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研究_政治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研究_政治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12月下旬,中国政治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本文作者给会议所写的贺词是:“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通人和’,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习研究,语云:‘政者正也’。政风、政声为正,必须大讲特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原文,但在发出以后直到现在,觉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风、政声一定要更加突出这个“正”字。它的涵义很广,诸如:正确、正直、正派、公正、正当、正气、正义、正大、正道,还有正常,及时和有针对性,等等。应当认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学研究,就是要伸张正义,发扬正气,最大限度地追求、争取和体现公正。

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定得很好,在通知中所列出的参考题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建构、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和谐社会与政府能力提升等,对研讨主题扣得很紧,都是在中国研究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和中国政治学专业师生教学研究中所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些现实课题。

基于我们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节省篇幅,本文在一般论述中即不言而喻。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愿望,而是中共中央庄严地作出的一项历史性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①(以下简称《决定》)。其中就发展全局和全过程深刻地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的领导。

这无疑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决定》的精神,切切实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既富强民主又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和作出应有的贡献。构建和谐社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所涉及的面很广,要求也很高。正如《决定》所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由于和谐社会是人民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所以在人们达到基本共识以后,大家一起来构建和谐社会便极有可能。尽管社会现象非常复杂,但是大体上已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之分。社会生活也无非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而言,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显得具有特别直接和重要的积极意义。完全可以这么认为:这三项文明程度的消长,对和谐因素的增减起着同步进退的作用。而在这三项文明之间,又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和谐。

说到政治文明,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可以肯定后者的正常景象之一必须是“政通人和”。否则就是政不通、人难和,不能成为和谐社会。至于怎样才能真正和完全达到“政通人和”的境界,问题不仅在于政风是否正派,政声是否良好,事关当政、从政、执政者,从中央到地方、从高、中、基层各级领导到广大第一线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精神素质状况,以及公众(尤其是贫困、弱势和特殊群体)同他们接触之际和办事(无论办成或办不成、办好或办不好)之后的反应和感受如何;而且还在于所持的政治理念是否正确无误,政治制度是否合理、适宜、健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具有合法性、针对性、及时性、可行性,政绩评估是否正常、可信,政治监督是否民主、到位、透明、公正,等等。这些都需要有认真切实的调查研究为根据,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对政治学这门重要学科必须进行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的深入研究。正像从事经济建设应研究经济学,干一行要研究一行一样,对政治建设也是如此。既然和谐社会中缺少不得政治和谐,那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学习研究,自是合乎逻辑和可以理解的应有之义了。不过,还要看到,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曲折和变化过程。因此,很有必要将这方面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将有助于加强认识和有利于学习研究的更好开展。

二、关于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作为政治实践和有关政治方面的观点、论述,在中国是古已有之,并且相当丰富。这是客观存在的和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去专门研究的政治学,则自西方开始,我国在20世纪初才予以引进,至今约有百年左右的历史。从历史背景来观察,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末期,改良派想通过“维新”实行“君主立宪”。他们所提倡的“新学”,即包括政治学等在内的“西学”。于是在废科举以后兴办的学堂中,就设置了这类课程。不久帝制被推翻,学校教育继续发展。

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以及建国须经“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之说。虽曾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鉴于世界潮流和国内实况,他及时提出了著名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成为新“三民主义”,坚决建立统一战线。可是,他的继承者完全背叛了他的遗志,终于沦为法西斯独裁政治,为人民所唾弃。

现在回想起来,在旧中国,政治学的教学研究是十足的理论脱离实际。除在政治学系的课程表中(当时无“专业”之称)逐渐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府”、“中国外交史”之类的配套课程外,“政治学原理(或概论)”这门基础课内容则全部甚至可以说纯粹是“舶来品”,不是直接用洋教材,便主要是根据原文译述的编著。这种情况在学科引进之初,当然难以避免,有时还是必要的。问题在于一直与中国实际无关,没有或不许发生联系。结果是为引进而引进,只是一种摆设、装饰,不能离开课堂和书本。因为当政者连资产阶级民主都怕,一度禁止学社会科学的出国留学,后来迫于国际舆论压力,才不得不开禁。

在新中国,全国解放初期,高校进行课程改革,要求用新观点开展教学,课程变化不大,但自1952-1953年,实行高校院系调整,政治学系被撤销,所有课程当然不再讲授。在记忆中,原因似未明确宣布,据传闻和推测,可能认为那是“资产阶级伪科学”,或者是“一边倒”,从形式到内容学苏联所致,即当时苏联所没有的学科也无立足之地。其实,我们倒是应该讲真科学,而且,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重要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早已在批评理论与实际分离时提到“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② 那是同哲学、经济学、军事学并提的,可见要改的是实质性的内容,而非一砍了事。

此事令人纳闷了将近30年之久,倡导改革开放的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终于郑重指出:“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③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政治学的教学研究在中国得以逐步出现于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过,事情还有曲折。1989年4月中旬至6月初的动乱被平息后,人们看清了:“他们的根本口号主要是两个,一是要打倒共产党,一是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④“他们已经自己撕去‘爱国’、‘民主’的外衣。……他们不能代表中国知识分子,恰恰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败类。”⑤ 民主、自由本来是政治学所要研究的,偏偏在这些败类中又有某政治学研究所所长,致让人质疑政治学研究是干什么的,一度使政治学研究蒙上阴影。

