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_道德教育论文

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_道德教育论文

试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环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地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形势,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证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既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也不能离开个人的生活实践和教育的熏陶,以及个人自觉的锻炼和修养逐步形成的。[11(P475)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其思想道德建设应在这三个环节中,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相互配合,循序渐进。

一、重视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发挥父母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既是未成年人的养育者,又是未成年人获取道德良知的引路人;既是法律上的监护人,又是道德的启蒙者。父母的道德人格对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父母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所持的态度,将会对子女的思想道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并非全无道理。父母作为子女心目中的楷模和权威,应注意自身的形象,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从家庭抓起,从未成年人的父母抓起。

2.家庭道德教育要立足于关爱,坚持正面教育。当代未成年人的父母大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们不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是家庭中的“中流砥柱”。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生活中,肩负着创业育人的重任。但是一些父母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对子女放任自流,或以充裕的物质条件代替必要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流动人口家庭中的未成年人,长期处于“托管”状态,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珍重,纵容、迁就子女的过分要求和缺点错误,致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惟我独尊、贪婪自私、骄横无理等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父母除了给子女以必要的生活上的呵护外,还要向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严格把好思想道德关,给子女多一些思想道德上的关爱,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不要因“望子成龙”心切而让子女“超负荷运转”。对子女教育的方法上,要尊重子女的自尊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在教育方法上,要力戒简单粗暴、强迫命令,搞“一言堂”。一些家长对待“不成器”的孩子,要么冷嘲热讽,拳脚相加,要么失去信心,放任自流,这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很不负责任的,极其有害的。

此外,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应注意保持和谐一致。父辈与祖辈及其亲属,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标准应保持统一,家庭与学校、社会的德育要求应保持和谐一致。

3.家庭德育应结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育内容应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

对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家长应根据其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进行启蒙教育。通过家长的耐心教导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培养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逐步形成尊老、诚实、谦让、礼貌、勇敢的行为习惯,克服孤傲、自私、娇贵等不良心理。

入学阶段,是未成年人确立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未成年人已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和较完备的行为能力,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求知欲强、精力旺盛,朝气蓬勃,但又因涉世不深,单纯、稚嫩、易冲动和感情用事。因此,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不能以孩子由老师教育为由推卸自己的责任。

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后,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沟通和配合是孩于思想道德素质成型的关键环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教育的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2](P244)家庭配合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与学校互通情报,根据学校反馈的意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也要主动把子女在家庭中的表现如实向学校反映,以利于学校进行针对性工作,共同教育未成年人,“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见义勇为。在学校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社会成为维护社会公德的好少年,在家庭成为勤快礼貌的好孩子”。[3](P348)

总之,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未成年人道德认知、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在教导未成年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问题上,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问题上,家庭德育的基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

1.大力改进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正式、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主导作用。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道德知识,主要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要求他们遵守国家所倡导的行为规范,这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在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时,只是通过卷面考试的形式,以应考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至于实际行为做得如何便无法考察。知与行脱节,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理想若不能转变为人的社会实践,也就失去了道德的实际意义和价值。道德是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具有意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因此,为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质量,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学校德育要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变得更为经常、剧烈。网络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的挑战与冲击已见端倪。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力日趋增强,其虚拟性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未成年人可以在无限广阔且“完全自由平等”的世界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容易导致道德上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4]由于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多种就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现实,使不同文化的冲突、价值观的碰撞、道德选择的困惑日益激烈和经常。这一切,都是今天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

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做相应的调整,采取相应的对策;针对外界影响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如网络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对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产生的道德困惑,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取得正确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要面向未来,德育内容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加强科学价值观、网络伦理观、生态环境伦理、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要广泛吸收、利用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丰富的德育资源,为我所用。同时,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也要更多地利用传播媒介的优势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

3.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据统计,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近千万,这是一支强大的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希望所在。按照《意见》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项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真诚的使命感去托起的事业,教师只有对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热情和主动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职业道德是融人职业行为中、从而具有职业特点的道德人格。教师为人师表,必须努力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以人格魅力去影响带动学生,必须具有“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对所从事的工作倾注全部的爱。爱岗才能敬业,爱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尤其是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和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悉心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共同探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热心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此外,中小学教师应加强伦理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修养,通过对道德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未成年人身心成长规律的掌握,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中小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这是因为,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属于灵魂的统帅方面,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中小学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核心展开。

三、发挥社会环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感染作用

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为了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社会各部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通过优化、净化、美化道德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1.净化社会环境。目前,社会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消极因素。

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净化文化市场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方面,大众传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大众传播要发挥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褒扬先进,针砭时弊,激发未成年人对美好理想、美好事物的追求,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此外,必须切实加强对黄、赌、毒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丑恶现象的查处力度,防止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污染滋生蔓延。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治理和整顿,加强对电子游戏场所的监管,防止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毒害。通过净化社会环境,强化道德他律的作用,促进未成年人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

2.优化社会环境。各级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行为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各级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应认真践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进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国家公务人员要坚持依法行政,廉洁奉公,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信赖,成为人民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各职能部门要改进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摒弃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依赖。立法、执法部门,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建立相应的评价、奖惩机制,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切身利益,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通过宏观环境的优化,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可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安定祥和的社会秩序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有助于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道德素养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人们弃恶从善,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袭,荡涤污泥污水的侵蚀,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所有这些,都将通过人际互动在广大未成年人心中产生深刻的影响,促使他们在良好的道德环境的熏陶下,追求真、善、美,拒斥假、恶、丑。

3.美化社会环境。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除了要加强对影响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软环境的建设外,还要注意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主题公园、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影剧院等硬件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以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为未成年人陶冶情操、全面发展提供优美的外部环境。

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创作为广大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己任,通过文艺作品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点滴、系统、润物无声的道德灌输和教化,以收到纯化心灵、美化神形、训练精神、提升道德境界的功效。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家庭、学校、社会各界要自觉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道德责任,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和谐互动,共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氛围,共谋以德育人的百年大计。

标签:;  ;  ;  

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