求设计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该追求这样一种教学效果:讲到美的地方,要让学生如坐春风;讲到丑的地方,要让学生如对仇敌;乐的地方,要使他们忍俊不禁;悲的地方则又会潸然泪下。教师应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化为学生的“我请我景”。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那么,这不仅仅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达到了一种审美的境界。

2、 在审美语感中听、说、读、写

语文课的基础训练必须体现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听、说都是通过审美语感来进行感知实践的。审美语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音乐性。有时在听、说过程中激发起来的情绪可以达到令人不自己的地步,一旦“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那么审美语感也就产生了,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阅读本身也是一种享受,优秀的作品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结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了知识,探索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还发现了美---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又获得了精神享受。写是一种审美的创造,这是学生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集中反映。作文课不是让学生处于教师命题,学生造文的被动状态,而应该在学生作文前创设情境氛围。有一次我在指导学生写《妈妈,我对您说》《那一次我哭的好伤心》等一组命题作文时,我播放《摇篮曲》《父爱,母爱之歌》,学生的心随着乐曲的音符在动荡,多少美好的往事已浮现在眼前,于是悄然动容,展纸挥笔豪。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每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艰巨任务。

论文作者:徐小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浅论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论文_徐小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