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理欲观论析
陈诗师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 何心隐是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平民社会改革实践家,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泰州学派是阳明后学中的一支,一方面它继承了阳明之学,另一方面也被批判为是一个与王学渐行渐远的学派,其主要原因在于理欲观的冲突。何心隐在继承泰州学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较为全面的探讨,肯定“欲”存在的合理性,批判“无欲”,主张“寡欲”“育欲”“与百姓同欲”,启迪了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形成了其更具启蒙意义的理欲观。
[关键词] 何心隐;泰州学派;理欲观;欲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何心隐作为在野的开明知识分子,看到封建弊政、社会和民族的危机,对传统封建道德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并憧憬和探求着美好的社会道德关系和理想的人格模式。
一、何心隐理欲观的哲学基础
何心隐的思想与宋明理学观点不同,他传承了泰州学派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何心隐理欲观的本体论基础
在本体论上,何心隐继承了传统。关于“太极”,他认为“大莫大于仁,而太乎其及也”,即“太极”是万物之源。同时,他也认为“心”为万物之源,以“心”为道德本体,这与泰州学派传统一致。他说:“夫人,则天地心也。而仁,则人心也。心,则太极也。太极之所生者,两仪也。”[1](P17)即人是天地心,仁是人心,心是太极,是万物之源,把“心”“仁”与“太极”等同起来,太极既是万物之源,那么“心”“仁”也是万物之源。与王学不同之处是,王阳明主张产生万物的根源是“心”,而在何心隐那里,他把“太极”与“心”划上了等号。他认为人之性是生来即存在的东西,“仁”来源于“心”,“心”的实质是“仁”。
(二)何心隐理欲观的人性论基础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的探讨,哲学家们总是乐此不疲。何心隐对人性论的主张非常鲜明:一方面,他肯定人欲,认为“欲”是人性的本质,强烈反对理学家们“灭欲”“无欲”的主张;另一方面,他在《原人》中这样说道:“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人则仁义,仁义则人。不人不仁,不人不义;不仁不人,不义不人,人亦禽兽也。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1](P26)因此,他与理学家同样认可仁义道德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即“仁”为人的属性,但他并不把人看成是道德的符号(理学家把“天理”规定人的本质,把人的感性存在视作“恶”),更尊重个体人的感性需求,“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他主张人的感性与道德人格并不对立,不需要去除“人欲”实现道德人格,认为人的感性可以通过引导和培育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从而与道德人格达成一致。
通过这项全新的应用,海德堡亦将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印刷企业的投资规划师,为企业分析目前的情况、未来的发展,针对其薄弱环节提供建议。
何心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育欲”,即对人的“欲”进行引导以实现“欲”的合理规范。在《聚和老老文》中,何心隐说道:“欲货色,欲也。欲聚和,欲也。族未聚和,欲皆逐逐,虽不欲货色,奚欲哉?族既聚和,欲亦育育,虽不欲聚和,奚欲哉?”[1](P72)
二、何心隐理欲观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尽管何心隐旗帜鲜明地宣扬“人欲”,但他并非纵欲主义者。一方面,他支持和肯定人欲,批判“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适当满足人欲;另一方面,他又提出“寡欲”,主张规范和节制人欲。在《寡欲》中,何心隐进一步举例说明:“欲鱼欲熊掌,欲也。舍鱼而取熊掌,欲之寡也。欲生欲义,欲也。舍生而取义,欲之寡也。”[1](P40)“欲仁非欲乎?得仁而不贪,非寡欲乎?从心所欲,非欲乎?欲不逾矩,非寡欲乎?”[1](P40)对鱼和熊掌的“欲”皆是“欲”,舍掉鱼而选择熊掌就是减少欲望,从而达到“寡欲”;“舍生而取义”中的“取义”就是“欲”,它有所舍;“欲仁”中对“仁”的渴求也是“欲”,但“得仁而不贪”,这些都属于“寡欲”。因此,何心隐的“寡欲”与传统儒家提出的“寡欲”不同,儒家传统更多的是对“欲”的否定,而何心隐主张在多种“欲”中选择更有意义的“欲”。他认为孔孟所说“无欲”并非真的没有欲望,对特定道德行为的追求亦是“欲”,“寡欲”应该是“欲不逾矩”。
