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 730913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广博精微,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少年儿童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传承美德,让传统美德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灵,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和文明的习惯,对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学经典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呢?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将国学经典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场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国学经典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知识与人文教育双丰收。这样长期的坚持,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将国学经典融入班队主题活动中。班队主题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推进和强化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渠道将国学经典内容寓于其中,并以此为突破,推进小学生良好品质和文明习惯的形成。例如:可以先开展走进经典系列活动,通过每天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诵读经典,让孩子熟知经典内容;再通过诵读比赛、表演经典内容等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经典的精髓,感悟其中的道理。只有了解了经典内容和其真正意义才能成为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指南针”和“导航仪”,才能促使学生朝着健康、阳光、向上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三、将国学经典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任何理论的学习不落实到实践中去,也只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为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真正在践行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适时安排实践活动。例如学习了《弟子规》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的相关内容,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从中体悟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和学习观。又如读了《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让学生今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自信的良好品格。还有读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开展“感恩”主题班会,并且每天要求学生回去坚持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利用周末去附近敬老院给老人讲故事、打扫卫生,让学生从小学会感恩、学会孝顺、学会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总之,让国学经典渗透到课堂教学、主题班队以及学习生活实践中,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将传统经典文化发扬光大,更有责任为我们的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长成参天大树,真正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论文作者:王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经典论文; 国学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内容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