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运动员论文,战略管理论文,机制论文,高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章编号:1001-747X(2012)02-0153-06
修回日期:2011-12-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中国的竞技体育引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引领中国体育事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竞技体育强调的“更高、更强、更快”,需要一个合理的运动员培养体系支撑,尤其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这就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要保持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实际着手,寻求高效、合理、健康的发展路径,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1 高水平运动员界定及在高校的专项培养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中的要求,具有较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即可界定为高水平运动员,具体条件一般是国家一级或二级运动员,同时应获得全国竞赛的前列名次,方可认定为高水平运动员。而从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战略高度而言,更应该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更为广泛且为理论与实务界所接受的定义,应当将高水平运动员界定为具有优秀体能、较高智力水平、运用高科技含量的运动技术参与高级别竞赛的高素质运动员。
我国教育部于1986年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在50多所高等学校实施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培养工程。这项工程当初设置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参加世界高级别的竞赛储备充足的、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梯队。从项目实施的20多年经验来看,这项工程的培养效果还是相当好,向各类高级别竞赛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竞技人才,提高了我国运动员的高层次参赛水平。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培养工程,同时还促进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小苗得以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增强了我国运动员的总体竞技素质,从而为竞技水平的提高储备了较好的基础。
2 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是专项工程建设,相比于世界主要竞技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主要是受竞技发展水平的制约。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格局日益激烈的当下,开始搜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拓开了高水平运动员专项工程的建设序幕。
2.1 初级阶段
实施高水平运动员队伍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个阶段的一个代表性事件是1986年原国家教委(现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批准了近50所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资格。这一阶段高水平运动员的建设,主要是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技术规律总结、文化素质修养等方面加以强化与拓展,但基于仍处于技能、技巧训练的状况,与传统运动项目训练并无明显的改变。
2.2 成长阶段
随着中国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巨大成功后,国家开始重视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机制问题。通过比赛显现出的我国竞技项目所占有的优势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认识到必须要有规划、科学地训练运动员,尤其是加强高水平运动员是整体成长的系统管理,重视高水平运动员储备人才的建设,为国家输送优质运动健将。
2.3 基本成熟阶段
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在强手如云的竞争格局中取得金牌总数第3名的历史最好成绩,由此证明我国的高水平运动员专项工程是切实有效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高水平运动员建设的功效,对原有建设规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包括培养方式、组织管理、建设规划、资源支撑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施管理体系,保证专项工程的可持续进行。
2.4 创新改革阶段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历史性突破,不可否认我国的高水平运动员建设对奥运会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继续有效推进高水平运动员专项工程的建设,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对办队目的、办队条件、组织保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重新命名和批准了235所高校办队资格。为全面保障在未来世界竞技体育中取得更好成绩,提供强有力的训练培养保障体系。这一阶段,我国竞技水平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优势项目逐渐增显张力,弱势项目也有所进步,竞技项目得到了全面、均衡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体育强国的地位。
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专项工程的发展历程来看,道路是艰辛的,但实施成效是有目共睹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过程,是一项探索科学培养运动人才的自然渐进过程,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提高有利的培养环境,方能保证较高的实施成效。高水平运动员专项培养工程的成功实施,是遵从自然规律和调动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正面积极实践。
3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现状与评述
3.1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现状
3.1.1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项系统工程都离不开专门的组织与管理。目前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总体可以分成3个层级:最高层级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的各项目中心管理,负责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管理;第2个层级主要有省级项目中心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负责管理;第3个层级主要是由基层体校或业余体队负责管理。从总体来看,项目管理绩效较高的,应当是第1和第2层级,其组织管理较为到位;第3层级的组织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是急需进行改进的。
3.1.2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梯队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是有梯队的,需要将其分成若干个培养等级,目前主要的培养梯队分为国家级、省级、基层。真正能够参与到国家级甚至世界级高层次竞赛的,往往是国家级高水平运动员占优势,而其他两个梯队相对而言则机会要少得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竞技体制是分层次、分级别的,只有进入国家队方可参与国家级以上层次的竞赛,由此就使得二、三阶梯高水平运动员只能坐“冷板凳”。
3.1.3 高水平运动员的参赛表现