后来渐渐得到澄清,大家更清醒、更明确和更坚定的共识是:某些被标榜得冠冕堂皇的政治理论原则,在有关国家往往是徒具形式,并且没有真正实行,有时竟是赤裸裸的谎言,直到成为陷阱、骗局。他们还常对人对己采用双重标准,或以“我”划界,强加于人,对别人抱有严重的偏见。⑥ 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服从和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中国的政治学研究,也必须是这样。实践证明,中国能和平发展离不开政治稳定,要持续发展,又怎么少得了有利的政治条件或因素?

三、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政治学研究

在大致了解构建和谐社会是怎么一回事和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的概况之余,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具体和集中考虑政治学研究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问题。为了便于学习和讨论,以下试拟循着《决定》的思路和顺序分别进行析述。

一是关于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认清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对政治稳定、政治保证、政治和谐的作用,就不会掉以轻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之中,当然包括有利的政治条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政治长期稳定,显然是有助于促进持续发展的得力因素。但也应该看到,政治体制改革仍待深化,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以及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用尚难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学习研究很有必要。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也会对学科建设有积极意义,即根据时间、地点、条件,在理念、制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

二是关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这里不多引述《决定》内容(以下同),仅就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民主执政,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言,便是政治学研究中的基本和主要课题。对于别人的偏见不可偏听偏信,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走自己的路。历史的教训令人记忆犹新,苏联在1991年末经历了六十九年后解体。“俄罗斯当初奉‘美式民主’为圭臬,……去年俄罗斯隆重推出‘主权民主’新概念,要根据本国国情,自主决定实行什么样的民主。”⑦ 普京普在八国峰会上嘲笑布什在伊拉克实施的“民主”。⑧ 其实,美国的政治制度也一直受到明智人士的批判,美国政要所讲的“国家利益”常只是军工集团、石油巨头等利益的代名词而已。⑨

三是关于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如果说,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协调性,那么,与此同时,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这就需要有政治稳定作保证和相适应的政治发展、建设来配合、促进。无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区域发展、就业、劳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关系或影响到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的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试以发挥广大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例,要使这种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要真正具有当家作主精神。

四是关于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主义。先说制度建设。制度是社会公共正义的根本保证,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需要有适宜、合理、健全的制度。《决定》把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列为加强制度建设的第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均有待不断总结和深入研究。再说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除法治基础、司法保障、财政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完善外,也与政治参与、政务公开、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效行使有经常和密切的联系。

五是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里讨论的,主要是与政治和政治学研究有关的问题,说起和谐文化,不能没有和谐的政治文化,思想道德也包含政治思想和政治道德。因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讲正气、男女平等,等等,无一不在政治方面有所体现。例如社会科学就包括政治学,也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又如弘扬社会正气,在政治领域尤其重要,这在本文开头已经提到。要坚决刹住政界的不正之风,如贪污腐败,铺张浪费之类。

六是关于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这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协调利益关系、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加强社会治安、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要做好这些工作,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等都很有必要。在保障国家稳定安全方面,政治稳定和政治安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它对其他方面的稳定安全,起保证、保障作用。这又全面涉及真正执政为民的问题,联系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为此,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等均属势在必行。

七是关于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社会活力是多方面的,政治活力被激发起来,会带动对其他活力的激发。社会团结和睦的情况,也是如此。政治上不团结和睦,便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睦。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团结和民主,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使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得到加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与和平发展的道路,对民族复兴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以及建设持久和平与谐世界都有积极意义。

八是关于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在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有目共睹,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的党,执政为民的党,与时俱进的党。接受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当然,党已深感重任在肩,自觉必须提高领导本领,加强基层工作,建设人才队伍和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国上下都很有信心。

※※※

说回到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研究的问题上,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固不待言,还要认真从实际出发,吃透国情、国策,密切注意与时俱进,高度警惕教条主义,尤其是要把善于参考借鉴同照搬洋教条区别开来。有人分析苏联解体是由于执政党坚持教条主义,“不思进取,推迟改革,拒绝世界潮流和时代大趋势,这是最致命的错误”。⑩ 如此看来,曾经是科技进步和战胜法西斯的苏联,毁于死抱教条不思进取的教训是发人深省的。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06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98-79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0-18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⑥参阅高大伟:《龙的蜕变》,见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06年12月9日。转载刊物所用标题为:《学者认为西方对中国民主认识有偏见》。

⑦⑧盛世良:《看今朝 重新赢得西方正视》,载《参考消息》2006年12月14日第11版。

⑨参阅詹得雄:《2006:美国站在十字路口》,载《参考消息》2006年12月28日第9版。

⑩白嗣宏:《苏联毁于理想主义双刃剑》,载香港《亚洲周刊》2006年12月24日。

标签:;  ;  ;  ;  ;  ;  ;  ;  

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