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布局※
赵立艳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1)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结合本国具体国情实际,创造性地形成了符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人民群众主体论,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主体面向和实践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
[关键词]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福祉;主体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面向新时代、站在历史高点上,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中形成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熠熠光辉。因此,坚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不能不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
EPIC (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模型可以在多种气候情景、环境状况和管理制度下模拟上百种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该模型由美国农业部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发展和完善,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Cavero等使用EPIC模型成功模拟了大田加工番茄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动态[11]。本研究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尝试利用EPIC模型的作物模块,构建寡日照天气条件下的设施番茄生长模型,基于模型模拟的结果明确设施番茄生长对寡日照天气的响应过程,为设施番茄环境调控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意义非凡,其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回答了谁是历史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问题,这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问题,对于人们重新认识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吸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教训,结合中国各个阶段的发展实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主要是指其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即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权利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最终来源,政党和国家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等观点。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科学地内蕴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劳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石。人类通过大量的劳动实践认识自然和社会,认识客观世界,而人是劳动实践的主体,这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就科学回答了谁在推动社会进步、谁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问题,即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人类的生存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人类为了生存,其衣食住行需要物质资料,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恰恰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这其中人民群众发挥了主体作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没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无所谓人类历史。其次,人民群众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他们在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社会财富不断涌现,从而推动历史前进。所以,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还是社会进步的决定者。
7.西山孤儿院-Hsiang Shan Tsu Yu Yuan, 香山 西山(Hsiang Shan,Western Hill )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生产者。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都源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类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激发了其认识客观世界的动力,进而探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丰富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于是产生了各种科学;与此同时,在人类的物质财富创造过程中,发明的生产技术、改进的生产工具,这些无不凝结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它们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的发现、技术的改进促进了物质世界的改造,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人类的活力和精神财富的生产,物质和精神的双轮驱动,推动了人类历史向前发展。因此,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当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取得胜利登上历史舞台时,他也造就了他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二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诞生,它一改西方早期思想家对人民群众的低估,即人民群众觉悟低、教育程度低、能力差的认识,认为无产阶级包括全体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方向。在近代,人民群众真正走上了历史舞台,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人民群众成为变革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决定力量,他们推翻旧的社会制度,顺应和推动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中国的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社会变革实践最终决定了历史发展的结局,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人民群众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主体和最终来源
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或委托,其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为实现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努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的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文明,确保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全体人民的小康,而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小康。虽然人的禀赋有不同,地区发展有差距,自然环境有优劣,但是在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必须是全面的、均衡的、高水平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也不能掉队。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为了部分群众不掉队,要搞好精准扶贫。其中,扶志和扶智最为重要,这是为了人民群众的长远之计,培养实现小康的能力,即依靠群众的主体性,自己解放自己,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谋求人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在立法中,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注意倾听人民的呼声,明确公民的权利;在执法中,严格规范执法,保障人民权益;在司法中,让人民群众从每个个案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就是确保党始终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获得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准确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为此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任务。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作出庄严承诺,要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物质利益和需要;要推动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全党范围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定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四个全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布局,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改革发展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民群众的智慧体现。
一个词的意义发生演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由于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与客观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因此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词汇产生发展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词义的演变是必然的。
(三)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并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使执政基础更牢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的需要、对于公平正义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解决经济发展速度减慢与人民对于实现充分就业需要的矛盾;对于改变利益固化带来的弊端和打破制度藩篱的期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人们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对新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需要,等等,这些都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正因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来源于人民群众,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反映了群众的意志,代表了群众的利益,满足了群众的要求,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7]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一切权力来源于并归属于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他们通过民主等各种形式直接管理国家,主导国家机器的运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越来越往公共性和服务性方面倾斜,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国家真正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机器。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智慧
