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本,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语文课堂练笔中教师主导性缺失的现状,认为在生本课堂中,教师必须坚守好自己的本位,把握好课堂练笔的密度,裁剪好课堂练笔的最佳角度,搭建好课堂练笔的层次梯度,才能让练笔在生本课堂中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关键词:主导性 密度 角度 梯度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学会让学生在多读、多写的训练中提高语文素养。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师舍得还时间给学生,也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练笔。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课程的开发者——老师,经常将写的训练贯穿其中,这样既强化了语言运用,又促进了学生读、思、写的有机整合。然而,生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课堂演绎得更精彩。以课堂练笔为例,教师只有坚守好自己的本位,牢牢地把握好几个度,才能让练笔在生本课堂中更高效。
一、把握训练的密度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渗透,大部分教师逐渐认清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上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认为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是体现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参与说和练的时间多了,但仔细分析,有些练笔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成了简单的机械的堆积,并没有实现认知的深入、思维的拓展、信息的整合和评价的深入。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训练的密度,从而提高练笔的有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裁剪练笔的最佳角度
随文练笔要因文而异、找准训练切入点,这样才能发挥文本的典型优势,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找准文本中的练笔落点,这是有效练笔的前提和关键。
1.科普说明,练笔发掘改写创作。不少的说明类文章,通过对事物几个方面的描述,把特点、结构、用途、分类等分别介绍清楚。这样的文章通俗易懂,对事物某一方面特点的理解,学生自己都可以读懂,但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点,并有顺序、有规律地进行表达说明却是有难度的。
2.写景状物,练笔实现写法迁移。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体裁形式还有写景状物、散文诗歌类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写景状物、散文类文章往往在作者观察角度、遣词造句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对于这些文章,可以指导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发现其语言特点。
3.写人叙事,练笔深化文本主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叙事类文章占了较高的比例。这些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并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感悟的。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可以借助练笔,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深化文本主题。
4.童话神话,练笔填补表述空白。童话神话类文章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这类体裁的文章人物命运曲折,充满浓浓的神奇色彩或美好的向往。如何让学生去真诚关注、深入感受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呢?笔者觉得这类文章的随文练笔可以采用填补表述“空白点”,走进人物内心的策略来进行。
三、搭建课堂练笔的层次梯度
教师的主导性,除了表现在确定好课堂的练笔点,更主要的表现在对练笔的难度分解中。给有难度的练笔搭建一个梯度,让学生的练笔更精彩,是教师主导性的重要体现。
1.小步实施,为练笔辅路架桥。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学生感到练笔有难度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把难度分解,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部分学生的练笔铺路架桥。
2.批注悟情,让练笔蓄势而发。有些练笔,如果前面的情感理解不到位,那后面的练笔就呈现得干巴巴的。“情动而辞发”,教师要努力做足前面的沉入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才会让后面的练笔来得更水到渠成。
3.植情导入,让练笔顺境而生。练笔的导语设计也很重要,导入语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诉说欲,也能冷却学生的诉说欲。
生本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转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要冷静地反思,恰当地实施。把握好练笔的密度、练笔切入的角度,以及给练笔铺垫好梯度,使课堂练笔更科学、更合理。让“课堂练笔”在语文教学的这块“方塘”中大放异彩,呈现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可喜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海林 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2]颜育洪《课堂焦点:新课堂教学9辩》.首都大学出版社,2011。
[3]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教学出版社,2008。
[4]吴丽霞 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教学月刊,2011年第7-8期。
[5]李映雪 随文练笔 因文而异.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09年第4期。
论文作者:卢伟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章论文; 梯度论文; 密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