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组织敏捷性理论研究综述_敏捷制造论文

国外组织敏捷性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国外论文,组织论文,敏捷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组织敏捷性研究起源

Sherehiy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企业如何应对日益动态、复杂化的经营环境是产业界和学术领域近几十年一直关注的命题,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网络化、再造工程、模块化组织、虚拟企业、高绩效组织、员工授权、柔性制造、JIT等),在各种解决方案中,“适应性组织”、“柔性组织”和“敏捷性组织”是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概念。对于这3个术语,理论界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界定方法,有的学者对它们加以严格的区分,而另一些学者则等同地使用这些概念。但总体而言,这3个概念都是指组织拥有对环境变化做出调整和反应的能力。

在20世纪60~70年代,关于组织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研究多使用“适应性”这个术语,主要研究组织的形式和结构受到适应能力的影响(Burns & Stalker,1961;Hage & Aiken,1969;Hage & Dewar,1973)。20世纪80年代,研究重点转向了组织柔性,Volberda(1996)以及De Toni & Tonchia(1998)对组织柔性的综述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柔性组织的定义都侧重于变化反应和适应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敏捷性成为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新解决方案。敏捷性的提出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生产的高质量产品大量推向美国市场,对美国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和市场竞争加剧使美国企业不仅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还必须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里海大学的雅柯卡研究所在国防部资助下,发表《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报告首次提出敏捷制造概念。1992年,美国政府将敏捷制造模式作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自此,敏捷性相关研究逐渐兴起。敏捷性研究主要侧重于概念描述和敏捷制造技术方面,之后,学者们开始完善并拓展敏捷性概念,并进行研究框架设计和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其逐渐变成可操作化的概念并对之进行实证检验。

二、组织敏捷性的概念

雅柯卡研究中心认为,敏捷制造是指拥有多种能力的制造系统,它能够满足市场上快速变化的需求。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就敏捷性的定义达成一致,敏捷性的主要定义如表1所示。

关于敏捷性的定义,大致可划分成广义观和狭义观两大类。根据广义观,敏捷性是与并行工程制造、CIM、TQM、资源需求计划(MRPII)、JIT和员工授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广义观不同,狭义观主要侧重于快速适应能力方面,然而,它不单单是指反应的速度(Sanchez & Nagi,2001;Tsourveloudis & Valavanis,2002),而是指对意外的、不可预见的变化迅速并且前瞻性地进行企业要素调整。狭义观认为,大多数当前应用的操作方法都没有针对不确定、不可预见的动态环境做出很好的调整,因此,这些方法不能够纳入敏捷性的概念。与其他方法相比,并行制造注重于资源的生产性运用所涉及的操作技术,而敏捷性则是指一种整合战略;柔性制造是被动型的适应,而敏捷制造是前瞻性的适应;精益主要反映利用有限资源的能力,而敏捷性则主要反映企业驾驭不可预测变化的能力。精益主要针对生产性资源、着眼于操作性技术的改进,而敏捷性着眼于战略,反映企业驾驭变化从而赢得敏捷竞争的能力;柔性指可变性,但没有反映出这种可变性的变化速度,敏捷性则主要反映可变性的迅速转变性;适应性侧重于企业适应能力的构建,力图建立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意识—反应”组织,敏捷性则侧重于企业敏捷竞争能力的构建。

三、组织敏捷性的分析框架

根据组织敏捷性的不同定义,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组织敏捷性的分析框架。Goldman等(1995)提出了获取敏捷性竞争能力的4个战略维度:(1)充实顾客;(2)合作以提高竞争优势;(3)组织起来以掌控变革;(4)杠杆化地利用人员和信息的影响。Yusuf等(1999)提出了敏捷性的竞争基础:速度、柔性、创新、前瞻性、质量和盈利性。他们认为,这些竞争基础是敏捷制造在协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在这个框架中,他们区分了与企业不同层面相关的敏捷性:要素敏捷性是指个体资源层面(人员、机器和管理);微观敏捷性是指企业层面,而宏观敏捷性是针对企业间层面。这个框架包括敏捷制造的4个核心概念:核心竞争力管理、虚拟企业形式、重构能力和知识驱动型企业。Sharifi等(2001)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明确的分析框架。他们提出了敏捷制造的4个方面:(1)敏捷性的驱动力;(2)战略性能力;(3)敏捷性的供应源;(4)敏捷性能力。这个概念性模型描述了4个方面要素之间的关系。Sambamurthy等人(2003)基于动态能力观提出了组织敏捷性的一个分析框架,他们认为,组织敏捷性这个概念有3个重要的维度:客户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运营敏捷性。客户敏捷性是与客户合作来共同开发探索创新机会和竞争行动机会的能力。合作伙伴敏捷性是指企业通过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和合资企业等形式来利用供应商、分销商、签约制造商以及物流提供商的资产、知识和竞争力的能力。合作伙伴敏捷性是企业可以构建战略性、延伸性或者虚拟性的伙伴关系网络,从而探索创新和竞争行动的机会的能力。运营敏捷性反映了企业在探索创新机会和竞争行动机会时,其业务流程在获得速度、准确性和成本经济方面的能力。Jackson和Johansson(2003)认为,敏捷性是建立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之上,这些能力存在于制造、产品和市场等3个方面。他们将敏捷性能力划分成4个主要维度:(1)与产品相关的变化能力;(2)运作经营中的变化能力;(3)内外部合作;(4)人员、知识和创造力。Overby等人(2005)从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两个维度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敏捷性的研究框架,分析了支持企业敏捷性的潜在能力。他们进而揭示了信息技术和数字期权对于敏捷性的驱动作用。

