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综述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综述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新经济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新经济”近年来在经济上出人意料的强劲表现,引发了一场关于“新经济”的广泛争论。尽管有些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这种“新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如何去定义及评估这种“新经济”却没有达成一致。

一、新经济的内容与如何定义

美国经济理论界近年来对新经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新经济的理论体系已经初见雏形,其代表人物层出不穷,如保罗·罗默、理查德·纳尔逊、罗伯·夏皮罗,以及道格拉斯·诺思等。尽管各个学派对美国近几年来的特殊经济现象都有自己的研究侧重点和命名,如“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码经济”、“知识经济”、甚至“风险社会”等等,但“新经济”是美国社会各阶层最熟悉的概念,人们大多都以“新经济”这一概念来涵盖所有的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到今年2月,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107个月,创下了战后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纪录,并实现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种“两高一低”的发展势态。发展经济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内涵增长”,另一个是靠“外延增长”。美国不仅把这两个方法都用了,而且用得很灵活,结合的很漂亮。美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始终保持着世界一流的劳动生产率,这正是内涵增长的真谛,美国依靠庞大的跨国公司,把世界作为大市场,不断推进着生产、贸易、金融的全球化进程,这正是外延增长的极限。美国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把这两种增长方式巧妙而灵活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每年增长4%且几乎没有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的经济。这种经济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

另有学者认为,什么是新经济?目前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认识,有些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新经济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出的“虚拟经济”差不多,因为都是与实物经济相分离。用发展的眼光跨越时空来认识新经济,我想下边的概念比较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即新经济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这是经合组织在多次国际研讨会上逐步统一的概念。新经济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的革命、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球导向的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巨大冲击使经济周期的淡化。无可否认,新经济的代表国家是美国。

还有学者认为,新经济和旧经济相比,有三个最突出的区别:一是网络经济,网络被广泛运用;二是经济的全球化,即资源在全球配置,全球成为一个大市场;三是知识独立成为商品。

至于新经济的模式,比较来说,旧经济更注重资源配置;而在新经济中,关键是要把资源拿进来,因为无资源就谈不上资源的配置。在新经济下,许多原来不是资源的,如精神、注意力等观念上的东西都可以变成商品,可以重新获得新资源。过去传统经济中纯粹人接触的资源,如组合方式、智力、管理方式、知识等都可以作为新资源,即新经济处理的是新资源。

再有学者认为,新经济范畴并非由某一经济学家提出的单一的观点,而是大量的思想观点都标以新经济。这些理论观点归纳为以下的三大理论——长期增长理论、商业周期理论以及经济增长源泉理论——这反映了许多观察家们总体的观点。虽然这三种理论在特定的某些预测与含义方面有分歧,但却拥有统一的一个核心思想,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们成为新经济理论框架中的一部分。

当前的证据显示,要说明是否确实出现了一种新经济还为时过早。新经济是以经济中结构性改变这一假设为其基础的,但现在还没有足够数据来区分基本的因素与其余的解释,如短暂的突变——这也能导致同样结果。仔细的实证工作是比较和评估新经济观点与旧经济观点的唯一方法,正如韦伯(1998)所强调的经济学家们应当开始考虑证据及将来的验证。通过发展现在这些观点并且提出新观点及证据,经济学家们及政策制订者将能够确定是否确实存在一种新经济。

二、新经济的特性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目前,新经济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那么如何认识和看待新经济呢?

第一种观点认为,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经济首先对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分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可从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中读到,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是向上的,供求曲线相交形成市场均衡。但人们已经发现,网络经济将某些传统产业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推向极致后,最终似乎否定了供求规律;一旦为开发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投下了高额固定成本,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这就是说,生产第一份信息产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此后产品的边际成本甚至可以接近于零!这种成本结构从根本上否定了建立在边际成本定价基础上的供应曲线。

除此之外,信息产品的成本结构还有一个特点:固定成本绝大部分是沉没成本,如果研发不成功,就无法挽回以前投入的成本。

价高少买、低价多买的需求规律对信息产品似乎也不起作用:一定限度内,你的软件产品使用人数越多,消费者的口碑越好,就越是愿出高价购买。新的需求规律是:需求越多,出价越高。经济学将之概括为“网络的外在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经济的现象学特征可以用一个词“速度”来概括。网络经济的扩张速度大约是传统产业在成熟阶段的增长速度的6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网上一年等于地上6年”。这样高的扩张与变化速度对生产组织意味着什么呢?

新经济的制度特征简单地表述就是:新经济生产组织的产权结构必须以知识人为主体。它的具体形式可以是知识人群体持有大部分公司股票,可以是知识人持有大量认购期权,可以是知识人现期工资收入大大超过企业家阶层的现期收入,也可以是这些形式的不同比例的组合,依企业的技术特征、发展战略和市场结构而有所不同。另外,虽然企业内部的“知识人群体”应当占有大部分股票,在职能上,知识人却不必控制整个企业,除非他同时也是企业家。在新经济的企业里面,知识人的职能是获取和转换知识,企业家的职能是组织知识人之间的合作和创新。

多年以来,经济学家们对中国传统产业生产函数的研究表明:劳动投入对总产出的边际贡献大约是50%,而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大约是50%;这一比率在美国的传统产业里则是劳动占70%,资本占30%。一般而言,经济越是发达,人力资本的边际贡献就越高。这一研究意味着人力资本(知识的人力载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必定随着经济发达的程度而不断提高。

