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乡生态建设情况与城乡规划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要想借助海绵城市推进城乡地区更加稳定地发展,就需要对海绵城市进行规划建设,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让海绵城市达到平衡。并且在开展城乡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全面使用水资源,避免城乡水害导致海绵城市已有生态平衡打破,充分治理水害,确保城乡居住环境优良。
关键词:城乡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生态规划建设的好坏反应着国民经济建设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城市区域形象及环境建设工作,对城市环境以及城市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城乡规划设计中的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 城乡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落实的现况
首先,设计。设计乃实施的基础,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设计非常关键。要想确保设计质量,设计工作人员应深入地方考察,查看本地水文条件与自然环境等情况,接着依据考察的实况来设计,设计中不但应思考以上因素的实际情况,同时还需要关注整体结合,只有思考到项目设计因素,才可以确保高质量结果。可是因为设计工作非常复杂,且时间不长,人资与物力投入不多,设计工作人员水平较低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了海绵城市设计质量差。
其次,用地。建设海绵城市需协调好每一个部门,确保海绵城市设计效果。可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海绵城市和要彼此协调的绿地、道路与用地等部门脱节,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出现问题就互相推卸责任,导致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不佳。另外,在开展城乡规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通常先思考的是城乡用地情况,后思考绿化与道路用地,导致建设海绵城市的阶段思考时间短,无法全面思考到绿化用地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设计产生误差,最后影响了设计效果。
2 城乡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有效落实的途径
2.1 整体规划
(1)基础研究。首先,专题研究。根据现实调查状况研究城市每一个要素,比如涉水专题,如水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等;生态保护与生态城市研究等,给建设海绵城市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其次,明确生态保护范围。严禁建设区、限制区、适合建设区以及已建设区划定乃城市整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并且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海绵体。在划定四区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对城市河湖与森林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把其整合到严禁建设的区域中。在划定四区时,需要根据用地评估规避各种限制因素,比如水体与生态敏感地区,各种保护区域等划分城市增长边界。明确城市增长边界,可以保护好城市原始身体海绵体,明确城市无法逾越的生态安全线,限制城市任意往外扩展。
(2)海绵城市构建的整体框架。建设海绵城市路径: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复原生态,进行低影响研发。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经过市区与城市增长边界等的划定已经实现了,而生态复原需要在低影响研发建设中同步实施。于低影响研发中对城市建成区域、改造区域以及新建区域划分开来对待。新建区域没有通过大规模研发假设,必须要在规划建设整个工程中有效落实低影响研发理念,落实各种指标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市建成区域已经通过了大规模研发建设,故海绵城市构建在老城区需要划分阶段进行。根据源头、中途与末端这几个方面来改造,实现降低老城区径流量。改造区域之中地块需要根据新建区规划标准建设。按照城市水文情况与新旧城区海绵城建理念与近期发展目标,明确城市低影响研发假设核心区域,并且明确这一关键区域规划目标。
首先,明确空间结构和用地分布。根据城市水系与绿地系统规划等,将城市水系与绿带网络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当明确城市用地分布的时候,需要思考各种功能用地的海绵吸附性,还有河湖与公园等海绵分布平衡性,海绵对于解决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加大这一区域海绵吸附性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其次,有效落实控制指标分区。在相关指南之中表明控制指标分解方式就是把控规中确定的地块单向指标和面积加权平均,和整体规划中明确的年径流量重量控制目标比较确定,该方式把总规控制目标落实在地块控规方面,地块控规范围通常和城市总规比较小得多。因此,需要在总规之中明确的总体控制目标上,对城市分区,明确分区年径流量控制目标,接着把分区控制目标落实在地块方面。
(3)海绵城市建设有效落实的载体。第一,绿色海绵体构建。水系湿地与公园绿地乃建设低影响研发系统,构建绿色海绵体的载体。要想提升城市进水能力,强化绿色海绵体构建,总规方面在用地分布过程中需要提升水系湿地与绿地等用地比重,挖掘出净化雨水的潜在能力。全面思考绿地本身与四周硬质径流,整理绿色海绵体渗透网络,充分衔接绿地与水系等。第二,构建灰色海绵体。透水路面与铺装乃建设低影响研发水系统,构建灰色海绵体的载体。伴随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道路和硬质铺设占据比重较大,并且会直接影响地表径流,这也是导致城市内涝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需要积极推广透水铺装,一些区域需要推广透水路面,构建灰色海绵体。
2.2 控规方面
首先,分类分解。建设海绵城市的时候,已划定了四区域城市蓝线和绿线,所以需要在划定的区域基础之上,按照区域间的详细水文情况与地质条件等把整体指标进行分解,明确各个区域的详细指标,比如透水铺装率与地表径流量等。按照各个区域的规模与指标展开加权平均,计算各个分区达到要求与否,假设不曾达到有关要求,必须要重复以上流程,直至达到分区目标为止。其次,明确地块指标。其通常使用的是单位面积容积概念,所谓的单位面积容积是借助整个分区容积来除以分区面积,计算得到分区中的单位面积容积,接着依照单位面积容积明确各个分区控规指标。地块指标一般比较偏向于容积与面积,即在设计指标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地块大小与功能等。再者,还需注意指标的明确,需思考四周分区状况,假设该分区海绵体调整能力强,对应的指标要求就可以实现,此时可减小四周分区控规指标。最后,需要思考建设方建设实况,确保低影响研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给予建设方奖励,也就是建设方控规指标达标的情况下给予相应的奖励。
3 结束语
要想做好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就需要在现实操作的过程中,采取科学的规划方案为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所影响,为此,必须要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制定出合适的举措,明确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路径,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186.
[2]张伟,张晓然,王建龙.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党支部协同共建的基层党建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44):148-149+155.
论文作者:杨颖筠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区域论文; 指标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分区论文; 径流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