四、敏捷性的衡量指标

现有文献中提出了很多种敏捷性的衡量方法(Kidd,1994; Ren,2000; Tsourveloudis & Valavanis,2002; Yusuf & Adeleye,2002; Van Hoek et al.,2001; Arteta & Giachetti,2004;Lin et al.,2006a,b;Tsourveloudis & Valavanis,2002)。Ren等人(2000)将两个理论框架联合成为一个4层级模型来衡量敏捷性。其主要对象“敏捷性”被置于最高层级。这个主要目标被划分成Goldman(1995)所提出的4个主要的维度,这4个维度分别是充实客户、合作、掌控变革和不确定性、利用人员的影响。模型的第三个层级包括10个决策领域,第四个层级包括32个属性特征。这10个决策领域以及相关的敏捷性特征取自于Yusuf等(1999)提出的框架。在这种方法中,每个层级都是由配对比较排序来评价的。这些配对数据被转换成相关的权重,从而计算出敏捷性公司的最终分值。

Tsourveloudis和Valavanis(2002)指出,因为敏捷性概念的多维性和模糊性,建立敏捷性量表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基于知识的模糊逻辑框架,这个框架涵盖了敏捷制造的4个基础:生产基础、市场基础、人员基础和信息基础。生产基础是关于厂房、流程、设备、布局和物资处理,可以根据企业对生产系统变更反应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来度量;市场基础主要是指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包括客户服务和市场反馈),可以根据企业辨别机会的能力以及传递并丰富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来衡量;人员基础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激励程度来衡量;信息基础是指组织内外部的信息流,它可以通过对相关兴趣领域的信息捕捉、管理和共享能力来度量。

Arteta和Giachetti(2004)提出了另一种视角,他们认为,敏捷性的主要维度就是企业对变化做出回应的能力。他们的描述产生了一个对“变化”优先定义的问题。根据他们的观点,现有的大多数量表都是事后回顾而不能事先预测企业如何对变化做出回应。他们建议使用一种复杂性替代衡量法。根据一些学者(Dove,2001)所说,在转变过程中,我们需要降低组织的复杂性以应对转变。系统的复杂性阻碍了企业通过重构产品、流程或者组织结构来对变化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因为低复杂性系统更容易变革而且也更具敏捷性,所以,系统的复杂性可以用于衡量敏捷性。Arteta和Giachetti(2004)认为,复杂性和敏捷性可以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复杂性的度量而联接在一起。此外,从现有系统状态到目标状态的变革的难易程度也可以进行评估。

Lin等人(2006a)针对大规模定制产品制造开发出了一个基于逻辑的敏捷性模糊指标。学者们认为,大规模定制是一个联合了大规模生产和定制化产品的生产模型。这个指标的重要价值在于其同时涉及了制造敏捷性和组织敏捷性。Lin等人(2006b)提出了3种主要的敏捷性能力:组织管理敏捷性、产品设计敏捷性和产品制造敏捷性。针对每一种能力,他们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三级指标体系。

五、敏捷性的实证研究

现有关于敏捷性的文献多关注于对敏捷性和敏捷性框架的理论描述。而根据这些框架和量表所做的实证研究却非常少。例如,Tsourveloudis & Valavanis(2002)以及Lin等(2006a,2006b)没有对所提出的敏捷性的具体量化指标进行实证研究;Yusuf & Adeleye(2002)也没有基于所提出的关于并行工程和敏捷制造的配对分析开发和描述敏捷性能力评价量表。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敏捷性公司与并行工程公司相比,其竞争能力与绩效评价之间更加显著相关。敏捷性能力如上市速度和可靠性与所有的绩效评价指标(销售收入、市场份额、产出比、顾客忠诚度)显著相关。敏捷性公司比并行工程公司在所有的绩效评价方面均有更好的表现;Ren等人(2000)探讨了敏捷性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基础(成本、质量、速度、柔性、创新和前瞻性),其研究结果表明,速度、前瞻性、柔性等竞争基础对企业总体竞争力影响最大;Zain等人(2005)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关于感知的有用性和熟练地使用IT会通过实际IT使用和对技术的态度来影响组织的敏捷性假设;Oosterhout等人(2006)以荷兰企业为样本,进行了企业敏捷性的跨行业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框架,用来测量企业当前的敏捷性水平与企业敏捷性所需水平之间的差距,其研究结果表明,当今企业尚缺乏敏捷性,不能够对不可预见的巨大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六、结束语

关于组织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的能力的思想演进主要是以适应性、柔性和敏捷性这3个术语为代表。目前,这种思想演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就是组织敏捷性,它包含了在适应性和柔性组织以及制造领域发展出来的研究框架中的所有概念和提法。目前,多数敏捷性相关文献关注于敏捷性理论描述和敏捷性分析框架,只有很少研究者对敏捷性量表和框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敏捷性的具体作用机理方面,现有研究还十分匮乏。因此,敏捷性研究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而针对组织敏捷性作用机理的研究和实证研究可能成为该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标签:;  ;  ;  

国外组织敏捷性理论研究综述_敏捷制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