第三种观点认为,尽管新经济开始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但其结构已经显露出自有的特征。与传统经济相比,我们将它称为一场革命是不过分的。这场革命的结果将引起全球化趋势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推进与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制度与技术创新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当然,这又是一场新的竞争。让人感到高兴的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这场竞争中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因为这场竞争的基础不像工业化时代那样以现代化的大机器与设备为主,而是以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为基础的。从这一点来看,中国至少有三大优势:一是人口多,培养人才的基数大;二是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且基础教育质量较高;三是海外华侨、留学生人数很多,能为国内的新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在目前国内融资渠道有限、人才较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人来推动我国新经济的发展,加上政府的扶持,尽可能在短期内培育出具有相当实力的新经济力量,以应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更加严峻的挑战与竞争。

三、新经济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建议之一:以网络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全方位的变革。

1.新经济是中国必须抓住的机会。不论从中国经济短期或长期看,新经济都是中国经济需要抓住的一个机会。新经济这个名词不重要,它的经济图像表现为经济成长比较快,通货膨胀比较低,失业率也比较低。但是我们对美国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改革、放松管制,包括企业重组的力度。重组的短期成本付还是不付,是愿意拖还是愿意下手;包括对资本、对人力资本和对经济中的产权制度动还是不动,这是要害所在。

2.互联网经济对中国的意义重大。中国虽然大致完成了工业化,潜在市场规模很大,但是市场发育程度低,全社会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不发达,商业活动交易成本高,需要大规模利用因特网技术来节约信息和交易成本,推动市场范围的扩展。发展网络经济,在短期内对扩大外资引进、带动内需和扩大就业有积极影响。而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需要通过信息网络利用知识经济,改变增长模式。

3.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着几个约束条件。第一,资本相对还较匮乏,所以在利用外资上要下很大功夫,这是互补的;第二,不要对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有过高的估计,目前看仍然局限于实验性的保护人口当中,就是到了3000万,对于中国12亿人口来说,也是非常小的规模,以互联网这种发展规模和水平,它的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就有独特之处;第三,商务环境不好,法制基础脆弱;第四,有巨大的传统产业有待改造,这是中国主要的一个约束条件。

4.新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不要民营资本当先锋;第二,要不要利用国际资本;第三,要不要改变现有规则的方向。这些都是要害问题。

新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而且是非常年轻的民营经济。这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在一个新兴的产业方向上,面临技术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只有民营经济适宜充当发展中国因特网经济的先锋。民营企业对因特网机会的反应更快捷,表现更出色;创业失败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威胁较小。

美国在互联网经济的战略性领先地位,并不仅仅是美国既有国力的自然结果,而是政策和体制选择、政府/市场/企业良性互动的结果;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可以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互联网经济,可以也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的经验主要是四条:政府与市场合作;私人部门为主导;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及时调整规制框架。

建议之二:我国经济正处于逐渐向新的体制、新的增长方式转换的过程中,传统的产业比重在逐渐下调。

作为传统产业即农业和加工制造业,分别占我国GDP总值的17.3%和49.7%。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包括信息产业),占GDP的32.9%,如果能提高到50%的水平,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很大的跨越。所以我们要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说,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也就是说,要营造一种制度环境,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改变资源的形态和性质,使其变得有使用价值。这是马克思的理论,是正确的。

建议之三:对新经济带来的影响应给予重视,要有一定的对策措施。

1.新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现象,它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高科技产业之结合体,代表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新经济有政府政策的功效,但更重要的是制度环境,为企业和技术运用创造更宽松的环境,抓紧各项改革,使之适应新经济的成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溶入世界发展之中,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切勿重蹈康乾盛世的覆辙。

2.新经济和传统经济之间的互相交融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我国应大力发展新经济,促进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的快速结合,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利用网络成功地发展新运营模式,这样我国将会出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低通胀并行的良好局面。

3.新经济首先应明确它的概念和内涵。发展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并不矛盾,传统经济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但必须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结构调整,对新经济要加强研究,不能只是过度宣传。

4.新经济方兴未艾,但从全球看,新经济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且其自身还会有一定的泡沫。对我国而言,首要的问题是不可能重复西方国家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必须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按照现代化标准来实现工业化。美国新经济虽然对菲利普斯曲线构成改变的新压力,但美国经济有国际因素,即亚、欧两洲发生金融危机,钱都跑到美国去了,显然支撑了美国,因此新经济有泡沫。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投资行为最终会回归到与赢利更为结合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

5.新经济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新经济有两个前提,一是资本雄厚,二是技术积累。中国初步表现出资本过剩现象,但没有形成向新经济流动的金融市场,因此,即使新经济在美国是现实,也未必能在中国发挥作用。同时新经济也是制度的产物,在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下,新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不会太快,应加速推进经济的市场化。

6.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跟潮。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应盲目赶潮,不能跟着美国跑,首先要把自己的事干好,干我国现阶段应该干的事,如加速二元结构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当务之急。

建议之四:中国欠发达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意味着近期内新经济不会在中国成为现实。

中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赶上美国。因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水平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问题,它与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应该是传统的技术产业,如电信业和计算机软硬件,而不是那些网络公司。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传统经济部门的效率。

在发展技术产业上,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制度、法律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有对知识产权和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高科技产业的性质是高风险和高回报。中国正努力试图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惯例和标准的法律体系,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此相似,如果没有对私人投资者的权益保证,就不会有足够的风险投资,为了向创业者和他们的投资人提供足够的激励,必须要承认和保护私有制。其次,要有一个综合的融资体系。这个体系起始于创业者的私人资本,然后到风险投资,再从风险投资到股票市场。作为中间环节的风险投资对于孵化脆弱的高科技幼雏至关重要。与之相比,股票市场与其说是正常融资渠道,不如说是一种对承担风险的激励机制。

标签:;  ;  ;  ;  

“新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综述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