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传统戏曲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电影中加入戏曲元素,不是简单的将两种艺术拼接,而是要在两者相加的基础上,将两者的元素融合转变,从而在表现手法、叙事方式等方面达到一个更美的呈现方式。本文通过分析电影《胭脂扣》中的戏曲元素,来展现戏曲与电影融合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胭脂扣;电影;戏曲元素
香港电影《胭脂扣》,由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由关锦鹏执导,这部电影讲述了20世纪30代香港名妓如花与富家少爷十二少间的悲惨的爱情故事。如花曾与十二少相约殉情,而如花死后在阴间却苦苦没有等到十二少,因此如花来到阳世查找十二少。最终她找到了十二少,发现他仍偷生于世,且当年那个风流倜傥的情郎经过了50余年岁月变迁的洗礼,已经成为一个形容枯槁的落魄老人。这部电影巧妙的融入了戏曲元素,给人一种伤感迷离的旧式凄美。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胭脂扣》中的戏曲元素,展现它们是如何在电影中呈现、转变去更好的去提升电影魅力的。
一、电影中的戏曲片段分析
这部电影中,在很多地方有着戏曲元素。其中,直接出现在影片中的戏曲片段占了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在影片中出现的粤剧唱词以及戏曲唱段,并不是简单选择的,它们的存在对于电影都是存在一定的意义的,有的是对主人公命运走向的预示,也有对影片中主人公命运的总结。电影中的戏曲唱词和传统戏曲之中的自报家门有着相似含义。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演员所唱的戏词一般就是戏曲角色自报家门的开场白,它用来展现戏曲中人物所在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主要内容有人名、籍贯、生活经历以及一些人物状况和心理活动。因此,这些唱词唱段都是戏曲中的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
《胭脂扣》中多次出现戏曲《客途秋恨》中的选段,这出戏对于这部电影的意义也最为重要。《客途秋恨》是一出粤剧,电影中十二少因此剧与如花结缘,且贯穿始终。在影片的2分10秒处,如花在妓院内唱此选段时,十二少与如花初次相遇,正如剧中自报家门的唱词一般,也是对如花与十二少的身份的展现,这出戏也为全片奠定了一个悲凉的情感基调;在影片的41分27秒处,拉二胡的盲女在唱此戏时,如花、十二少两人附声;91分58秒处,两人重逢时如花哼唱此戏。下面是《胭脂扣》中出现的《客途秋恨》中的唱段: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愁绪好比度日如年……你娣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
粤剧《客途秋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缪莲仙的书生与才貌双全的妓女麦秋娟于中秋良夜邂逅,并肩携手拜月,由此互生怜爱。但是两人在中途却因故要分开。在望江楼上,麦秋娟为缪莲生设宴饯行,两人难舍之际相约初心不变。但是一年之后,缪莲生却得知麦秋娟与世长辞,两人自此阴阳两隔。这段唱词在电影中多次出现,意在隐射十二少与如花之间相似的爱情悲剧。
《胭脂扣》中的如花和十二少的命运是很悲惨的,两人在阳世不能圆满,相约为爱殉情后却落得个阴阳相隔的境地,这和戏曲《客途秋恨》中负心少年抛弃多情妓女凄惨故事的套路是一样的。
戏曲就是把人生漫长难捱的苦楚用戏词唱出来,然而戏演完了词唱完了,人生漫长难捱的痛楚依然存在。片中除了出现了《客途秋恨》,还出现了《胡不归》、《薛丁山三气樊梨花》、《梁祝恨史》中的戏曲唱段。
《胡不归》哭坟片段的出现时间在影片52分34秒,当时十二少欲拜师学戏,戏班华叔试他的嗓子,十二少便演唱这段试音;后来在影片的58分52秒处,如花在读昔日求得的上签时,一旁的十二少在哼唱这段戏词。
胡不归,胡不归。杜鹃啼,声声泣血桃花底。太惨凄,太惨凄……
这一出戏充满了悲伤之感,伤感的唱词和曲调也预示着如花即将要与十二少离别。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薛丁山三气樊梨花》的唱段,在54分17秒,十二少学戏初登台时,当时演唱的此唱段。《薛丁山三气樊梨花》讲的是薛丁山将樊梨花三娶三弃,樊梨花便装死想令薛丁山悔恨,结局夫妻团圆,连手征西。这出唱段出现在十二少违背家庭意愿去学戏之时,当时十二少在台上跑龙套,扮演五军虎之一,这时的他看似充满勇气在反抗家庭,冲破束缚,但“师父关前受辱,英名丧在弱女流”一句便反映了他懦弱的内心。
如花在阳间寻找十二少时,在一个戏台边听到有人在戏台上演唱《梁祝恨史》。戏中唱到:“人生无缘同到老,楼台一别两吞声,泪似窗外雨……刻骨相思惟有病,忍看怨恨解不胜,英台妹,梁兄唤你千声不应”,这段唱词把如花当时的凄苦心情刻画的入骨三分,以戏中梁祝的生死相守的悲惨爱情,反衬如花与十二少两人的悲凉心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电影中戏曲性叙事结构分析
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在创作过程中,戏剧的中心都是人物,然后由一连串的人物行为组合推进,形成故事的起承转合以及矛盾冲突。特别是戏曲中的叙事结构,更加讲究故事的首尾呼应,层次清晰。夏衍在《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也认为中国文学都有着一个相同的优点,有头有尾,叙述清晰。在电影《胭脂扣》中,心有执念的如花为爱吞食鸦片而死,然而十二少却因为贪生怕死留在人世,并没有和如花共赴黄泉。如花死后在下面孤苦等候十二少的到来,五十年后也没有等到,这次他又为爱踏上征程,还魂人间寻找十二少。人是找到了,可当年浪荡少爷如今苟活于人世,已然变成了一个颓废的老人,物是人非,往日的恩爱早已不在,心灰意冷的如花毅然离开。
