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_课堂管理论文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_课堂管理论文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本身素质的考验,处理得好,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技巧和教育机智,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课堂问题行为的恰当处理,取决于教师对于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

一、用先入为主的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些则是出于初始时的不慎,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中,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又好奇,注意力容易分散,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事实上,一些课堂问题行为在课前就已存在了的,而不是因为课堂活动的进行所致。学生一旦产生了问题行为,则事后的消解远比单纯学习新行为困难得多。因此,最有效的管理,就是采取先入为主,预防在先的策略,以防止许多不必要的问题行为的发生,或使问题行为没有产生的机会和条件。

先入为主就是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使学生首先接受正确的行为标准,从而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它主要取决于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设计、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一)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明确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教师通常是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与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这种行为规范和要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规则。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时,应考虑下列几个问题:所确立的行为规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行为规范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是否体现了对课堂成员的尊重;行为规范是否切实可行;行为规范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课堂行为标准确立起来之后,还要及时加以巩固,必要时还要进行修正。

(二)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

学生的成功经验,通常会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降低挫折水平,从而避免或减轻问题行为。学生的失败所导致的挫折感往往是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尤其是将课堂活动规划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因为太容易会产生厌倦,太难又容易导致挫折,它们都有导致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课堂活动按学生掌握程度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活动要让学生100%的掌握,这种活动只是偶尔出现在作业中:第二个层次的活动要让学生掌握到90%-99%,这可体现在大多数课堂活动中;第三个层次的活动要让学生掌握在70%-90%,这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中;第四个层次的活动是让学生掌握在70%以下,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少一些,而且要求教师提供额外的指导,或者把活动划分成更小的、容易让学生掌握的单元。教师对学生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适度选择,有助于学生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成功感受,进而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三)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课堂行为与课堂环境直接相关。有效的课堂行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基础的,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与优雅,增强课堂环境的秩序感、责任感。一个杂乱无章和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本身就为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或调整学生的座次。必须打破按高矮次序或学习成绩排位的简单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关系等多种因素,做到优劣搭配、合理组织,以取长补短、以优补劣、互相促进。要根据学生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座位排列形式。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即搞好教学设计,在课堂活动之前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采用悬念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节奏,控制学生的疲劳度。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认为师生间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狭隘认识,正确对待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是示范和行为指导能否生效的保证,但这种权威的基础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他本人的学识、品行和才能。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控制问题行为发展

先入为主策略对于预防问题尽管非常有效,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问题行为。因此,教师必须学会面对已有的问题行为,采取恰当的管理策略,对问题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使之得到有效的处理。否则,这些行为将会扩展或蔓延,甚至引发其他问题行为,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问题行为两个方面。

(一)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有效的行为管理是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的良好行为,因为良好行为一旦得到认可和赞扬,就会对学生产生示范和导向作用,使这种行为得到强化,并逐步巩固下来,成为课堂上其他成员学习或模仿的榜样。同时,通过鼓励和强化进行中的良好行为或新的良好行为,可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通常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社会强化、活动强化、行为协议和替代强化等。

向学生微笑,亲切地轻拍学生的头或背、称赞学生能干或告诉学生你很欣赏他的行为等都属社会强化。运用社会强化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即针对目标行为,指向已完成的行为,强调学生的努力,不断变化形式;当学生表现出具体的期望行为时,允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者为其提供较好的机会与条件属活动强化。如允许和支持其参加自己喜欢的俱乐部或兴趣小组活动,提供设备的优先选择权和使用权,担当课堂活动或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角色。这些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具体鼓励,可以强化其某方面的行为。教师在采用活动强化时,应注意选择那些能够控制学生但又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活动动机、兴趣、特长及实际活动能力等多种因素;行为协议是教师与学生订立旨在鼓励和强化期望行为的协议,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但必须经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认可,而且一旦确定,就要坚决落实。通常采用“如果……就……”的陈述方式。例如“如果上课积极发言,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如果课堂作业做得好,就可以免做家庭作业”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在所有学生面前强化了期望行为,而且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运用行为协议时,语言和文字表达要简单、清楚、积极,也可以争取学生家长的参与;给学生提供某种具体的行为范例,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所谓的替代强化。一般而言,如果教师讲的与实际做的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会更多的受实际所做的影响。同样,如果教师所说的或所期望的行为同他所允许的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会更多的受他所允许的行为的影响。