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意志,集中群众智慧,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才能制定出符合群众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当前,党正在带领人民群众全力以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当前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是国家领导人或几个专家学者在高堂上拍脑门决定的,而是要求我们执政者从具体的时代条件出发,捕捉人民群众当下的渴望与诉求,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关切,寻找制约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活的因素,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因为,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人”,他们最清楚当下急需解决什么问题,由谁来解决,怎么解决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等问题。
3.反对官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执政党执政之后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会使无产阶级政党由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变成人民的老爷,使党脱离群众,失去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失去执政之本。列宁同志曾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尖锐地指出:“共产党员成为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就是这个。”[2]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清醒地认识到公权力使用者的公仆地位,要尊重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复兴伟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官僚主义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永葆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最主要的内容,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本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以争取和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为使命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政治组织。因此,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努力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价值追求。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个公平正义是社会大多数人的公平、正义,是大多数人都有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和权利,共同致力于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大多数人共同奋斗、万众一心的社会。这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所以,能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8]“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价值取向,也是实现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价值目标的强大内在动力。无产阶级政党要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主动地亲民生、察民情和顺民意,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关切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沿着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
1.建立新型国家政权。以往的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剥削阶级手里,是为少数剥削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国家政权。在这个新型国家政权里,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归属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民主等形式参与权力运作,他们思想觉悟大大提高,自觉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积极性和创造力空前高涨。作为执政党的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因此执政党才能够长期执政,保持政权稳定。
人民利益是检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9]这也正是我们检验“四个全面”成效的评价标准。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民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和局部的、当前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好事关人民利益的实际问题,保障人民权益,破解民生难题,维护公平正义,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切实愿望变成现实。
2.“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的思想。当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实现国家平稳健康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就失去了实践的主体,要想取得成功也是较难的。
显微镜可大体分为偏光显微镜和反光显微镜两种,偏光显微镜主要用来观察透明的待测物,如细胞、透明矿物晶体等;而反光显微镜主要用来观测和鉴定不透明的非金属及金属矿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全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全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团结起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上好日子,实现中国梦。
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加入职业相关的技能素养的培养,邀请校企双方专家一同评审“双证融通课程”的标准、教学方案和考核方案。依托专业群的支撑作用,设置了酒店管理概论、饭店服务标准、酒店服务礼仪等先导课程,为学生修读“双证融通课程”做好准备。从2013年始,先后与企业合作编写相关教材5部,这些被纳入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职业标准纳入到了教材体系。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现象。要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难题,更加需要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集思广益,完善各项社会制度,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全面深化改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所以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的能力,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彻底打赢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全面依法治国,全民参与是关键。公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依法治国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对法治尊重的积极性,参与到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来,使全体人民都忠实崇尚社会主义法治、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治、坚定捍卫社会主义法治,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应构建长效性扶持机制,项目支持不只局限于前期建设阶段,也应向中后期运行阶段延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项目资金补助标准,补贴应尽可能弥补秸秆收储人工和运输成本,提高秸秆利用主体积极性。实行区别化补贴和奖励标准,引导产业发展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利用方向发展。拓宽政策扶持广度,降低项目申报门槛,尽可能让政策惠及每一个产业链主体,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政府部门需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在财政、税收、土地等各方面完善政策优惠体系,通过完善利益链驱动产业链发展,最终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人民群众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主力军,是全面从严治党得以实现的重要现实力量,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10]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管党治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内容。我们要深入到人民群众内部去,从人民群众中不断汲取营养,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展开。同时,全面从严治党还需要人民的监督,依靠人民战胜困难和挑战,实现我党的奋斗目标。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贯彻和执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动力作用,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护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向人民群众学习,完善、强化和创新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和法治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创造,并以自己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主体为骄傲,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作为中国千千万万乡村中的一员,其打造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当地区域产业的快速发展。柑橘示范园区规划采用“大园小镇”模式,即乡村旅游开发中所提出的一种创新休闲农业的模式,也是乡村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使得产业振兴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固有模式,跳出陈旧“圈子”,打开振兴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全集(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5.
[中图分类号] D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26(2019)07-0024-05
[作者简介] 赵立艳(1966-),女,辽宁铁岭人,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释析”(L15BZX00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宋桂祝
标签:“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论文;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论文; 人民福祉论文; 主体论文; 沈阳农业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