电影中如花重返人间的剧情是对《倩女离魂》和《牡丹亭》中“离魂”这一传统戏剧故事情节的参考,如花与戏曲中的倩女和杜丽娘一样,她们情不知从何起,即使阴阳两隔,也一往情深。然而新时代的人却很难理解这样的爱情,面对山盟海誓的爱情一样会产生怀疑。如花的还魂最终却没有寻找到她的爱人,她黯然离开。其实这样的结尾方式截然不同于传统戏剧中的“离魂”情节,倩女与杜丽娘最终都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而如花即使用生命做代价,也没能获得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说如花从始至终都没有得到过一份她所追求的感情。在影片的结尾采用反传统、悲剧的、开放的方式,是对传统“离魂”的解构。以前的那种爱情观在当下这个年代已经不再适用,用这种更现实的方式结尾也符合时代要求,也透露出一种对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消逝的感伤和惋惜。
《胭脂扣》以一个开放式的悲剧结束,仍旧遵循了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还是按时间顺序去叙说故事,并有着如戏曲中一样的明晰的起承转合。影片中传统的戏曲叙事风格、艺术融合后的结尾,其实也是为了满足当下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习惯更易于接受传统的叙事风格,以开放式的悲剧收尾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符合当代人对与主人公命运的认同感,也让电影更有艺术性,意味也更为深长。这种将戏曲元素与电影艺术的糅合更好的展现了电影的美感,也可以说是电影中戏曲的美感。
三、电影中戏曲表演分析
戏曲表演,也就是唱念做打四中艺术手段中的“做”和“打”,《胭脂扣》中的故事并未涉及到武术动作,也就是没有武功和打功,所以在此且不谈“打”。关于“做”,俞为民在《中国戏曲艺术通论》中这样定义:“戏曲表演功法中的做,也就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影片中的十二少和如花的表演程式借鉴了戏曲中的表演样式,如花动作轻盈优美,一招一式充满戏曲中的女性演员柔美的元素,特别是在如花成为女鬼以后,这种表演形态更加明显。比如捡手帕,涂口红,十二少送给如花胭脂扣之后抱如花的动作。
《胭脂扣》中的戏曲表演,在片首就有出现,电影中如花演唱南音《客途秋恨》,是一种半在戏内半在戏外的游离演出,一方面因应正在舞台上的情境,另一厢亦是对现实中表演对手的回应。
除了以上由于影片中演唱戏曲的剧情需要的戏曲性表演外,
还有一些除此之外的“戏”外的戏曲性表演。这些“戏”外戏曲性表演一方面与如花的人物身份相贴切,如花本是生活在30年代的香港名妓,并且是从阴间来阳间寻情郎的女鬼,这样的戏曲表演更符合她的身份,同时也能将她与现代人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戏曲性的表演样式也有助于塑造如花“戏中人”的形象,她是南音《客途秋恨》的“戏中人”,也是本影片中的“戏中人”,又是如戏一样的人生的“戏中人”。
将戏曲元素融入到中国电影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电影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而且也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对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的表现手法应当讲究技巧和策略,不能强硬的叠加,而应有机的融合。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令人眼花缭乱,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多种多样,戏曲日渐式微。在电影中加入戏曲元素,对戏曲的宣传和发展也有极大作用,这还需要电影工作者和戏曲工作者更加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付炜炜.论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元素[J].戏剧之家,2016(05):167-168.
[2]段晓璇.浅谈戏曲电影——戏曲与电影之融合[J].戏剧之家,2015(14):21-22.
[3]何跞.电影《胭脂扣》中的痴情和悲剧意蕴[J].学论,2014(20):186-187.
[4]李碧华.胭脂扣 [M].新星出版社,2013,402
作者简介:徐大伟(1992-),男,河南商丘人,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戏剧戏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化。
论文作者:徐大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戏曲论文; 如花论文; 电影论文; 元素论文; 胭脂扣论文; 两人论文; 唱段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