(二)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以轻度为主。在问题发生的初期,只需教师运用一定的影响方法便可得到及时制止。通常采用的影响方法包括:1.信号暗示。对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提供信号,如突然停顿、走近学生、用眼神暗示等,用以提醒、警告学生,进而终止刚刚发生的问题行为。2.幽默提示。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可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制止或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3.创设情境。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或转移,出现“走神”现象。这时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景,让学生参与进去,或者让他们做一些其他相关的事情,如开展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活动,以控制课堂的进度,避免问题行为乘虚而入。4.有意忽视。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隐含着想引起他人注意的期望,如果教师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达到其目的。这时,教师要有意忽视,使学生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5.移出媒介。有时学生在课堂中做不相干的事,如读漫画书、玩电子游戏等,教师可采取将这些东西拿走,清除媒介物,从而制止这种行为的方法。6.正面批评。如果很多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就要进行正面干预,对其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其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7.劝其暂离课堂。有时学生之间发生对抗性冲突,引发课堂混乱,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此,教师要进行“冷处理”,可以劝他们暂时离开课堂,让别的教师照顾一下,等讲完课,学生的情绪缓和后,再进行必要的教育,化解矛盾。

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既不可不闻不问,也不可急躁武断,而应根据具体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三、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是指利用多种知识与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问题行为,养成良好行为的过程。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应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坚持一致性原则,协调家庭、社会多方面教育因素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坚持课堂问题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

(一)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

1.矫正认识。正确认识问题行为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于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同时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等同于差生或品行败坏的学生。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其次,应认识到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从根本上要由学生本人来进行。如果学生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问题行为,那么他们不仅看不到矫正的价值和意义,不密切配合,而且还会对矫正产生新的对抗性问题行为。因此,启发学生本人的正确认识,在矫正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

2.消退问题行为。消退就是清除、纠正严重的、习惯性的问题行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及后果;其次要运用多种知识,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然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消退。此外,由于从根本上消退问题行为并非一时之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问题行为还会出现反复,因此,教师还要有相当的耐心。

3.塑造良好行为模式。积极的、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消退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这不仅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理想目标,而且也是巩固矫正的效果、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完整的行为矫正包括认识、消退和塑造三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在认识并消退课堂问题行为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和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行为矫正才可宣告完成。

(二)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基本步骤

一般说来,课堂行为问题矫正包括六个环节。1.觉察问题。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和潜在的问题行为是矫正的第一步。如果教师根本未能觉察问题行为,就没有矫正的必要和可能。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分析,敏锐的发现问题行为。2.了解原因。发现问题行为,就要立即运用有效的方法,如访问、谈话、测验等深入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准确了解这些原因是合理矫正的基础。通过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及严重程序。3.制定目标。在诊断的基础上制定矫正目标,并确立为达到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有效的矫正措施和方法。4.改正行为。目标和方法确定之后,就要改正问题行为。由于学生的行为是各种强化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在改正的过程中既要排除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又要选择适当的新的强化物和强化方式,给予积极强化。5.检评。对问题行为改正的成效应及时加以评定,如发现效果欠佳,应进行检查,看有无缺失、诊断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合理、改正过程是否得当。6.追踪。消除了问题行为,还要进行追踪,进行新的强化,塑造和发展良好的行为,直至良好行为的表现趋于稳定。

总之,在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过程中,预防是基础,控制是关键,矫正是补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难题,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掌握技巧,认真解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标签:;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_课堂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