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62例我院近两年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经CT和MRI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下,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CT检出病灶108个,MRI检出302个。且经CT检查查出的病灶直径大于5mm与小于5mm的个数,与MRI检查查出的个数存在较大差异,MRI检出数显著多于CT检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检查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但MRI检查的检出率和准确度更好。
【关键词】早期腔隙性脑梗死;CT;MRI;诊断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由于长期受到高血压的影响,患者的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形成了小的梗死灶。在脑梗死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在20%一30%。临床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是C T扫描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本研究以我院近期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对早期行CT和MRI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36~78 岁,平均(57.6±2.5)岁。临床症状,6例呕吐,18例头晕头痛,14例感觉障碍,6例嗜睡,8例语言障碍,10例面瘫。纳入标准:均被诊断为首发腔隙性脑梗死,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者;伴有神经疾病者;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患者先行CT检查,采用Philips16 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参数设置:球管电压120 kv,电流380mAs,螺距为1.375∶1,层厚1.0 mm。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先进,使扫描线与患者的眦耳线平行,自颅顶至枕骨大孔做扫描,随后行MRI 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超导磁共振扫描仪(MAGNETOM Avanto1.5 T),选择头线圈常规MRI平扫,扫描间隔设置为1.5 mm,层厚5.0 mm,扫描序列分别为AXT1WI、T2WI、T2 FLAIR、DWI 和SAG T1WI。
1.3图像分析
由三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对检查所得的图像进行分析。重建CT数据,设置间距为0.5mm,层厚为0.625mm,多平面重组全面观察病灶的位置、形态、数量、大小、密度、边缘及与周边结构关系。按照MRI常规序列观察病灶的特点,根据ADC图分析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中的病灶弥散受限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研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的CT与MRI检查病灶情况比较
62例患者共由CT检出病灶108个,其中,位于小脑的有15例、脑干有18例、内囊有12例、额叶有14例、基底节有16例、丘脑有17例、顶叶有16例;MRI检出病灶共302个,其中,位于小脑的有43例、脑干有45例、内囊有35例、额叶有44例、基底节有40例、丘脑有48例、顶叶有有47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CT与MRI检查病灶大小比较
62例患者中,经CT检查查出的病灶直径大于5mm与小于5mm的个数,与MRI检查查出的个数存在较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当中的一种,而脑卒中在临床上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在脑卒中的发病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概率在20%左右。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微小动脉或脑深穿通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在经过慢性愈合后形成不规则的腔隙。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变体积经线通一般在15mm以下。
当前,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性内容,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称为可能。当前主要运用CT与MRI技术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临床疾病诊断与鉴别。CT与MRI技术能明确反映出患者疾病的病变情况,在诊断与治疗中均占据着重要作用。
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当中会出现脑组织缺氧、缺血,导致脑细胞代谢紊乱,机体Na+-K+-ATP 酶功能出现异常,最终迫使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增加,形成脑细胞水肿。采用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诊断恰好是以脑缺血区组织水肿为基础的。当患者的局部脑组织因灌注不足而低于正常临界值时,缺血和缺氧的脑组织就会出现代谢功能紊乱,细胞内部的平衡环境被打破,细胞外的Na+进入,导致内Na+浓度升高,并最终导致细胞中毒性水肿。由于CT检查图像显示比正常脑组织相对密度低、患者脑组织内的病灶变化不明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CT显示的图像可能无异常。另外,CT扫描对发生在脑干与小脑半球的腔隙性脑梗死的敏感度比较低,通常在脑缺氧、缺血24小时后方能检出病灶,导致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无法检出。而MRI具有高组织分辨率,在细胞毒性水肿与间质性水肿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DW(I 扩散加权成像)序列能够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3个小时后检出病灶,因而与CT相比,其检出率更高。
本次研究中,6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了CT检查与MRI检查,结果发现MRI检查明显优于CT检查,MRI分辨率较高,能检出较小病灶,成像时可免受软组织及骨性伪影影响,成像信号更高;可及时发现早期缺氧、缺血病灶。检查出病灶直径小于5 mm的个数明显比CT检出的多,检出总个数也显著比CT检出的多。
综上所述,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CT和MRI检查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MRI检查的检出率更高,准确性也更好。
参考文献:
[1]于志刚. 探讨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4:84.
[2]刘兴宇,聂永康.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07:1080-1082.
[3]周云,钱利明,钱仲余. 腔隙性脑梗死CT与低场MRI表现的对比以及诊断价值分析[J]. 影像技术,2013,03:10-11.
[4]黄勇,谢独,林丛,朱丹,李健萍. CT、MRI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对照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1999,04:3-4.
论文作者:常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6
标签:病灶论文; 检出论文; 脑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脑干论文; 价值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