也有学者称何心隐的“育欲”思想为“聚合育欲”。在《聚和老老文》中,何心隐说:“聚和有教有养,伯叔欲率未列于率,惟朝夕与率,相聚以和,育欲率也;欲辅未列于辅,惟朝夕与辅,相聚以和,育欲辅也;欲维未列于维,惟朝夕与维,相聚以和,育欲维也。育欲在是,又奚欲哉?”[1](P72)何心隐不仅在逻辑上论证了他的“育欲”观,在社会实践中也践行和论证了他的“育欲”观。在何心隐的聚和堂中,他设立了“率教”“率养”“辅教”“辅养”等制度要求来规范族人的“欲”,从而达到既满足人的合理“欲”又不至于“纵欲”,较好地协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说,“育欲”是何心隐聚和堂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肯定“人欲”基础上的“寡欲”论
何心隐对待“欲”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欲”是人的自然属性,人人皆有“欲”,不仅平常人有“欲”,圣人也同样有“欲”。在《辩无欲》中,他说道:“孔子言无欲而好仁,似亦言无欲也。然言乎好仁,乃己之所好也。惟仁之好而无欲也。不然,好非欲乎?”[1](P42)孔子虽然讲无欲,但孔子“好仁”,似乎是“无欲”,但“好”也是一种“欲”。他继续说道:“孟子言无欲其所不欲,亦似言无欲也。然言乎其所不欲,乃己之不欲也。惟于不欲而无欲也。不然,无欲非欲乎?”[1](P42)孟子说的“其所不欲”,似乎是“无欲”,但“不欲”并不能说是“无欲”,它也是“欲”的表现。因此,他认为孔孟并非赞成无欲,而是主张对“欲”加以节制。他批判周敦颐的“无欲论”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与传统的孔孟之道截然不同,如周敦颐在《养心亭记》中主张实现无欲就实现了圣人境界的观点。他也坚决反对“灭人欲”,认为这是违背人的天然本性的做法。
宁波,这是一座与书息息相关的城市。“书藏古今”,宁波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始建于公元1561年的天一阁经籍浩瀚,收藏珍版善本8万多卷,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
他认为“欲货”、“欲色”、“欲聚合”,皆属于“欲”,人们所做都是“欲”的反映,“欲”既包含人的感性欲望,也包含人的伦理道德需求。一方面,人应该顺应本性从而实现“尽性”;另一方面,不能违背社会的道德要求,在遵循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使“欲”尽性,并规范和引导,便是“育欲”。“育欲”与“寡欲”相似,却又不同。“寡欲”是“多欲”“纵欲”的对立面;而“育欲”是在“寡欲”的基础上对合理人欲的呵护和培育,如个体道德修养的完善。
仪式、表征、变迁与功能:一个汉族村落丧葬活动的人类学考察……………………………………………………徐俊六(17)
(二)对“欲”进行规范的“育欲”论
如此看来,无可辩驳的证据已经准备妥当,只需妻子步入相关部门或是发到网上。自己距离类似案例的下场,只有一步之遥了。
何心隐所说的“寡欲”是在“尽性”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节制人欲,即非儒家传统否定“欲”,也与泰州学派对“欲”的过分张扬不同。他提出的“寡欲”主要是针对“多欲”和“纵欲”,不仅仅针对百姓,更针对统治阶级,反映了百姓争取合理权益、要求发展的诉求。
在《寡欲》中,何心隐说“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佚,性也。乘乎其欲者也。”[1](P40)认为味、色、声、安逸等情感欲望是人性的合理要求,“欲”并非“恶”的根源,“欲”是一种载体,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的对象就是“性”,从而在逻辑上给出了“欲”的合理性依据,确定了“欲”的地位。
坚持高起点规划。围绕“四化联动”高起点完善规划,学习陕西等地先进经验,在全县规划建设50个农村新型社区,统筹规划全县重点镇、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启动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三)提倡平等反对特权的“与百姓同欲”论
“寡欲”“育欲”之后,何心隐进一步提出了“与百姓同欲”的观点,后者较前两者更明确针对统治阶级。封建传统中等级制度森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说明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待遇,统治阶级往往挥金如土、竭尽奢华,而普通老百姓可能连最平常的果腹之“欲”都无法满足。因此,古代圣贤常常把为民排忧解难摆在前,如孟子倡导“君主与民共生共乐”。[2]何心隐亦是心怀民众,在《聚和老老文》中,他举例说道:“昔公刘虽欲货,而欲与百姓同欲,以笃前烈,以育欲也。太王虽欲色,亦欲与百姓同欲,以基王绩,以育欲也。”[1](P72)“公刘”、“太王”虽“欲”,但皆“欲与百姓同欲”,这是“笃前烈”“基王绩”的基础。他认为君主、统治阶级应该与百姓一样“同欲”,享受超越百姓的“欲”即是“多欲”,甚至是“纵欲”。君主不能为一己私欲剥夺百姓的合理欲求,这是对百姓合理欲求的理论认证,也是泰州学派开创者“百姓日用即道”观点的升华。
何心隐不仅如是想,也如是做。他凭借着心怀民众的情怀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在家乡建立了“聚和堂”组织,力图将“与百姓同欲”的平等思想作为新的道德准则进行实践并推广。