高水平运动员不是普通的运动员,是运动员队伍中的领跑者,代表着同一项目中的最高竞技水准,其在相应的竞技运动中应当发挥着更高的竞技水平。从实施高水平运动专项培养建设工程以来,无论是全运会、亚运会还是世界杯、奥运会,高水平运动员的成绩都是相当令人满意。这些成绩的取得,都证明高水平运动专项培养工程是卓有成效的。虽然总体成绩可观,但是高水平运动员的总体参赛水平与专项培养工程的预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1.4 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如上文所述,高水平运动员的“高”不仅仅是竞技水平高,还更应该在竞技素质、竞技智能方面都要有相当高的水准。在目前评价目标指引下,高水平运动员的评价仍然目标单一化,更加强调竞技成绩,而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实在堪忧,这对于我国竞技水平的整体可持续提高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3.1.5 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与普通运动员一样,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也是有限的,在参加竞技运动期间,高水平运动员享受着较好的物质待遇、社会地位及其他相应的支撑与保障。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仍然不能忽视,即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前景如何是高水平运动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从目前状况来看,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整体职业生涯(包括退役后)缺乏一个系统、合理、科学的规划。
3.2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
3.2.1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较为合理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在核心竞技领域中的绝对竞争能力。为了能够达到专项培养工程所设定的预期目标,一套科学、合理的配套组织管理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实践,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体育科研院所以及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培养体系的优化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3.2.2 现行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缺乏相应的战略规划
总体而言,现行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基本适度,运动员的生理规律、心理规律、竞技规律,有效促进高水平运动员的稳步提升。但目前的培养体系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竞技项目的某个确定目标而进行专门的选材、育才以及进入专业体队进行训练,并没有对运动员的未来进行系统的规划,不利于运动员健康、稳定成长。
3.2.3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梯队配置尚待改进
运动员的培养是分层次、分梯队的,这种培养体系有利于打好扎实的竞技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在各个层次、各个梯队中发现可塑之才,为日后的专项培养提供储备力量。由于受到市场化的影响,目前的梯队出现了断层,需要对培养梯队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较为可靠,相应的组织培养体系总体较为合理。针对实施过程中显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专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3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存在问题
从目前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运行的现状来看,总体实施效果较好,有效促进我国在优势竞技领域的长足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不得不关注到目前培养体系中仍有较多的不合理、不完善的部分。应当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3.1 “体教结合”运行效果不理想
在普通高等学校已尝试多年的体教结合,并未收到较好的效果。关键问题在于“体”和“教”如何有效协调,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更加注重“教”还是更偏向“体”,这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一个典型的矛盾在于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分配上,如何做到训练与文化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这仍然是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难题。
3.3.2 高水平运动员选拔标准还具有较多的主观成分
高水平运动员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选材,这就直接决定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素质。目前的选拔标准,仍然是依据一些具体的数量化标准,从而决定高水平运动员的人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为的主观成分过多。要解决这种弊端,就需要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以及有效防范个人主观成分的监督机制,由专家组联合评价,多层复核从而保证优秀人才选入。
3.3.3 高水平运动员保障力量缺乏合理性
在一个培养体系中,最主要的是培养对象。除此之外,相应的保障力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级培养基地师资力量是最充足的,也是实力最雄厚的,但二、三级培养单位师资力量就参差不齐了,有的甚至多人共享一个教练员,更不用说专职营养师、科研人员之类的保障人员了。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软、硬件支持体系和管理办法,以保证高水平运动员的高培养素质,方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4 高水平运动员在国际化竞争格局下的关键问题透视
4.1 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修养
世界竞技格局相比于50年前,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不再是简单的体能对抗,也不再是简单地在大运动量训练中出好成绩。现代竞技体育更注重技能、技巧性竞争,考验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基于这样一种竞技格局的变化,应当加强运动员包括心理、智能等方面综合素质的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迎接更广、更高层面的综合性竞技运动的竞争。
4.2 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运动员要全身心投入比赛训练,方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一旦心有杂念,往往就会影响竞技成绩。因此在利益诱惑日趋增多的当今世界,需要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要做好相应的支撑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有助于竞技运动。
4.3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水平运动员储备人才培养体系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后备人才力量予以支持。高水平后备人才体系,需分层次、分梯队加以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国家队、省队等专业队的“孤军奋战”,应当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应当发挥基层体校、高等学校育人选材的优势,真正发挥学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综合素质高水平运动人才的优势。建立科学合格的培养后备人才机制,为高水平运动员梯队输送更多的优质队员,保障专项工程的稳定发展。
5 构建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框架
5.1 指导思想
在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格局愈加激烈的背景下,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为了确保高水平运动员的素质,应当从设定战略目标,构建有效的战略框架,健全相应的支撑保障机制,有机整合相应的优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预期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
5.2 总体框架目标
以培养具有国际竞技水准、深谙国际竞技规律和动态、具备较高竞技智能和较强心理平衡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水平运动员,创造新的辉煌,为国家竞技体育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作为战略目标,统领框架各组成要素。
5.3 基于战略管理思想的培养框架
5.3.1 选材机制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应该多层次选拔,要从专业体校、中小学、高等学校多个途径进行选材,将有培养潜力的运动人才纳入高水平人才培养储备库。同时要给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最大程度上免除其后顾之忧。
5.3.2 培养机制