三、何心隐理欲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在某种意义上何心隐的理欲观是对传统理欲观的颠覆。吴震先生阐述:“在宋明理学的诠释传统中,……人们往往在天理与人欲的框架中来理解人心欲望的问题。并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念模式中,来思考和探索如何消除或克制人欲的方法。……作为这一功夫路向的重要理念是:人欲乃是潜伏于人心中的一种负面存在,对此容不得有丝毫的宽容或放松。即便在王阳明的良知理论当中,人欲也被理解为是良知本体的一种遮蔽状态,是应当消除和克制的对象。”[3]而何心隐一反前人常态,在其观点中去除了天理和人欲间的矛盾,从现实感性的人欲出发构建道德框架,使得理想的道德人格不再抽象化,而是立足现实,从感性的人出发,通过培育和引导实现自我完善。
其次,何心隐理欲观带有明显的平民主义和平等意识。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说:“何心隐的‘育欲’思想,反映了劳动人民保卫自己生活权利的意志,也反映了争取平等的要求。这种思想,在封建制社会晚期出现,具有反对封建横夺的战斗意义。”无论是“育欲”,还是“寡欲”“与百姓同欲”,何心隐的理欲观继承了泰州学派平民化思想,始终站在百姓一方,渴望打破封建等级制度,达到“凡有血气之莫不亲莫不尊”,[4](P1018)最终实现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最后,何心隐作为泰州学派重要的思想代表,他的理欲观带有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代表着平民意识的觉醒。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论他道:“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3]可见他的思想被视作封建传统思想的对立面,事实上,何心隐思想是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反映百姓的基本欲求。
综上,何心隐的思想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泰州学派平民意识,下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尤其是对李贽思想的影响最为深刻。李贽的民本思想,批判男尊女卑、重农抑商等正是何心隐哲学思想的继承发展,他的“各遂其千万人之欲”主张对明代晚期“人欲”思潮产生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何心隐对人“欲”之合理性的肯定,对晚明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容肇祖.何心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潘才宝.论孟子共享思想的伦理意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5).
[3]吴震.泰州后学颜山农思想绪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He Xinyin ’s Theory on Desire
CHEN Shi-shi
(Hunan Modern Logistic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 :He Xinyin,a thinker,philosopher,and a civilian society reformer,w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aizhou school scholars. This school was a branch of “Post Yangming School”,which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Yangming and on the other hand walked away from Wang’s philosophy due to their conflicting ideas on desire. He Xinyin,based on learning from Taizhou school,had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man’s desire enlightening people’s constraint mind and developed a more enlightening theory of desire.
Key words :He Xinyin;Taizhou School;the view over rationality and desire;desire
[收稿日期] 2019-03-21
[作者简介] 陈诗师(1985-),女,长沙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编号] 1004— 5856( 2019) 10— 0023— 03
[中图分类号] B248.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10.006
责任编辑:孙 畅
标签:何心隐论文; 泰州学派论文; 理欲观论文; 欲论文;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