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水平运动员,应当创新培养机制。应当从小学就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学习为主,进行适量的体能训练。逐渐地改变由体校向专业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高校向专业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为主体,其他途径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对于长期在专业队训练的队员每天要实质性地完成相应的文化素质课,补充相应的智能储备。同样对于高校队员更应该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两者要达到有机的平衡,方能造就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水平竞技人才。
5.3.3 教练员队伍建设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的提高,理所当然离不开教练员的建设。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素质、思想品质。对于教练员的资质一定要把好准入关,要求教练员的业务能力一定要达到相应的级别,要求具备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要与国外或省外相关竞争团队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执教水平,加强对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并强化绩效考核,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5.3.4 高水平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水平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列入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入选的高水平运动员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个人发展意愿,制定符合其发展特征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其顾虑的相关问题,要制定适当的保障制度,为运动员全身心投入运动训练,创造有利、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
5.3.5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控制系统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应当加强质量监控,制定相应的监控机制,保证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促进日常培养有序、高效进行,真正起到优选、优育、优质的培养目标。
5.3.6 高水平运动员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作为竞技领域,仅仅强调自身能力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为了能够及时了解世界其他体育强国的发展动态,应积极与国外主要体育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定期派主要教练员和高水平运动员前往其他国家进行业务交流与合作,与竞争对手切磋技术,了解竞技运动最新的发展动态。除此以外加强高水平运动员参赛的管理,积极参与各项高级别赛事,不断检测自身的竞技水平,及时调整训练方法,从而保证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5.4 基于战略管理视角培养框架的支持体系
5.4.1 职业后续发展
职业后续发展体系,主要是为了保障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这一部分也是相当重要,目前困扰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水平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退役后的发展选择,尤其是我国目前的弱势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国际竞技体育运动中所处的位置不理想,将会直接导致其训练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战略框架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支撑保障体系,免除其后顾之忧。
5.4.2 培养经费支持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需要充足的培养经费支持。目前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经费主要是由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相对经费金额仍然是较少的,尤其是一些目前在国际竞技运动成绩靠后的运动项目就更加少。光靠政府财政拨付只能是杯水车薪,应当引入社会资本进入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如竞赛活动以企业冠名、与企业联合培养等形式,多方融资。运用资本运作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经费问题,保障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5.4.3 政策保障体系
任何一项战略框架,如果离开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是低效率的。为了切实保障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保障制度,并且政策保障制度应当常规化、相对稳定化、具体明细化,让运动员有安心感、稳定感,以国家部委的名义颁布,从而提高相应的保障效力,真正让运动员安心训练,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竞技水平。
6 构建基于战略管理人才培养框架应予考虑的几个重要命题
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框架,站在战略层面构建了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架构,有利于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的提高。体系的构建与体系的执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真正达到框架运行的预期目标,需要将框架目标、战略措施与战略执行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在实际执行战略措施的时候,应当基于战略目标进行通盘考虑。因此,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考虑:
6.1 相应的评价标准应当客观公正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的评价,战略框架已经相应设置了较为明确的评价标准。这其中应当重视的是,相应的评价标准应当科学、合理、客观,要做到公平、公正,切不可随主观而定。一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水平运动员的典型特征与个性特点,进行相关因素的综合考虑,设置符合高水平人才培养规律的评价标准,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依据。
6.2 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构建基于战略管理的人才培养框架,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即应当设置相应的考核机制。对于考核的结果,应当分别对待: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应当进行相应的激励,鼓励其更加努力地参与相关的训练和学习,使激励成为运动员、教练员积极进取的动力和源泉;对于考核结果较差的,分别情况加以警告或淘汰,并辅助以相应的保障转移机制,从而有效促进运动员和教练员积极投入训练。
6.3 建立动态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动态培养机制。针对运动员训练的实际状况,结合国际竞技格局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运动员的培养机制,确保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与国际竞技格局相吻合,保证人才培养与竞技发展的同步性。
6.4 构建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需要构建有效的监控机制。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并及时发现问题,尽快实施有效的整改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7 结语
在世界竞技格局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保障我国竞技体育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领头羊作用,需要实施有效的培养体系。从战略管理视角构建基于战略规划与控制的组织培养体系,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针对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以期探求高水平运动人才的培养规律,为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